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丕烈百宋一廛:多少藏書家俱在,姓名不逐暮雲空(上)韋力撰

以名氣論, 黃丕烈應該稱得上是中國古今藏書家中名氣最響的一位, 凡是愛好古籍收藏者, 都會言必稱黃丕烈, 我當然也對這位大藏書家很是崇拜。 然而早前對他的生平, 則大多是從歷史文獻上偶然讀到的一鱗半爪。 某天在琉璃廠逛書店, 我買到了一本姚伯岳先生所著的《黃丕烈評傳》, 通讀該書後才對黃丕烈的生平事蹟有了整體性的瞭解。

平江華府酒店外觀

姚伯岳所著《黃丕烈評傳》, 乃是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中的一種, 這套《叢書》在社會上影響頗大, 我到各家書店都能看到整架的該書。 為了尋找古人的傳記資料, 我每到書店都會流覽一下這個專架, 可惜的是這套《叢書》所收人物雖然古今皆備, 但唯一的缺憾是未曾看到跟藏書室有關的專傳, 所以當看到姚伯岳的大著後, 其帶給我的興奮可想而知。

聽業界朋友談起, 姚伯岳先生就職于北大圖書館善本特藏部,

某天我到北大辦事時, 就有了一見作者的欲望。 想起南京大學徐雁教授曾在文中提到姚伯岳是她的學長, 於是我立即去電徐雁, 向她要得了姚伯岳的電話, 而後在北大圖書館內見到了《黃丕烈評傳》一書的作者。

平江華府酒店精緻的前臺

那次的聊天頗為愉快, 我從姚老師身上體味到了謹嚴學者的認真與謙遜, 他說自己寫《黃丕烈評傳》一書費了很大的心血, 因為用功過度, 書稿完成之時, 他竟然為此大病一場。 看來,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非一日之功。 而姚老師也稱, 他通過寫《黃丕烈評傳》, 而將傳主的生平做了整體的梳理, 這更讓他覺得, 黃丕烈在目錄版本學所做的貢獻, 沒有受到世人的普遍公認。

寫字臺上的《百宋一廛賦》

通過拜讀《黃丕烈評傳》以及與姚老師的談話, 都使得我對大藏書家黃丕烈有了全新的看待。 後來我特意跑到蘇州去尋找黃丕烈舊居, 而那時黃丕烈的藏書樓被蘇州市絲綢廠所佔用,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 該廠禁止外人進內參觀, 而我的藏書樓尋訪之旅, 黃丕烈的故居當然是這個尋訪中的重中之重。

後來通過江澄波老先生, 找到了蘇州市文化局的某領導, 通過領導的打招呼, 終於得以入院參觀黃丕烈的書樓。 當江澄波帶我入院之時, 廠家特意派一位工作人員陪同,

此人隨時提醒我哪裡能拍哪裡不能拍。 雖然有這麼多的限制, 但能看到黃丕烈的書樓還是讓我特別興奮。

黃丕烈藏書樓筆記本

黃丕烈書樓的第一次尋訪, 大約是在九十年代末期, 而後又過了七、八年, 我再次到蘇州尋訪藏書樓時, 又一次來到了這家絲綢家所在地,而眼前所見,這裡已經變成了建築工地,我看到幾棟樓房矗立在了廠院內,看來黃丕烈舊居就此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這讓我瞬間產生了憤怒之情,但我的憤怒無處發洩。正在此時,一輛車蹭到了我的背包,其實並沒有傷到什麼,但卻讓我這無處發洩的憤怒找到了出口,於是我沖著司機大聲吼叫。可能此人認為自己遇到了瘋子,竟然沒敢言語,迅速地開行而去。

在床頭櫃上看到了拙作

2013年末,我在《文津學志》第六輯上讀到了姚伯岳所寫《黃丕烈生前居所及廬墓家系略考》一文。過了這麼多年,姚老師仍然在研究黃丕烈,並且他將研究的視角又深入到了黃丕烈的墓。他的這篇文章當然讓我大感興趣,因為此時我正在進行自己的另一個尋訪計畫——藏書家墓的尋訪,而在其文中又恰好提到了這點。姚老師說他是從江澄波那裡得知的黃丕烈墓遺址,但他本人並未到現場查看過。以我的性格,有些事情不能親堵則不能過癮,可是江澄波老先生早已年愈八旬,我請他帶我登山訪古墓顯然不太可能,於是在好友馬驥先生的安排下,通過幾層關係才終於讓我站在了黃丕烈墓址之前。

黃丕烈故居由此進入

雖然如此,這也讓我更加惋惜黃丕烈故居的蕩然無存,尤其第一次的尋訪,我受到了一位攝影家的影響,他認為拍古代建築最好用黑白照片,並且還借給了我一台很專業的手動相機,其實他沒有考慮到我的攝影水準之低,這樣的專業相機只有高手才能與之相匹配,故而我所拍下書樓圖片基本上不堪入目。但即便如此,因為有這幾張照片在,也能時時讓我回憶起當年尋訪時的具體情形,而故居的蕩然無存,這也是我每次看到照片時頗為惋惜的地方,而那故居究竟被改造成了什麼模樣,這當然也是我牽掛者之一。

訪古的長廊

對於這處舊居後來的情況,我在姚老師的這篇文章中卻讀到了這樣一段話:“2012年肇者再次前往,發現其地又改為平江華府酒店會所(標牌為菉葭巷88號),僅東邊一排保留了原有的一些格局和建築風格,但全部翻建重修,辟為酒宴之所。舊地憑弔,令人頓生世道滄桑之感,為之慨歎不已。”

《百宋廛賦》一卷,清嘉慶十年黃氏士禮居刻本,書牌

看來這處舊居變成了平江華府酒店的會所。在我的概念中,會所都是“自己人”才能去的地方,因為一般的會所都不對外人開放。然而這家會所畢竟屬於某個酒店,而酒店畢竟來往都是客,於是我打電話給蘇州的朋友,果然瞭解到這個是酒店對外開放的。聽到這個消息讓我有些興奮,我覺得再到蘇州時,一定要住進這家平江華府——不管這個酒店是否是重新建造的,它畢竟建在黃丕烈故居之上,我作為一個愛書人,能夠住在我所崇拜的藏書家故居之內,其所得到的幸福感,如果不是愛書人,是絕對體會不到的。

《百宋廛賦》一卷,清嘉慶十年黃氏士禮居刻本,卷首

到達平江華府酒店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這麼晚的時間顯然無法在酒店內參觀,我決定第二天一早再做細緻的探訪。辦完入住手續,進入房間,房間內的整體格局頗有無形的文人雅氣,這種環境讓我對該酒店建造者的怨恨之情有所減輕。

無意間,我看到寫字臺前擺放著一個尺寸不大鏡框,裡面竟然印刷的是黃丕烈的《百宋一廛賦》,此《賦》極有名氣,《賦》的旁邊還手繪著二層小樓,這個樓的外形我特別熟悉,因為這正是我曾看到的黃丕烈藏書樓。看來這家酒店並沒有忘記這塊土地曾經的主人,能在酒店內看到鄭重的藏書樓介紹,這對我而言,稱得上是“得未曾有”,更為難得者,寫字臺上還擺放著一個筆記本,而筆記本的名稱就叫“黃丕烈藏書樓”。

黃丕烈的藏書樓

立即翻看這個筆記本,在最末頁印著出品方乃是“中銳平江華府”,而製作者則是“蘇派書房”。我在走入此酒店的大門時,就在其右手邊看到了蘇派書房的招牌,看來這個筆記本是由那裡所製作者,而該筆記本的題字乃是出自王家駒先生。這些年來,跟王家駒多次見面,但卻從未聽他提起過這家酒店的事情,看來他是有意隱瞞,以便讓我有著意外所得的驚喜。果真如他所願,自進入這個房間,所見均讓我感覺這家酒店的不忘前賢,由此讓我覺得選擇住在這家酒店是個正確的決定。

藏書樓一樓情景

我在房間內還有著另外的驚喜,因為我無意間看到床頭櫃上擺放著我所寫的《古書之愛》,雖然說我在各地書店常常看到自己所出之書,但在所住的酒店房間裡卻是第一次遇到,準備地說,我的第一感受不是驚喜,因為我一瞬間有了走進別人所做之局的警惕感——這不太可能是巧合,怎麼可能我住的房間內就恰好擺著一本我所寫的書?細想剛才在總台辦入住手續時,那位工作人員是隨機給我找的房間,因此不可能是提前訂好這間房而後擺放上這本書。

堂號

我的這個疑問到第二天早上遇到打掃房間的工作人員時才得以解惑,這位大姐告訴我酒店內的每個房間裡都擺著這本書,看來昨天晚上我的疑惑純屬自作多情,但隨即也有了一種小溫暖——《古書之愛》專寫古書,而這本書竟然擺在了大藏書家黃丕烈故居的舊址之上。這個結果讓我大感與友榮焉,我覺得這本小書無論獲得怎樣的大獎,都不能比擬將它擺放在黃丕烈的故居之上所給我帶來的幸福感。

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去參觀黃丕烈故居,到此時方得知平江華府酒店所蓋起的房間乃是絲綢廠的原用地,而黃丕烈故居那一部分,他們卻完全按照古建的方式做了整體的維修與保護。至此,這幾年來我對該酒店的誤解,徹底變得煙消雲散。

新書架上擺新書

酒店的側旁有一個長廊,從長廊的月亮門走進,這一帶就成為了黃丕烈故居的範圍。在一面側牆上,懸掛著手書體的《百宋一廛賦》。在我拍照其間,見到了該酒店的副總朱雪春先生,在朱先生的介紹下,我得以認識該酒店總經理沈春蕾女史。我向沈總直言自己對黃丕烈的偏愛,沈總也很熱情地向我講解著這裡的一切,他說該酒店在建造之初就知道這裡是黃丕烈的故居,所以在整體設計格局上,把故居的部分按照原來的式樣,在原位之上重新翻蓋。

沈總說房屋的主樑乃是原樓的構件

說話間,沈總把我帶到了黃丕烈的藏書樓前,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院,我恍惚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到絲綢廠時看到的情形,隱約地感到這座書樓就是我當年所看到的位置。而今書樓的一層被佈置成了宴會廳的模樣,我問沈總這裡是否可以就餐,她說當然,於是我立即跟她訂下了當晚的這個包房,我準備在這裡宴請蘇州的幾位書友,至少我覺得能夠在黃丕烈的書樓內吃頓飯,其所帶來的感受一定不同尋常。

書樓的二層佈置成了會議室的模樣

而後沈總帶我來到了二樓,在這裡當然看不到黃丕烈所藏之書,因為這裡的藏本已經分散各地,成為了當今各館的珍藏之物,而凡是帶有黃丕烈在書中所題隻言片語之書,均已成為了國家一級文物。我的所藏中,僅有兩部帶有黃丕烈的跋語,而今站在這書樓之上,我無法確認自己所藏的這兩部書原來擺放在該書樓的哪個位置上,因為這裡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書架,而擺在正中位置者,則是紅木製作的會議桌。沈總告訴我,此樓的房頂所用主料,依然還是當年書樓的舊料。他的這句話讓我對這座翻蓋之樓又增加了幾分的親切。

又一次來到了這家絲綢家所在地,而眼前所見,這裡已經變成了建築工地,我看到幾棟樓房矗立在了廠院內,看來黃丕烈舊居就此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這讓我瞬間產生了憤怒之情,但我的憤怒無處發洩。正在此時,一輛車蹭到了我的背包,其實並沒有傷到什麼,但卻讓我這無處發洩的憤怒找到了出口,於是我沖著司機大聲吼叫。可能此人認為自己遇到了瘋子,竟然沒敢言語,迅速地開行而去。

在床頭櫃上看到了拙作

2013年末,我在《文津學志》第六輯上讀到了姚伯岳所寫《黃丕烈生前居所及廬墓家系略考》一文。過了這麼多年,姚老師仍然在研究黃丕烈,並且他將研究的視角又深入到了黃丕烈的墓。他的這篇文章當然讓我大感興趣,因為此時我正在進行自己的另一個尋訪計畫——藏書家墓的尋訪,而在其文中又恰好提到了這點。姚老師說他是從江澄波那裡得知的黃丕烈墓遺址,但他本人並未到現場查看過。以我的性格,有些事情不能親堵則不能過癮,可是江澄波老先生早已年愈八旬,我請他帶我登山訪古墓顯然不太可能,於是在好友馬驥先生的安排下,通過幾層關係才終於讓我站在了黃丕烈墓址之前。

黃丕烈故居由此進入

雖然如此,這也讓我更加惋惜黃丕烈故居的蕩然無存,尤其第一次的尋訪,我受到了一位攝影家的影響,他認為拍古代建築最好用黑白照片,並且還借給了我一台很專業的手動相機,其實他沒有考慮到我的攝影水準之低,這樣的專業相機只有高手才能與之相匹配,故而我所拍下書樓圖片基本上不堪入目。但即便如此,因為有這幾張照片在,也能時時讓我回憶起當年尋訪時的具體情形,而故居的蕩然無存,這也是我每次看到照片時頗為惋惜的地方,而那故居究竟被改造成了什麼模樣,這當然也是我牽掛者之一。

訪古的長廊

對於這處舊居後來的情況,我在姚老師的這篇文章中卻讀到了這樣一段話:“2012年肇者再次前往,發現其地又改為平江華府酒店會所(標牌為菉葭巷88號),僅東邊一排保留了原有的一些格局和建築風格,但全部翻建重修,辟為酒宴之所。舊地憑弔,令人頓生世道滄桑之感,為之慨歎不已。”

《百宋廛賦》一卷,清嘉慶十年黃氏士禮居刻本,書牌

看來這處舊居變成了平江華府酒店的會所。在我的概念中,會所都是“自己人”才能去的地方,因為一般的會所都不對外人開放。然而這家會所畢竟屬於某個酒店,而酒店畢竟來往都是客,於是我打電話給蘇州的朋友,果然瞭解到這個是酒店對外開放的。聽到這個消息讓我有些興奮,我覺得再到蘇州時,一定要住進這家平江華府——不管這個酒店是否是重新建造的,它畢竟建在黃丕烈故居之上,我作為一個愛書人,能夠住在我所崇拜的藏書家故居之內,其所得到的幸福感,如果不是愛書人,是絕對體會不到的。

《百宋廛賦》一卷,清嘉慶十年黃氏士禮居刻本,卷首

到達平江華府酒店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這麼晚的時間顯然無法在酒店內參觀,我決定第二天一早再做細緻的探訪。辦完入住手續,進入房間,房間內的整體格局頗有無形的文人雅氣,這種環境讓我對該酒店建造者的怨恨之情有所減輕。

無意間,我看到寫字臺前擺放著一個尺寸不大鏡框,裡面竟然印刷的是黃丕烈的《百宋一廛賦》,此《賦》極有名氣,《賦》的旁邊還手繪著二層小樓,這個樓的外形我特別熟悉,因為這正是我曾看到的黃丕烈藏書樓。看來這家酒店並沒有忘記這塊土地曾經的主人,能在酒店內看到鄭重的藏書樓介紹,這對我而言,稱得上是“得未曾有”,更為難得者,寫字臺上還擺放著一個筆記本,而筆記本的名稱就叫“黃丕烈藏書樓”。

黃丕烈的藏書樓

立即翻看這個筆記本,在最末頁印著出品方乃是“中銳平江華府”,而製作者則是“蘇派書房”。我在走入此酒店的大門時,就在其右手邊看到了蘇派書房的招牌,看來這個筆記本是由那裡所製作者,而該筆記本的題字乃是出自王家駒先生。這些年來,跟王家駒多次見面,但卻從未聽他提起過這家酒店的事情,看來他是有意隱瞞,以便讓我有著意外所得的驚喜。果真如他所願,自進入這個房間,所見均讓我感覺這家酒店的不忘前賢,由此讓我覺得選擇住在這家酒店是個正確的決定。

藏書樓一樓情景

我在房間內還有著另外的驚喜,因為我無意間看到床頭櫃上擺放著我所寫的《古書之愛》,雖然說我在各地書店常常看到自己所出之書,但在所住的酒店房間裡卻是第一次遇到,準備地說,我的第一感受不是驚喜,因為我一瞬間有了走進別人所做之局的警惕感——這不太可能是巧合,怎麼可能我住的房間內就恰好擺著一本我所寫的書?細想剛才在總台辦入住手續時,那位工作人員是隨機給我找的房間,因此不可能是提前訂好這間房而後擺放上這本書。

堂號

我的這個疑問到第二天早上遇到打掃房間的工作人員時才得以解惑,這位大姐告訴我酒店內的每個房間裡都擺著這本書,看來昨天晚上我的疑惑純屬自作多情,但隨即也有了一種小溫暖——《古書之愛》專寫古書,而這本書竟然擺在了大藏書家黃丕烈故居的舊址之上。這個結果讓我大感與友榮焉,我覺得這本小書無論獲得怎樣的大獎,都不能比擬將它擺放在黃丕烈的故居之上所給我帶來的幸福感。

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去參觀黃丕烈故居,到此時方得知平江華府酒店所蓋起的房間乃是絲綢廠的原用地,而黃丕烈故居那一部分,他們卻完全按照古建的方式做了整體的維修與保護。至此,這幾年來我對該酒店的誤解,徹底變得煙消雲散。

新書架上擺新書

酒店的側旁有一個長廊,從長廊的月亮門走進,這一帶就成為了黃丕烈故居的範圍。在一面側牆上,懸掛著手書體的《百宋一廛賦》。在我拍照其間,見到了該酒店的副總朱雪春先生,在朱先生的介紹下,我得以認識該酒店總經理沈春蕾女史。我向沈總直言自己對黃丕烈的偏愛,沈總也很熱情地向我講解著這裡的一切,他說該酒店在建造之初就知道這裡是黃丕烈的故居,所以在整體設計格局上,把故居的部分按照原來的式樣,在原位之上重新翻蓋。

沈總說房屋的主樑乃是原樓的構件

說話間,沈總把我帶到了黃丕烈的藏書樓前,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院,我恍惚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到絲綢廠時看到的情形,隱約地感到這座書樓就是我當年所看到的位置。而今書樓的一層被佈置成了宴會廳的模樣,我問沈總這裡是否可以就餐,她說當然,於是我立即跟她訂下了當晚的這個包房,我準備在這裡宴請蘇州的幾位書友,至少我覺得能夠在黃丕烈的書樓內吃頓飯,其所帶來的感受一定不同尋常。

書樓的二層佈置成了會議室的模樣

而後沈總帶我來到了二樓,在這裡當然看不到黃丕烈所藏之書,因為這裡的藏本已經分散各地,成為了當今各館的珍藏之物,而凡是帶有黃丕烈在書中所題隻言片語之書,均已成為了國家一級文物。我的所藏中,僅有兩部帶有黃丕烈的跋語,而今站在這書樓之上,我無法確認自己所藏的這兩部書原來擺放在該書樓的哪個位置上,因為這裡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書架,而擺在正中位置者,則是紅木製作的會議桌。沈總告訴我,此樓的房頂所用主料,依然還是當年書樓的舊料。他的這句話讓我對這座翻蓋之樓又增加了幾分的親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