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本文可佐酒:歷史上最厲害的三組“軍事搭檔” 對外戰爭殺敵不眨眼 繳獲不手軟

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軍事天才, 雖然有人排了“十大名將”、“百顆將星”, 但五千年延續不斷的文明, 不斷的開疆拓土, 永恆的保家衛國, 數不清的戰役, 也鑄就了數不清的將星。

筆者才疏學淺, 對戰爭史還真瞭解不多。 但就是筆者這樣的半桶水, 也知道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三對軍事搭檔, 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勝, 殺掉的異族數以萬計, 而且殺起來酣暢淋漓毫不手軟, 搶起東西來也老實不客氣, 甚至“以戰養戰”還成了皇帝聖旨中的讚語。

筆者常常想, 如果眾多大多數名將都跟這六位一樣, 我們現在也就沒這麼多麻煩了, 因為我們的邊界跟現在也完全不一樣。

閒話少說, 書歸正傳, 咱們就來看看這三對對外戰爭中的“黃金搭檔”, 並建議讀者諸君倒上一杯酒, 因為他們的戰績, 實在是值得我們痛飲三杯。

衛青霍去病揮刀 數十萬匈奴人頭落地

現在中國境內已經沒有匈奴人了, 所以這篇稿子在審核上應該沒問題——匈奴人被漢朝的長槍馬刀強弓硬弩給打得跑到歐洲去了, 但就是漢軍刀下游魂, 卻被歐洲攪了個底朝天, 連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也因為那夥殘兵敗將而垮了台。

不知道為什麼,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

把李廣放在了衛青霍去病的前面, 班固寫《漢書》, 也是這麼排序, 而且兩本史書如出一轍, 讓想找到一些不同點的筆者大失所望。

在歷史上, 尤其是漢朝前三位皇帝執政時期, 匈奴是很欺負人的, 不停地要漢朝送給他們金錢美女, 但是卻從來不守信用, 人財兩得之後還是來搶, 甚至還想娶劉邦的老婆呂後(冒頓嫚書呂後)。

直到衛青從一個騎奴成長為一個將軍, 匈奴想啥來啥的還日子才算到頭了。

衛青第一次出征, 是在西元前129年, 他帶領一萬漢軍直搗龍城, 取得了漢匈戰爭首場勝利, 砍了七百匈奴腦袋回來。

西元前128年, 衛青再接再厲, 帶領三萬漢軍再次出征, 又斬了數千匈奴首級(不知為什麼, 司馬遷一直看衛青霍去病不順眼, 連斬首多少也不肯細說, 咱們只能按最少的“數”, 也就是三千計算)。

西元前127年, 衛青第三次出塞——看來是打上癮了, 這次司馬遷給記的功勞還是模糊的:“捕首虜數千, 畜數十萬。 ”但是漢武帝是個細心人, 他仔細數了, 並在聖旨中說:“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請注意,

只有砍回來的腦袋才按“級”來計算, 但是又有個“捕”, 究竟是抓還是殺, 鬧不明白了), ……驅馬牛羊百有餘萬。 ”也就是說, 衛青不但善於砍腦袋, 還善於搶東西, 一百萬頭馬牛羊, 有十分之一是馬就賺大發了——漢軍最缺的就是塞外駿馬。

西元前124年, 估計是搶來的戰馬訓練好了, 衛青再次出征, 這次史記中居然沒有記錄殺了多少匈奴人, 只說活捉了一萬五, 搶了數千百萬牲畜, 還抓了人家十幾個王爺, 只有敵軍主將右賢王帶著一個小妾逃跑了。

那一仗, 三萬漢軍的環首刀足足砍了主將逃跑的匈奴人一夜, 要說殺敵過萬, 應該也是個保守的數字, 至於那一萬五千俘虜的價值, 應該沒有那數千百萬牲畜值錢, 三萬漢軍不停地吃,估計也能吃個十年八年的,所以衛青打仗,每次都是只賺不賠。

等到西元前123年,吃上癮的衛青是春天也打、秋天也打,兩次又殺了一萬多匈奴人,按照衛青的習慣,好東西肯定沒少搶,只可惜史料沒有記載,也許是百八十萬的牛馬已經不值得一提了。這一年衛青已經鳥槍換炮,手下十萬人是清一色的騎兵了。

這一年,衛青的最佳搭檔,也是親外甥霍去病長大了——其實也不大,還是一個十七歲的不怕老虎的初生之犢。但就是這個十七歲的少年,領著八百騎兵直搗匈奴老巢,幹掉了匈奴單于的爺爺(不是親的,是籍若侯,名字叫產),抓了單于的姑父和宰相級別的一些官員。霍去病雖然年紀小,但是數學很好,他記得很清楚,自己八百騎兵一共砍了2028顆人頭,其中就包括那個產。

如果每次都這麼寫,這篇文章就太長了,筆者怕讀者諸君每次勝利都喝一杯會喝醉,所以簡略地說:霍去病把衛青的本事學了個十成,甚至比他舅舅還能搶,衛青搶牛羊,霍去病連匈奴祭天金人都給搶回來了。

外甥能搶,舅舅當然也不示弱,在西元前119年的那次北伐中,甥舅二人各帶五萬騎兵,衛青砍了一萬九千匈奴腦袋,打得單于坐著騾子車跑了,衛青追到趙信城(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南麓),能搶走的全搶走,是在帶不走的糧食,衛青下令一把火全燒掉了。

霍去病更凶,他雖然跟衛青一樣是五萬人馬,但是一路砍去,一直砍到瀚海(俄羅斯貝加爾湖),光匈奴腦袋就收穫了七萬零四百四十三個。

按照《史記》縮水的記錄,衛青一生殺了五萬多匈奴人,而霍去病殺了十一萬多,但是以筆者不大靈光的數學水準,統計的結果是僅霍去病直屬部隊就殺了十二萬多,還不算他分派出去的部屬,比如路博多支隊也殺了二千七百多,沒有算在霍去病的戰功裡。

非常抱歉,這個稿子太長了,後面兩組黃金搭檔只能簡單一點了。

征高句麗滅百濟有李績蘇定方

在衛青霍去病打殘匈奴之後,同為外戚的竇憲再接再厲,直接把匈奴趕出了亞洲,不過那時候匈奴雖然不老實,但是已經被打得大傷元氣,竇憲兩次只殺了一萬八千多人,就把匈奴徹底打跑了。

衛青霍去病打得“漠南無王庭”,竇憲打得“漠北無王庭”,匈奴在亞洲徹底玩兒不轉了,只好跑到歐洲去攪局。

匈奴消停了,但是朝鮮半島卻不消停——直到今天也沒消停。

隋煬帝是不是個不錯的皇帝,咱們且不去論,但隋煬帝就是因為三征高句麗再加上後院起火,估計江山也沒李淵李世民父子啥事了。

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當年半島上也在上演“三國演義”:新羅百濟高句麗打來打去,而在隋唐兩朝君主看來,他們戰鬥的地方都是大唐(或大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是“不得不”派兵去鎮壓,於是李勣(徐世勣,字懋功)蘇定方(蘇烈)這對黃金搭檔就上場了。

李勣和蘇定方第一次搭檔,是在西元630年,蘇定方作為李勣的先鋒,倆人去打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曾經堵在李世民皇城門口要東西),結果一仗下來滅了東突厥,頡利可汗也給李世民跳舞去了。

等到半島上的高句麗和百濟聯手欺負新羅,唐高宗李治看著不順眼,就在西元660年派蘇定方去把百濟給滅了。

人們都以為作為副手,蘇定方應該比李勣年輕,實際上,蘇定方是592年出生,而李勣是594年,李勣要小兩歲,所以蘇定方在667年就去世了,而蘇定方去世的第二年,已經七十四歲的李勣接過老搭檔的指揮棒,閃擊高句麗,帶著薛仁貴一個月就攻克了平壤,活捉了高麗王高藏,把那裡的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變成了大唐的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縣。

從那以後,朝鮮半島就比較消停了,但是日本人不消停,也想去鴨綠江邊討口水喝。他們是忘了大唐當年滅百濟的時候,在白江口順便把前來瞎攙和的日軍殺得“海水皆赤”,以至於島國把朝鮮半島視為“丘墓之所(意思是誰去了就回不來了)”。

抗日援朝滅倭寇有李如松麻貴

這時候已經到了大明萬曆年間,為了給“欽賜倭國國王”一個教訓,萬曆皇帝手下的兩大幹將李如松和麻貴出場了。

跟李勣與蘇定方的關係差不多,麻貴和李如松也是很早就認識了,他們在萬曆三大征裡,兩次搭檔作戰。

他們的第一次合作是萬曆三大征的第一征,也就是平定哱拜反叛。當時李如松是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麻貴是副將,跟李如松的四弟李如樟同領一支人馬。

關於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明代理學家史孟麟有一句評語:退虜之功,李如松尚矣。麻貴之力戰、董一元之搗巢,是其次也。

也就是說,那一仗,李如松當然是首功,而麻貴浴血奮戰也是功不可沒。

為了縮短文章,筆者只講兩個小故事。

當年李如松對付日軍很有辦法:日軍火槍多,明軍大炮狠,於是李如松每次都是不差錢地先來個炮火覆蓋,打得倭寇一聽“大筒(日軍稱明軍火炮)”轟鳴,馬上就撒丫子玩兒命地跑。據《朝鮮史》記載,僅平壤一戰,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這裡面大部分都是被李如松的大炮給炸成碎片了,連腦袋都沒得割,還有一些燒成了焦炭、有些掉進護城河凍成了冰坨子,弄得李如松費了好大勁兒才收集到一千五百個腦袋,在那個按人頭數給賞錢的時代,李如松少賺了不少銀子。

麻貴也不含糊,他的兵力少於日軍(萬曆還是沒太把倭寇放在眼裡),但卻能採用“囚籠戰術”,海上陸地兩面對日軍進行封鎖,等到日軍準備往回跑的時候,已經餓得半死不活了。

當年甚至還出了一個笑話,日軍先鋒主將小西行長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找到大明水軍禦倭總兵官陳璘哀求:你打仗不就是想要我們的腦袋回去換銀子嗎?我給你一千二百個我們的人頭,你放條小路,讓我老家給我運點兒糧食來。

結果陳璘笑了:人頭是個能換銀子的好東西,可是一千二百太少了,你們把人頭都留下吧,這樣就不愁吃飯的問題了……

三萬漢軍不停地吃,估計也能吃個十年八年的,所以衛青打仗,每次都是只賺不賠。

等到西元前123年,吃上癮的衛青是春天也打、秋天也打,兩次又殺了一萬多匈奴人,按照衛青的習慣,好東西肯定沒少搶,只可惜史料沒有記載,也許是百八十萬的牛馬已經不值得一提了。這一年衛青已經鳥槍換炮,手下十萬人是清一色的騎兵了。

這一年,衛青的最佳搭檔,也是親外甥霍去病長大了——其實也不大,還是一個十七歲的不怕老虎的初生之犢。但就是這個十七歲的少年,領著八百騎兵直搗匈奴老巢,幹掉了匈奴單于的爺爺(不是親的,是籍若侯,名字叫產),抓了單于的姑父和宰相級別的一些官員。霍去病雖然年紀小,但是數學很好,他記得很清楚,自己八百騎兵一共砍了2028顆人頭,其中就包括那個產。

如果每次都這麼寫,這篇文章就太長了,筆者怕讀者諸君每次勝利都喝一杯會喝醉,所以簡略地說:霍去病把衛青的本事學了個十成,甚至比他舅舅還能搶,衛青搶牛羊,霍去病連匈奴祭天金人都給搶回來了。

外甥能搶,舅舅當然也不示弱,在西元前119年的那次北伐中,甥舅二人各帶五萬騎兵,衛青砍了一萬九千匈奴腦袋,打得單于坐著騾子車跑了,衛青追到趙信城(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南麓),能搶走的全搶走,是在帶不走的糧食,衛青下令一把火全燒掉了。

霍去病更凶,他雖然跟衛青一樣是五萬人馬,但是一路砍去,一直砍到瀚海(俄羅斯貝加爾湖),光匈奴腦袋就收穫了七萬零四百四十三個。

按照《史記》縮水的記錄,衛青一生殺了五萬多匈奴人,而霍去病殺了十一萬多,但是以筆者不大靈光的數學水準,統計的結果是僅霍去病直屬部隊就殺了十二萬多,還不算他分派出去的部屬,比如路博多支隊也殺了二千七百多,沒有算在霍去病的戰功裡。

非常抱歉,這個稿子太長了,後面兩組黃金搭檔只能簡單一點了。

征高句麗滅百濟有李績蘇定方

在衛青霍去病打殘匈奴之後,同為外戚的竇憲再接再厲,直接把匈奴趕出了亞洲,不過那時候匈奴雖然不老實,但是已經被打得大傷元氣,竇憲兩次只殺了一萬八千多人,就把匈奴徹底打跑了。

衛青霍去病打得“漠南無王庭”,竇憲打得“漠北無王庭”,匈奴在亞洲徹底玩兒不轉了,只好跑到歐洲去攪局。

匈奴消停了,但是朝鮮半島卻不消停——直到今天也沒消停。

隋煬帝是不是個不錯的皇帝,咱們且不去論,但隋煬帝就是因為三征高句麗再加上後院起火,估計江山也沒李淵李世民父子啥事了。

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當年半島上也在上演“三國演義”:新羅百濟高句麗打來打去,而在隋唐兩朝君主看來,他們戰鬥的地方都是大唐(或大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是“不得不”派兵去鎮壓,於是李勣(徐世勣,字懋功)蘇定方(蘇烈)這對黃金搭檔就上場了。

李勣和蘇定方第一次搭檔,是在西元630年,蘇定方作為李勣的先鋒,倆人去打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曾經堵在李世民皇城門口要東西),結果一仗下來滅了東突厥,頡利可汗也給李世民跳舞去了。

等到半島上的高句麗和百濟聯手欺負新羅,唐高宗李治看著不順眼,就在西元660年派蘇定方去把百濟給滅了。

人們都以為作為副手,蘇定方應該比李勣年輕,實際上,蘇定方是592年出生,而李勣是594年,李勣要小兩歲,所以蘇定方在667年就去世了,而蘇定方去世的第二年,已經七十四歲的李勣接過老搭檔的指揮棒,閃擊高句麗,帶著薛仁貴一個月就攻克了平壤,活捉了高麗王高藏,把那裡的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變成了大唐的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縣。

從那以後,朝鮮半島就比較消停了,但是日本人不消停,也想去鴨綠江邊討口水喝。他們是忘了大唐當年滅百濟的時候,在白江口順便把前來瞎攙和的日軍殺得“海水皆赤”,以至於島國把朝鮮半島視為“丘墓之所(意思是誰去了就回不來了)”。

抗日援朝滅倭寇有李如松麻貴

這時候已經到了大明萬曆年間,為了給“欽賜倭國國王”一個教訓,萬曆皇帝手下的兩大幹將李如松和麻貴出場了。

跟李勣與蘇定方的關係差不多,麻貴和李如松也是很早就認識了,他們在萬曆三大征裡,兩次搭檔作戰。

他們的第一次合作是萬曆三大征的第一征,也就是平定哱拜反叛。當時李如松是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麻貴是副將,跟李如松的四弟李如樟同領一支人馬。

關於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明代理學家史孟麟有一句評語:退虜之功,李如松尚矣。麻貴之力戰、董一元之搗巢,是其次也。

也就是說,那一仗,李如松當然是首功,而麻貴浴血奮戰也是功不可沒。

為了縮短文章,筆者只講兩個小故事。

當年李如松對付日軍很有辦法:日軍火槍多,明軍大炮狠,於是李如松每次都是不差錢地先來個炮火覆蓋,打得倭寇一聽“大筒(日軍稱明軍火炮)”轟鳴,馬上就撒丫子玩兒命地跑。據《朝鮮史》記載,僅平壤一戰,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這裡面大部分都是被李如松的大炮給炸成碎片了,連腦袋都沒得割,還有一些燒成了焦炭、有些掉進護城河凍成了冰坨子,弄得李如松費了好大勁兒才收集到一千五百個腦袋,在那個按人頭數給賞錢的時代,李如松少賺了不少銀子。

麻貴也不含糊,他的兵力少於日軍(萬曆還是沒太把倭寇放在眼裡),但卻能採用“囚籠戰術”,海上陸地兩面對日軍進行封鎖,等到日軍準備往回跑的時候,已經餓得半死不活了。

當年甚至還出了一個笑話,日軍先鋒主將小西行長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找到大明水軍禦倭總兵官陳璘哀求:你打仗不就是想要我們的腦袋回去換銀子嗎?我給你一千二百個我們的人頭,你放條小路,讓我老家給我運點兒糧食來。

結果陳璘笑了:人頭是個能換銀子的好東西,可是一千二百太少了,你們把人頭都留下吧,這樣就不愁吃飯的問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