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入50萬元的請私教成風,但更多人靠“網紅”練出馬甲線

健身會上癮?市場資料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近兩年來, 中國的健身產業再次迎來增長提速。 據招商證券最新研報, 2016年全國健身俱樂部增長20.8%至4425家, 會員數量增長21.3%至663.38萬人。 當40~50歲的時髦大叔都在飯桌上談論脂肪含量與馬甲線時, 說明市場已經變得些微發燙。

除了傳統健身房, 也衍生出了各類新模式。

“辦健身卡的人分三類。 A類是會去健身並且會請私人教練的人, B類是辦完年卡很少去健身的人, C類是辦完卡不健身也要去洗澡的人。 除了最後一類, 前面兩類都是能讓健身房賺錢的‘金主’。 ”

“零健身”創始人狄龍生向第一財經記者這樣描述他所瞭解的客戶群。

正是看准前面兩類客戶群的市場, 曾在大型連鎖健身房當私人教練的他, 一頭沖進了這個私教服務領域, 於2015年5月在上海開出了健身工作室。

“私席”早期主要以健身打卡、互相監督為主, 但隨著粉絲數量不斷累積, 開始發展了好幾條不同的產業鏈, 包括護膚品牌、服裝品牌以及即將上線的珍珠飾品等。

以健身作為生活方式的風潮正盛, 越來越多人願意為私教訓練、專業器材甚至周邊服務付出高昂費用。

5年開30家門店營收有望過億

和一般的大型連鎖健身房不同, 狄龍生在上海的健身工作室採取的是完全預約制, 只提供1對1的私教課程, 沒有年卡的門檻, 但並不適合不打算請私教的健身人群。

1對1的私教服務是狄龍生看中的細分領域。 據他瞭解, 在年卡制的大型健身房裡, 私人教練的收入由銷售、課時費和底薪組成, 其中銷售占比最高。 因此, 為了達到銷售指標, 教練往往把精力放在銷售而非教課上, 除了會影響教學品質,

也會推高教練的流動性。 另外, 大型健身房需要先入會辦年卡, 那麼再購買私教課程就屬於二次消費, 有時還會遇到“死纏爛打”的銷售教練, 讓客戶的體驗變得很糟糕。

於是, 不需要辦卡, 而是以只售私教課程的方式來運營, 是狄龍生嘗試的盈利模式。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 讓私教的收入更高也更穩定, 也讓客戶的體驗變得更好、黏性更強。

但顯然, 這種定位比一般的連鎖健身房要更高端, 總價自然也不會低。 每節課時費350元, 按照平均每人每週2節課的頻率來算, 每個月的費用則在3000元左右, 而一年的總價即4萬元上下。 而一般健身房的年卡是在5000元上下, 僅為前者的八分之一。

但高價似乎並不影響健身工作室的生意。

據此前所做的客戶調查, 狄龍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他們所接觸的客戶群年齡主要在30歲~40歲之間, 年收入都在50萬以上。 一份內部的統計調查顯示, 願意每個月在健身上花費3000元左右的人占比最高, 大約占45%;花費2000元以下和6000元以上的都占少數。

目前, “零健身”的運營模式已嘗試了近兩年。 狄龍生說, 自2015年開出第一家工作室以來, 去年新增4家, 計畫今年新增超過5家, 並在3年內累計開出30家門店。 每家門店目前的客戶數量在10~15人左右, 大約以10%的速度在新增。 據狄龍生稱, 大概有60%的客戶會在一個課程結束後續課, 黏性較高。

按照一家門店每月銷售100~150小時的私教課時來估算, 狄龍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每家門店的月營收大約30萬元, 年收差不多360萬元。

如果能按照計畫開出30家門店, 意味著總體營收能過億。

私教課程之外的潛力

除了私教課程外, 與健身相關的食品也是一個頗具潛力的領域。

“(要健身的話)運動和飲食密切相關, 所以飲食是在課餘教練給客戶佈置的作業。 你吃了什麼都要發給教練, 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教練就會提醒。”狄龍生說。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工作室主要是推薦供應商,並不進入健身房的賬。原因是“給客戶造成第二次行銷的感覺並不好”;另外,工作室在食品領域也還沒有設立自己的品牌。

狄龍生的想法是,如果後期遇到合適的供應商,也會考慮打造自己的品牌,進入相關領域的銷售。

總體來說,狄龍生說自己的工作室主要靠私教課程服務盈利,淨盈利率在20%左右,因為課時費工作室會與私教分享。目前,一家工作室大約有6~8名健身教練,對應15~20位元客戶,能較好確保教學的品質。

狄龍生還嘗試做過有氧設備的共用生意。一般健身房裡使用的跑步機等有氧設備價位在5~10萬元一台,家庭一般會嫌太貴,而上述共用生意就可以將這類產品送貨到客戶家,允許他們在家使用一年,條件是購買一年的健身私教課時,並支付1萬元的押金。如果一年後,客戶願意繼續購買半年的課時,就可以擁有它了。而如果客戶不打算續辦課時,那麼就相當於用1萬元支付了使用1年設備的錢。

“1萬元是押金,如果客戶不續半年計畫,押金不會退,畢竟設備會有折舊。”狄龍生解釋說,這筆生意其實對公司來說並不賺錢。

新手媽媽走過的彎路

與狄龍生面向的高淨值客戶群體經歷有所不同,剛生完孩子、追求身材完美的林惠(化名)就開始尋找香港的健身場所。打開搜尋引擎,只要輸入健身中心,就有超過30家的廣告推送,讓人眼花繚亂。於是她匆忙選了一家朋友推薦的健身中心。

有資料顯示,在香港市場只有4%的人有去健身中心的習慣。林惠慢慢發現,每次在去健身房的路上來回都要花兩個小時時間,作為一個新手媽媽,這時間花得實在很不划算。於是,她在嘗試一個月之後決定放棄。

像林惠這樣並非對健身半途而廢的人,其實有很多。

香港本地健身中心The Coaches合夥人趙邦亮對第一財經稱,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健身產業是一個很有需求的產業。對大部分人來說,錢不是問題,(在香港)大部分人認為在健身上一小時或一節課花費100~200港元是合理水準。但關鍵問題是時間和地點,既不能離家太遠,而且健身時間一定要在下班之後,這樣就限制了很多傳統健身中心的發展。

最後林惠選擇了一個最有性價比的方式。其實香港特區政府本身就有一系列非常齊全的健身設施給普通民眾使用,而且價格非常便宜。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站顯示,目前香港共有74個體育館,幾乎每個大型生活社區都有一個體育館,而收費也非常親民,使用健身設備的每人每小時約14港元,如果購買月票也只需要180港元。

而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也經常舉辦各種課程,比如教民眾如何使用健身器材的課程,總共10節課收費只需要75港元,在課堂上,有教練專門指導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然而,健身教練並不夠專業。林惠在上完十節課後,並沒有什麼收穫,也只能作罷。

林惠仍然想健身。在找到一家香港健身網紅所在的健身機構後,她上完第一節課,就被帶進一間“小黑屋”,這名網紅不停地銷售不同的私人教練課程和計畫給她,最後她只能叫朋友上來“救”她,才得以逃脫。

互聯網悄然改變傳統健身行業

在另一朋友推薦下,林惠選擇了一款叫作KFIT的手機App,這款App月費500港元,可以在不同的健身中心上10節課,比起市面上很多課程都便宜,而且所有的金錢交易都由這款App處理,不會出現推銷課程或會籍的情況。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健身行業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香港知名連鎖加州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的多家分店在2016年7月突然全部停業,而這家健身中心自從1996年在香港開業以來,擴充至擁有9家分店,活躍會員人數也有超過10萬人。趙邦亮對記者稱,實際上,在香港健身產業只能說是能夠保持穩定發展,但不可能再擴張了,最明顯是加州健身中心倒閉以後,並沒有另一家願意真正接盤,或者再盲目擴張的意向了。

他坦言,健身產業並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毛利率從15%至30%不等,而且現在很多客人消費模式改變,不願意再購買長期課程,所以傳統健身產業的現金流並不如以前風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健身產業也在努力結合高科技創新,不少健身中心除了研發APP供學員預約課程,還要用VR等技術與健身結合起來。香港另一家健身中心Pure集團曾經從2015年開始提供虛擬影院健身教室,結合遊戲、虛擬技術改善健身體驗。

“網紅”帶動的健身經濟

前文提及的私席Seaty目前擁有40多萬粉絲,共50個社群,平均每個社群內接近2500名粉絲。王蓓告訴第一財經,很多女人在身材管理、皮膚管理上都處在迷途中,找不到很好的途徑,她希望可以做這樣的橋樑來幫助更多的女性。

除了王蓓之外,還有很多健身網紅都在這個新興產業中分得一杯羹。很多國外健身達人,都因為在社交平臺上經營得道,最終擁有大批粉絲,進一步發展健身產業。

在2016年初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作為推進健康中國行動計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首次單獨提及。

與此同時,人們對於健身的真正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國家體育總局調查顯示,2014年全國共有4.1億20歲及以上城鄉居民參加過體育鍛煉,比2007年增加0.7億人,其中接近一半為20歲~29歲的年輕人群。

2016年IFBB(國際健美聯合會)世界健身錦標賽全場冠軍鄭少忠對第一財經稱,中國的健身行業現階段只是起步,民眾的健身觀念也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在過去的兩年,與健身相關的各類直接或附屬產品,像健身房、工作室、健身教練培訓機構、健身器材、體育健身科技、健身營養品、健身服飾和餐飲、大型健身展會和體博會,都超越了過去10年以上的發展速度。加上網路健身達人和自媒體的介入,各種健身相關資訊高速傳播,使得行業內溝通交流密切。

線上減肥健身的運營者越來越多,也逐漸開始吸引資本市場的眼球。據媒體報導,FitTime睿健時代在2016年底剛完成了5000萬的B+輪融資,而擁有用戶量6000萬的健身軟體Keep更完成了C+輪投資,但其實Keep團隊成立時間才不到3年。

“到2025年全國體育產業規模有望達到5萬億元,各省累計達到7萬億元左右,年均複合增長率在13.3%-20.32%之間。”興業證券研究所分析師李躍博稱。

也就在今年3月,狄龍生的零健身完成了天使輪融資。

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教練就會提醒。”狄龍生說。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工作室主要是推薦供應商,並不進入健身房的賬。原因是“給客戶造成第二次行銷的感覺並不好”;另外,工作室在食品領域也還沒有設立自己的品牌。

狄龍生的想法是,如果後期遇到合適的供應商,也會考慮打造自己的品牌,進入相關領域的銷售。

總體來說,狄龍生說自己的工作室主要靠私教課程服務盈利,淨盈利率在20%左右,因為課時費工作室會與私教分享。目前,一家工作室大約有6~8名健身教練,對應15~20位元客戶,能較好確保教學的品質。

狄龍生還嘗試做過有氧設備的共用生意。一般健身房裡使用的跑步機等有氧設備價位在5~10萬元一台,家庭一般會嫌太貴,而上述共用生意就可以將這類產品送貨到客戶家,允許他們在家使用一年,條件是購買一年的健身私教課時,並支付1萬元的押金。如果一年後,客戶願意繼續購買半年的課時,就可以擁有它了。而如果客戶不打算續辦課時,那麼就相當於用1萬元支付了使用1年設備的錢。

“1萬元是押金,如果客戶不續半年計畫,押金不會退,畢竟設備會有折舊。”狄龍生解釋說,這筆生意其實對公司來說並不賺錢。

新手媽媽走過的彎路

與狄龍生面向的高淨值客戶群體經歷有所不同,剛生完孩子、追求身材完美的林惠(化名)就開始尋找香港的健身場所。打開搜尋引擎,只要輸入健身中心,就有超過30家的廣告推送,讓人眼花繚亂。於是她匆忙選了一家朋友推薦的健身中心。

有資料顯示,在香港市場只有4%的人有去健身中心的習慣。林惠慢慢發現,每次在去健身房的路上來回都要花兩個小時時間,作為一個新手媽媽,這時間花得實在很不划算。於是,她在嘗試一個月之後決定放棄。

像林惠這樣並非對健身半途而廢的人,其實有很多。

香港本地健身中心The Coaches合夥人趙邦亮對第一財經稱,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健康,健身產業是一個很有需求的產業。對大部分人來說,錢不是問題,(在香港)大部分人認為在健身上一小時或一節課花費100~200港元是合理水準。但關鍵問題是時間和地點,既不能離家太遠,而且健身時間一定要在下班之後,這樣就限制了很多傳統健身中心的發展。

最後林惠選擇了一個最有性價比的方式。其實香港特區政府本身就有一系列非常齊全的健身設施給普通民眾使用,而且價格非常便宜。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站顯示,目前香港共有74個體育館,幾乎每個大型生活社區都有一個體育館,而收費也非常親民,使用健身設備的每人每小時約14港元,如果購買月票也只需要180港元。

而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也經常舉辦各種課程,比如教民眾如何使用健身器材的課程,總共10節課收費只需要75港元,在課堂上,有教練專門指導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然而,健身教練並不夠專業。林惠在上完十節課後,並沒有什麼收穫,也只能作罷。

林惠仍然想健身。在找到一家香港健身網紅所在的健身機構後,她上完第一節課,就被帶進一間“小黑屋”,這名網紅不停地銷售不同的私人教練課程和計畫給她,最後她只能叫朋友上來“救”她,才得以逃脫。

互聯網悄然改變傳統健身行業

在另一朋友推薦下,林惠選擇了一款叫作KFIT的手機App,這款App月費500港元,可以在不同的健身中心上10節課,比起市面上很多課程都便宜,而且所有的金錢交易都由這款App處理,不會出現推銷課程或會籍的情況。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健身行業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香港知名連鎖加州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的多家分店在2016年7月突然全部停業,而這家健身中心自從1996年在香港開業以來,擴充至擁有9家分店,活躍會員人數也有超過10萬人。趙邦亮對記者稱,實際上,在香港健身產業只能說是能夠保持穩定發展,但不可能再擴張了,最明顯是加州健身中心倒閉以後,並沒有另一家願意真正接盤,或者再盲目擴張的意向了。

他坦言,健身產業並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毛利率從15%至30%不等,而且現在很多客人消費模式改變,不願意再購買長期課程,所以傳統健身產業的現金流並不如以前風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健身產業也在努力結合高科技創新,不少健身中心除了研發APP供學員預約課程,還要用VR等技術與健身結合起來。香港另一家健身中心Pure集團曾經從2015年開始提供虛擬影院健身教室,結合遊戲、虛擬技術改善健身體驗。

“網紅”帶動的健身經濟

前文提及的私席Seaty目前擁有40多萬粉絲,共50個社群,平均每個社群內接近2500名粉絲。王蓓告訴第一財經,很多女人在身材管理、皮膚管理上都處在迷途中,找不到很好的途徑,她希望可以做這樣的橋樑來幫助更多的女性。

除了王蓓之外,還有很多健身網紅都在這個新興產業中分得一杯羹。很多國外健身達人,都因為在社交平臺上經營得道,最終擁有大批粉絲,進一步發展健身產業。

在2016年初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作為推進健康中國行動計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首次單獨提及。

與此同時,人們對於健身的真正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國家體育總局調查顯示,2014年全國共有4.1億20歲及以上城鄉居民參加過體育鍛煉,比2007年增加0.7億人,其中接近一半為20歲~29歲的年輕人群。

2016年IFBB(國際健美聯合會)世界健身錦標賽全場冠軍鄭少忠對第一財經稱,中國的健身行業現階段只是起步,民眾的健身觀念也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在過去的兩年,與健身相關的各類直接或附屬產品,像健身房、工作室、健身教練培訓機構、健身器材、體育健身科技、健身營養品、健身服飾和餐飲、大型健身展會和體博會,都超越了過去10年以上的發展速度。加上網路健身達人和自媒體的介入,各種健身相關資訊高速傳播,使得行業內溝通交流密切。

線上減肥健身的運營者越來越多,也逐漸開始吸引資本市場的眼球。據媒體報導,FitTime睿健時代在2016年底剛完成了5000萬的B+輪融資,而擁有用戶量6000萬的健身軟體Keep更完成了C+輪投資,但其實Keep團隊成立時間才不到3年。

“到2025年全國體育產業規模有望達到5萬億元,各省累計達到7萬億元左右,年均複合增長率在13.3%-20.32%之間。”興業證券研究所分析師李躍博稱。

也就在今年3月,狄龍生的零健身完成了天使輪融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