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家的味道,被遺忘在歲月的廚房

關於家庭廚房的記憶, 除了那些媽媽做的「家的味道」, 還有許多的隨著記憶日漸走遠的廚房老物件。 它們在漫長的時光中和家常菜、家、念舊混合在一起, 讓我們早已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 哪一種是情懷……

蒸出一籠耐心來

文 | 月雨星

對竹編蒸籠的記憶有兩段:一是小籠包, 二是爸爸做的粉蒸肉。

“老規矩, 兩個包子”!這是我和早餐店老闆每天早上的對話。

老闆揭開蒸籠, 蒸汽一下籠罩了大半個身子,

他迅速地用筷子夾起小籠包, 一邊夾一邊捋掉包子下棕褐色的松針。 這時, 方才聞到包子散發出的香味, 帶著清新。

老闆每次都要跟我科普, 在蒸籠裡鋪滿一層棕褐色松針, 可以讓食包子在蒸的過程中受熱更為均勻, 不粘籠, 蒸出的包子口感才細膩。

而粉蒸肉, 則是爸爸的拿手好菜, 肥而不膩, 甜糯可口。 這是有竅門的, 在做菜時, 先預熱蒸籠。 水燒開後, 揭開籠蓋, 看到一股水蒸汽從鋪著白布的蒸籠底沖上來後。 把事先準備好的粉蒸肉和紅薯塊放入蒸籠裡。

他會時不時看看火候,

有時也抽出一根筷子, 揭開蒸籠蓋, 輕輕戳一戳盆裡的肉, 看熟沒熟, 再將蒸籠蓋上。 一般是還沒等到爸爸把肉端出來, 我早已拿好筷子, 等在灶台邊上, 準備第一個試吃。

粉蒸肉早已成為爸爸逢年過節的保留菜式, 蒸籠也隨之成為家裡的保留餐具。 每當看到那個放在角落的竹編物件, 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舔舔嘴唇, 期盼著能早點過節。

視若珍寶的絲瓜瓤神器

文 | 北極星以北

兩年前, 我剛工作不久, 便把媽媽接到了城裡。

臨走前, 她又中途折回去, 捎上了一件重要東西。

到家收拾行李, 打開一看, 原來是幾隻發黃的絲瓜瓤, 我頓時哭笑不得。 她邊說邊拿著絲瓜瓤往廚房裡鑽:城裡不比鄉下, 什麼都要買, 你剛工作, 哪有閒錢, 一點都不會過日子。

這種醜陋的絲瓜瓤, 毫不起眼。 而在咱老家, 是家家戶戶的刷鍋洗碗必備神器, 不用洗潔精也不沾油, 能把鍋碗刷得照出人影兒。 節儉慣了的媽媽, 一直拿它當寶貝。

即使後來生活條件改善, 她也對它“不離不棄”。

每年等到絲瓜熟得透透的,她才去摘下來,裝在竹筐暴曬。待到絲瓜曬乾,她便扯著嗓門把貪玩的我叫回來,讓我摳去瓤裡面的種子。吃過晚飯,我和爸爸在一旁嬉鬧。她又端出一筐子寶貝絲瓜瓤,坐在案板前,把絲瓜瓤切成一節一節的,方便存放。

昏黃的燈光裡,包圍著一家人和諧的身影,多少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場景。

葫蘆裡都裝什麼

文 | 小米粒

“么兒,去把酒壺拿出來!”

只要聽到這句話,我就知道要開飯了。

爺爺每頓飯都要喝一杯酒,不多不少,雷打不動。他喜歡喝酒,更喜歡收集酒壺,瓦罐的、玻璃的,陶瓷的......塞滿了客廳的角落,卻獨愛奶奶做的那只酒葫蘆。

我們從瓦房搬到樓房,酒壺換了一波又一波,唯獨葫蘆形狀的酒壺一直出現在餐桌上,每逢家裡來客人,總要拿出來“炫耀一番”。但他們都不知道,那只酒葫蘆是奶奶最後做的一隻。

爺爺喜歡吃葫蘆,每逢春天,奶奶都會特意把菜園子的一大半空地留出來,種葫蘆。每天都要去看上一遍,給它澆水,除草,看著它抽芽、灌漿,等待葫蘆一天天長大。

剛成熟,奶奶高興得像個小姑娘,挎著竹籃,趕緊到菜園子裡,先摸一摸,再輕手輕腳地摘幾個,洗乾淨後清炒,給爺爺下酒。

剩下的葫蘆就讓它待在藤上,等完全成熟後摘下來,曬上一個冬天,裡外幹透。再切成兩半,一半舀水,一半裝花生瓜子糖果,成為我最喜歡的百寶箱。有的葫蘆端正,就直接在葫蘆頭上開個口,挖出肉和籽,搖身一變就成了爺爺的酒壺。

奶奶年年種葫蘆,爺爺自然不缺酒壺,有時候嫌葫蘆太大了或太小了,用一段時間就嚷著要換。去年,奶奶身體不好,菜園子便空了,這一空便是永遠空了。

從此,爺爺再也沒有買過別的酒壺。

記憶碎片:甑子

文 | 淅瀝瀝

95年冬天,家鄉下了一場大雪,齊大腿深。

原野、河流、村子一夜不見變得粉妝玉琢,伸手出窗外,寒氣凜冽。但是母親的廚房煙霧繚繞,滿室暖意。

家裡的土灶台上端放著一台大甑子,長年水浸給木甑子一種微帶暗色的質感,破舊的甑子蓋下紮著白紗布,但是紮不住呼呼往外冒白色的香氣。這是特殊的一天,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有三種情況下家裡會用上甑子。

最常見的是村子裡的紅白喜事,流水席上坐滿全村老小,狗兒也聞訊而來,甩著尾巴在桌下鑽來鑽去,幫忙的鄉親端著棋盤大的傳菜木托穿梭自如,這時候旁邊總是放著兩三個比我還高的大甑子,吃甑子飯,就是幼時對流水席最清晰的認知。

家裡用到甑子蒸飯,常常是家裡待客的時候。

我們當地待客的時候很忌諱飯裡有鍋巴,所以平常家裡用鐵鍋做飯的時候,必須用鍋鏟從鍋沿貼著鍋底,盛飯到最後就只剩下最中間那一塊像孤島一樣佇立在鍋的中央,這樣如果家裡突然來了客人,隨時都可以從鍋心給客人舀沒有鍋巴的飯。

當有計劃要接待親戚朋友的時候,就必須用上甑子了,甑子蒸的飯不僅沒有鍋巴,飯粒之間沒有粘連,一粒一粒無比飽滿,有嚼勁有木頭甑子自然的香。

最後一種就是進入臘月,母親就要為過年做準備了,醪糟和年糕是小孩子最關注的東西,這兩種東西都必須要用到甑子。

幼時一直有這樣一種認知,糯米是一種很精貴的東西,只有逢年過節的特殊食品才會用上,醪糟湯圓、驢打滾、糍粑……甑子蒸出的糯米做成這些吃食,就顯得格外香甜軟糯,原滋原味。

外婆的小石臼

文 | 廣君

小學六年,我的早餐和宵夜被外婆一手承包。好吃的實在太多,我已經記不清了,唯獨那碗帶著醪糟湯水的大湯圓在我腦海裡,怎麼也忘不掉。那時候每次煮湯圓都是自己報數,但吃完後,我還想再吃,便悄悄去表哥碗裡“偷”。為這個,我們不知道吵過多少次架。

外婆的湯圓和別家的不一樣。它的餡兒是用石臼舂出來的。石臼是個神奇的東西。

它是用天然的石頭鑿成的,西南地區叫它“對窩”,配有一個石杵,有的也會用木棒替代,兩頭成錘頭狀。每次吃湯圓之前,外婆就坐在小凳子上,左手扶在石臼的邊沿,右手握著石杵,有節奏地捶砸著裡面的芝麻和花生。方圓十裡,飄香四溢。我禁不住香味的誘惑,伸手去抓,外婆總會把我推開:小心!砸手!

長大後,我走南闖北,吃過很多湯圓,甜的、鹹的,肉餡的,糖餡的,卻再也沒有外婆的味道。有次回家,看到早已被我們淘汰的石臼靜靜地蜷在院子的一角,石頭表面早已佈滿青苔,耳邊似乎回蕩著外婆熟悉的聲音:乖,不哭了,外婆給你做芝麻餡兒的大湯圓......

一口酸爽的土老壇

文 | 木子李

前些天老媽來看我,手裡提著用編織網套著的小罎子,一進門就叨念“你抓泡蘿蔔的時候,一定要把手給我洗乾淨,揩幹才可以伸手去抓泡蘿蔔喲!不然罎子要生花!”她生怕我把整壇泡菜給報廢了。

這個土陶做的老壇,不透光,密封性好。壇沿注入一半清水,旋轉式的蓋上壇蓋,是為水密封,能夠讓泡菜在罎子裡充分發酵,而不受外界空氣的入侵。如此,做出來的泡菜地道,酸甜可口。這是老媽最寶貝的廚房神器。

想起小時候,餓得不行,又找不到吃的,便打起了那幾個老壇的主意。那時候一隻手還沒壇蓋子大,雙手捧著蓋子旋開,“咕咚”一聲,一股酸酸的發酵的味道撲面而來,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臉往壇口一湊,壇裡黑乎乎一片。挽起袖子,就伸手去抓泡菜,當指尖碰到壇水那一霎,透心涼啊!摸出一個酸蘿蔔,連壇蓋都不管,直接就往嘴裡送。

現在每次看到這幾個罎子,老媽還忍不住調侃,說留著我的糗事,等我出嫁的那天,昭告天下。廚具不知道更新換代了多少次,唯獨這幾個土罎子,一直未被淘汰。

一把柴火點燃舊時光

文 | 天林

迫不及待地從灶炕的柴火堆裡夾出一個黑黢黢的烤紅薯,捧在手上來回倒騰,才拍拍紅薯皮上的爐灰,小心翼翼地掰開,鮮橙色的紅薯飄香四溢,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才開始狼吞虎嚥的消滅這個美味。童年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此。

小時候在農村姥姥家長大,總免不了要為幫她做點家務,而最開心的便是姥姥煮飯時,我搶著去燒火,順便烤上一兩個紅薯,等姥姥飯煮好了,紅薯也就熟了。

舊式的廚房都是有灶台的,用磚瓦壘砌而成,一般會留出兩個圓缺口放置大鐵鍋,鐵鍋下是灶炕,灶炕前面是灶眼,用來添柴燒火,後面則做成煙囪,方便排煙。每當遠遠看見屋頂煙囪上炊煙嫋嫋時,便知道這戶人家在燒飯做菜。

我總喜歡搶著燒火,端個小板凳,往灶台前一坐,就架起勢來。笨拙地用火鉗夾一把乾柴,往灶炕裡一送,火苗順勢燃得更旺盛。趁著火勢,添一根硬木柴,等上兩三分鐘,木柴徹底被點著,火勢則轉為烘培。這時候,才往炕裡放三個紅薯,姥姥一個、姥爺一個、我一個。

一根木柴可以燒很久,多數時候是燉湯。要是姥姥炒菜用大火,我就多添兩塊木柴,順手拿起旁邊的火筒,鼓起腮幫子往灶炕裡大口吹氣,柴火就燃得更旺。看著灶炕裡紅通通的火光,映得我滿臉熱乎乎的,通紅,聽著灶炕裡細碎的劈裡啪啦木柴燃燒的聲音,莫名就有了一分成就感的樂趣。

逢年過節,家人團聚,燒火這個活取而代之的是爸爸。他燒火和我不一樣,他總能看明白什麼時候用大火,什麼時候用小火,而且他燒大火時,會用到另一種工具——風箱。

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動木構成,是一種風力設備。他通常是左手拉風箱,右手添柴火,火勢又旺又好,我就站在一旁巴巴的望著,羡慕不已。

如今姥姥也住進城裡了,我們家不再有老式的灶台,我也不再燒火了。過年回老家走親戚,還是要搶著去燒火,仍然在灶炕裡烤紅薯,仿佛回到小時候,又找到那份樂趣。

仔細想想,那些年,家家戶戶廚房裡必備的竹編暖水瓶你還記得嗎?

△很久以前的暖水瓶的外殼主要是用竹篾編制。

從選竹子、劃竹篾、剖竹絲……老篾匠一層一層地純手工編織出竹篾圓形外殼,造型美觀大方。加上含有銅的紅膽,堅固又保溫。寒夜歸家,從瓶裡到處一杯熱騰騰的水,所有了寒意和疲憊都消散在霧氣中。

掃描二維碼,即可把暖水瓶帶回家

竹子劃開成條,剖出表層的竹篾,一部分剖成兩邊薄中間厚的長絲,一部分做成骨架。細絲一層一層編織在骨架上,一陣功夫,就成了筲箕的模樣。用它來過濾煮到六七分熟的大米,剩下濃濃的米湯,別提有多香了 !

△簸箕,西南地區方言也叫“筲箕”。山山木竹的筲箕純手工編制而成,方圓端正。小中大三個號分別18、22、24元。可做容器和過濾用。

掃描二維碼,即可把筲箕帶回家

↙ 點擊“閱讀原文” 更多好物等你

每年等到絲瓜熟得透透的,她才去摘下來,裝在竹筐暴曬。待到絲瓜曬乾,她便扯著嗓門把貪玩的我叫回來,讓我摳去瓤裡面的種子。吃過晚飯,我和爸爸在一旁嬉鬧。她又端出一筐子寶貝絲瓜瓤,坐在案板前,把絲瓜瓤切成一節一節的,方便存放。

昏黃的燈光裡,包圍著一家人和諧的身影,多少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場景。

葫蘆裡都裝什麼

文 | 小米粒

“么兒,去把酒壺拿出來!”

只要聽到這句話,我就知道要開飯了。

爺爺每頓飯都要喝一杯酒,不多不少,雷打不動。他喜歡喝酒,更喜歡收集酒壺,瓦罐的、玻璃的,陶瓷的......塞滿了客廳的角落,卻獨愛奶奶做的那只酒葫蘆。

我們從瓦房搬到樓房,酒壺換了一波又一波,唯獨葫蘆形狀的酒壺一直出現在餐桌上,每逢家裡來客人,總要拿出來“炫耀一番”。但他們都不知道,那只酒葫蘆是奶奶最後做的一隻。

爺爺喜歡吃葫蘆,每逢春天,奶奶都會特意把菜園子的一大半空地留出來,種葫蘆。每天都要去看上一遍,給它澆水,除草,看著它抽芽、灌漿,等待葫蘆一天天長大。

剛成熟,奶奶高興得像個小姑娘,挎著竹籃,趕緊到菜園子裡,先摸一摸,再輕手輕腳地摘幾個,洗乾淨後清炒,給爺爺下酒。

剩下的葫蘆就讓它待在藤上,等完全成熟後摘下來,曬上一個冬天,裡外幹透。再切成兩半,一半舀水,一半裝花生瓜子糖果,成為我最喜歡的百寶箱。有的葫蘆端正,就直接在葫蘆頭上開個口,挖出肉和籽,搖身一變就成了爺爺的酒壺。

奶奶年年種葫蘆,爺爺自然不缺酒壺,有時候嫌葫蘆太大了或太小了,用一段時間就嚷著要換。去年,奶奶身體不好,菜園子便空了,這一空便是永遠空了。

從此,爺爺再也沒有買過別的酒壺。

記憶碎片:甑子

文 | 淅瀝瀝

95年冬天,家鄉下了一場大雪,齊大腿深。

原野、河流、村子一夜不見變得粉妝玉琢,伸手出窗外,寒氣凜冽。但是母親的廚房煙霧繚繞,滿室暖意。

家裡的土灶台上端放著一台大甑子,長年水浸給木甑子一種微帶暗色的質感,破舊的甑子蓋下紮著白紗布,但是紮不住呼呼往外冒白色的香氣。這是特殊的一天,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有三種情況下家裡會用上甑子。

最常見的是村子裡的紅白喜事,流水席上坐滿全村老小,狗兒也聞訊而來,甩著尾巴在桌下鑽來鑽去,幫忙的鄉親端著棋盤大的傳菜木托穿梭自如,這時候旁邊總是放著兩三個比我還高的大甑子,吃甑子飯,就是幼時對流水席最清晰的認知。

家裡用到甑子蒸飯,常常是家裡待客的時候。

我們當地待客的時候很忌諱飯裡有鍋巴,所以平常家裡用鐵鍋做飯的時候,必須用鍋鏟從鍋沿貼著鍋底,盛飯到最後就只剩下最中間那一塊像孤島一樣佇立在鍋的中央,這樣如果家裡突然來了客人,隨時都可以從鍋心給客人舀沒有鍋巴的飯。

當有計劃要接待親戚朋友的時候,就必須用上甑子了,甑子蒸的飯不僅沒有鍋巴,飯粒之間沒有粘連,一粒一粒無比飽滿,有嚼勁有木頭甑子自然的香。

最後一種就是進入臘月,母親就要為過年做準備了,醪糟和年糕是小孩子最關注的東西,這兩種東西都必須要用到甑子。

幼時一直有這樣一種認知,糯米是一種很精貴的東西,只有逢年過節的特殊食品才會用上,醪糟湯圓、驢打滾、糍粑……甑子蒸出的糯米做成這些吃食,就顯得格外香甜軟糯,原滋原味。

外婆的小石臼

文 | 廣君

小學六年,我的早餐和宵夜被外婆一手承包。好吃的實在太多,我已經記不清了,唯獨那碗帶著醪糟湯水的大湯圓在我腦海裡,怎麼也忘不掉。那時候每次煮湯圓都是自己報數,但吃完後,我還想再吃,便悄悄去表哥碗裡“偷”。為這個,我們不知道吵過多少次架。

外婆的湯圓和別家的不一樣。它的餡兒是用石臼舂出來的。石臼是個神奇的東西。

它是用天然的石頭鑿成的,西南地區叫它“對窩”,配有一個石杵,有的也會用木棒替代,兩頭成錘頭狀。每次吃湯圓之前,外婆就坐在小凳子上,左手扶在石臼的邊沿,右手握著石杵,有節奏地捶砸著裡面的芝麻和花生。方圓十裡,飄香四溢。我禁不住香味的誘惑,伸手去抓,外婆總會把我推開:小心!砸手!

長大後,我走南闖北,吃過很多湯圓,甜的、鹹的,肉餡的,糖餡的,卻再也沒有外婆的味道。有次回家,看到早已被我們淘汰的石臼靜靜地蜷在院子的一角,石頭表面早已佈滿青苔,耳邊似乎回蕩著外婆熟悉的聲音:乖,不哭了,外婆給你做芝麻餡兒的大湯圓......

一口酸爽的土老壇

文 | 木子李

前些天老媽來看我,手裡提著用編織網套著的小罎子,一進門就叨念“你抓泡蘿蔔的時候,一定要把手給我洗乾淨,揩幹才可以伸手去抓泡蘿蔔喲!不然罎子要生花!”她生怕我把整壇泡菜給報廢了。

這個土陶做的老壇,不透光,密封性好。壇沿注入一半清水,旋轉式的蓋上壇蓋,是為水密封,能夠讓泡菜在罎子裡充分發酵,而不受外界空氣的入侵。如此,做出來的泡菜地道,酸甜可口。這是老媽最寶貝的廚房神器。

想起小時候,餓得不行,又找不到吃的,便打起了那幾個老壇的主意。那時候一隻手還沒壇蓋子大,雙手捧著蓋子旋開,“咕咚”一聲,一股酸酸的發酵的味道撲面而來,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臉往壇口一湊,壇裡黑乎乎一片。挽起袖子,就伸手去抓泡菜,當指尖碰到壇水那一霎,透心涼啊!摸出一個酸蘿蔔,連壇蓋都不管,直接就往嘴裡送。

現在每次看到這幾個罎子,老媽還忍不住調侃,說留著我的糗事,等我出嫁的那天,昭告天下。廚具不知道更新換代了多少次,唯獨這幾個土罎子,一直未被淘汰。

一把柴火點燃舊時光

文 | 天林

迫不及待地從灶炕的柴火堆裡夾出一個黑黢黢的烤紅薯,捧在手上來回倒騰,才拍拍紅薯皮上的爐灰,小心翼翼地掰開,鮮橙色的紅薯飄香四溢,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才開始狼吞虎嚥的消滅這個美味。童年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此。

小時候在農村姥姥家長大,總免不了要為幫她做點家務,而最開心的便是姥姥煮飯時,我搶著去燒火,順便烤上一兩個紅薯,等姥姥飯煮好了,紅薯也就熟了。

舊式的廚房都是有灶台的,用磚瓦壘砌而成,一般會留出兩個圓缺口放置大鐵鍋,鐵鍋下是灶炕,灶炕前面是灶眼,用來添柴燒火,後面則做成煙囪,方便排煙。每當遠遠看見屋頂煙囪上炊煙嫋嫋時,便知道這戶人家在燒飯做菜。

我總喜歡搶著燒火,端個小板凳,往灶台前一坐,就架起勢來。笨拙地用火鉗夾一把乾柴,往灶炕裡一送,火苗順勢燃得更旺盛。趁著火勢,添一根硬木柴,等上兩三分鐘,木柴徹底被點著,火勢則轉為烘培。這時候,才往炕裡放三個紅薯,姥姥一個、姥爺一個、我一個。

一根木柴可以燒很久,多數時候是燉湯。要是姥姥炒菜用大火,我就多添兩塊木柴,順手拿起旁邊的火筒,鼓起腮幫子往灶炕裡大口吹氣,柴火就燃得更旺。看著灶炕裡紅通通的火光,映得我滿臉熱乎乎的,通紅,聽著灶炕裡細碎的劈裡啪啦木柴燃燒的聲音,莫名就有了一分成就感的樂趣。

逢年過節,家人團聚,燒火這個活取而代之的是爸爸。他燒火和我不一樣,他總能看明白什麼時候用大火,什麼時候用小火,而且他燒大火時,會用到另一種工具——風箱。

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動木構成,是一種風力設備。他通常是左手拉風箱,右手添柴火,火勢又旺又好,我就站在一旁巴巴的望著,羡慕不已。

如今姥姥也住進城裡了,我們家不再有老式的灶台,我也不再燒火了。過年回老家走親戚,還是要搶著去燒火,仍然在灶炕裡烤紅薯,仿佛回到小時候,又找到那份樂趣。

仔細想想,那些年,家家戶戶廚房裡必備的竹編暖水瓶你還記得嗎?

△很久以前的暖水瓶的外殼主要是用竹篾編制。

從選竹子、劃竹篾、剖竹絲……老篾匠一層一層地純手工編織出竹篾圓形外殼,造型美觀大方。加上含有銅的紅膽,堅固又保溫。寒夜歸家,從瓶裡到處一杯熱騰騰的水,所有了寒意和疲憊都消散在霧氣中。

掃描二維碼,即可把暖水瓶帶回家

竹子劃開成條,剖出表層的竹篾,一部分剖成兩邊薄中間厚的長絲,一部分做成骨架。細絲一層一層編織在骨架上,一陣功夫,就成了筲箕的模樣。用它來過濾煮到六七分熟的大米,剩下濃濃的米湯,別提有多香了 !

△簸箕,西南地區方言也叫“筲箕”。山山木竹的筲箕純手工編制而成,方圓端正。小中大三個號分別18、22、24元。可做容器和過濾用。

掃描二維碼,即可把筲箕帶回家

↙ 點擊“閱讀原文” 更多好物等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