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的伙食對比,讓人心酸落淚

古語說:“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這說明, 自古以來, 後勤保障就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近現代戰爭中, 後勤保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從某種意義上講, 打仗就是打後勤。 誰的後勤更給力, 就會在戰爭中占得先機。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與日本的後勤保障完全不是一個層次。 這就使得國軍不但武器落後、缺乏訓練(部分蔣介石嫡系部隊除外), 還常常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艱巨問題。

那麼, 抗戰時期國軍能夠吃些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份國軍的伙食單。 1935年, 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一份陸軍的戰時伙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 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

每人每天能吃上1.5斤大米, 還有肉有菜, 應該說, 這樣的伙食標準不算低了。 畢竟, 在農耕時代的民國時期, 大部分農民都還隨時可能填不飽肚子。 然而, 實際情況是, 在抗戰時期, 只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以及黃埔軍校學生, 才能勉強達到這種伙食標準。

大部分的地方雜牌軍, 一天能吃上兩頓大米飯, 就要謝天謝地謝委員長了。

1937年, 抗戰爆發後, 四川軍閥劉湘響應蔣介石號召, 派出了10萬大軍出川抗戰。 川軍被派駐山西後, 蔣介石讓山西軍閥閻錫山解決他們的給養問題。

可閻錫山從心裡就抵觸這些部隊, 竟然一毛不拔。 這就使得川軍連吃飯都成問題。 最後, 川軍為了避免餓死, 不得不在撤退途中“打劫”了閻錫山的後勤倉庫。

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 一名普通士兵作戰期間需消耗4000-7000卡能量, 每天的口糧不能少於1.5公斤。

而實際上, 國軍士兵一天僅9兩米, 副食基本沒有, 大多數情況就是鹽水煮菜泡飯。

電影《三毛從軍記》中描繪過這樣的場景:三毛隨一群國軍士兵盛飯, 大夥兒一窩蜂擠上去。 三毛個子小, 當然擠不過他們。 終於輪到他時, 只見面前已經是空飯盆了。 這樣的場景, 在真實生活中其實屢見不鮮。

而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刻, 國軍士兵的伙食就更差了。

1937年8月13日, 淞滬會戰爆發。 這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 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持續了整整三個月。 這麼長的時間, 國軍士兵都早就耗光了應急口糧。

怎麼辦呢?這就需要伙夫在後方做好飯後,冒著槍林彈雨將飯送到前線。日軍炮火極為猛烈,在白天送飯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是在黃昏時送一次飯。所以,國軍士兵一天就只能吃一頓飯。

不過,雖然只能吃一頓飯,國軍士兵仍然心存感激。畢竟,伙夫為了給他們送飯,穿越火線時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相比之下,日軍的伙食就好得太多。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佈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規定日軍基本伙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此外,還有砂糖、茶葉等。此外,日軍還為士兵提供香煙。

一份資料顯示,抗戰時期,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狗,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

這樣看來,有的國軍士兵,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

給你好看的歷史:勇哥讀史

怎麼辦呢?這就需要伙夫在後方做好飯後,冒著槍林彈雨將飯送到前線。日軍炮火極為猛烈,在白天送飯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是在黃昏時送一次飯。所以,國軍士兵一天就只能吃一頓飯。

不過,雖然只能吃一頓飯,國軍士兵仍然心存感激。畢竟,伙夫為了給他們送飯,穿越火線時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相比之下,日軍的伙食就好得太多。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佈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規定日軍基本伙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此外,還有砂糖、茶葉等。此外,日軍還為士兵提供香煙。

一份資料顯示,抗戰時期,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狗,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

這樣看來,有的國軍士兵,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

給你好看的歷史:勇哥讀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