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比南宋疆域面積大得多的北宋,軍事實力卻被南宋秒殺!

北宋出相南宋出將, 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 那麼究竟為什麼比南宋疆域面積大得多的北宋, 軍事實力這麼差呢?!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相當奇特的王朝。 一方面, 她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一方面, 她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對外懦弱無能的王朝。 北宋自太祖以下就實行強幹弱枝抑制武將的政策。 直接後果就是將不知兵, 兵不能戰。 空養著百萬大軍到了打仗的時候卻一觸即潰。 在這種情況下, 宋朝不得不採取花錢買和平的方針, 對遼夏金輸送歲幣乞求平安。

這種狀況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 漢人的朝廷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 只有萬方來朝, 哪有向蠻夷進貢的道理。 就算是大分裂的南北朝, 大家也是兩面分治, 沒有誰向誰交保護費的問題。 然而事實又是這樣的無情, 對於北方的蠻夷來說, 宋的地位只不過比藩屬高一點。

這對於宋朝的君主來說, 自然是極大的諷刺。 所以到了遼、金窮途末路的時候, 宋朝的任務不單是收復失地, 更重要的是要恢復中華上國的地位。

然而要與強者合作, 自身也必須要有強者的實力。 北宋末年, 文恬武嬉。 朝廷養著的禁軍竟然連馬都不能騎。 本來攻擊被金軍打得無還手之力的遼軍不過是個摘桃子的行動。 不料北宋軍隊竟然連摘個桃子都會被打得頭破血流, 要靠金軍來給他們擦屁股。 這自然會引起金國的鄙視, 進一步引起金國的侵略之心。 要說北宋軍隊完全沒有戰鬥力也是不對的。 宋人不擅野戰, 卻擅長守城。 金軍的南下行動一開始並不順利, 很快就頓兵於開封的堅城之下。 如果不是到最後宋朝君臣腦子發昏,

竟然讓神棍郭京搞什麼“六丁六甲”, 自動放棄開封的城防, 則金人也未必就有那麼容易得手。 如果開封久攻不下, 那麼最差也就是另一次澶淵之盟的局面。

兵法雲“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北宋君臣其實不但不知彼, 對自己的實力其實也毫無概念。

在這種情況下, 最符合北宋利益的戰略不是聯金滅遼, 而是閉關自守, 積聚實力。 在自身沒有實力的情況下貿然攻擊遼國, 而事後又不做補救, 把國運寄託在象郭京這樣的騙子身上, 自然是自取滅亡。

靖康之後, 金軍俘獲北宋徽宗、欽宗二帝及皇室成員、機要大臣、百工等三千餘人, 並帶走大量財物, 撤離汴京, 北宋在內外交困之下滅亡。 此後不久, 時為康王的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號高宗, 改元建炎, 史稱南宋。

南宋的情況則大為不同。 首先, 北宋所念念不忘的燕雲雖然是恥辱, 但是和二帝被虜, 喪失半壁河山相比, 自有天壤之別。 可以說, 只要金國和南宋存在一天, 這個矛盾就沒有調和的可能性。 南宋可以暫時性的和金國講和, 但一旦有機會消滅金國, 南宋當然不會放走任何機會。

北宋軍隊經過宋太祖以降的一系列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政策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南宋軍隊的班底卻主要來自南渡之初中興諸將自行招募的私人軍隊。宋高宗的整編固然是為了削平軍中主將的勢力,防止武將奪權,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金國,南宋事實上不可能實行北宋式的文官領軍政策。南宋的軍隊更加接近明朝實行的監軍制度。雖然仍然是疊床架屋的領導,但是比讓完全不知兵的文人如韓琦,或靠拍馬的太監如童貫領兵還是要有戰鬥力的多。

從統治階層來說,南宋的當國者比北宋的要有進取心的多。宋高宗雖然在後期實行削弱武將兵權的行動,並簽訂《紹興和議》,但是在前期還是主動進攻的。而宋高宗以下,主戰派一直都是國家的主流。開禧北伐雖然失敗,卻也反映了南宋並不甘心作金國附庸的心態。

南宋軍事體系遠強於北宋,顛峰時期的蒙古軍隊如果遇到的是宋太祖或蕭太后時期的宋遼軍隊一樣能輕鬆橫掃。顛峰時期的蒙古軍隊是指13世紀二三十年代,第一代整編化的蒙古正規軍剛剛經過成吉思汗時代長達十數年的高頻度戰爭鍛煉(在東西方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少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連續重創三個擁兵數十萬又有著補充機制的帝國,獲得這麼大的戰績與鍛煉),還沒有像第二次西征遠征歐洲時的蒙古軍隊那樣因為戰爭壓力的減少和入主中原而帶來戰鬥力的明顯滑坡---這種現象在阿骨打至宋金戰爭時期的金國軍隊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而13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蒙古這段時間顯然沒有上個世紀的金國那麼大的戰爭壓力,讓它到了企圖割讓河南陝西以求和的地步。

南宋時期,雖然有了更為優秀的弩箭,但弩兵所占比例卻相比北宋時期下降了;至南宋時,軍兵皆著重甲,以嶽飛軍為例,三萬人中,戰兵約兩萬餘。“四分槍手,三分弓手,三分弩手”。騎兵以弓箭為重,弓馬嫺熟者另配小槍。在其他的一些記載上,長槍兵,弓兵,弩兵在南宋野戰部隊中也大致相當,各占三分之一.可見:宋代後期因為軍隊訓練水準和戰鬥力的提高,在擁有了神臂弩等優良弩箭的前提下弩兵所占比例減少了。

南宋中期,儘管宋金戰爭已經高一段落,但因為軍事對峙關係部隊訓練水準還是有很大提升.以155磅的強弓連發10至12箭,這是當代也難以做到的。而且在兵種協同上也大為強化了: 南宋初年吳璘創制出一種有些類似古代歐洲羅馬軍隊方陣的陣列,即“疊陣”。根據兵器射程遠近,決定各兵種在戰陣中位置的先後,打破了以往機械排序方式,將槍、弓、弩、神臂弓梯次配置,分番迭次地打擊敵人,疊陣可以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各自發揮不同軍械和兵種的威力,並且在實戰中效果明顯,給予金軍大量殺傷,取得多次勝利。此陣可以重複形成連續不斷的攻擊,雷雨一樣的勁弩令敵人在距離己方較遠處已經傷亡慘重,近戰用長槍又可以揚長避短,有利於步兵攻擊騎兵,免使部隊陷入肉搏戰中。

南宋前四十年對抗金國,休養二十年後又對抗蒙古。但這些對其經濟的影響不算很大。雖然最終為蒙古所滅,一個國家打了四十年的仗,一直在賠款。而後休養可能元氣未複,便又防著另一個國家。相比被蒙古西進擊敗的各國,南宋自在高原之下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它能在鐵蹄橫跨一洲的蒙古之下撐住四十餘年,而且在這四十年之間,蒙古數次易帝,軍事實力,自然是秒殺北宋的。如果是北宋抵抗蒙古鐵騎,恐怕不會超過2年吧!

襄陽

北宋軍隊經過宋太祖以降的一系列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政策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南宋軍隊的班底卻主要來自南渡之初中興諸將自行招募的私人軍隊。宋高宗的整編固然是為了削平軍中主將的勢力,防止武將奪權,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金國,南宋事實上不可能實行北宋式的文官領軍政策。南宋的軍隊更加接近明朝實行的監軍制度。雖然仍然是疊床架屋的領導,但是比讓完全不知兵的文人如韓琦,或靠拍馬的太監如童貫領兵還是要有戰鬥力的多。

從統治階層來說,南宋的當國者比北宋的要有進取心的多。宋高宗雖然在後期實行削弱武將兵權的行動,並簽訂《紹興和議》,但是在前期還是主動進攻的。而宋高宗以下,主戰派一直都是國家的主流。開禧北伐雖然失敗,卻也反映了南宋並不甘心作金國附庸的心態。

南宋軍事體系遠強於北宋,顛峰時期的蒙古軍隊如果遇到的是宋太祖或蕭太后時期的宋遼軍隊一樣能輕鬆橫掃。顛峰時期的蒙古軍隊是指13世紀二三十年代,第一代整編化的蒙古正規軍剛剛經過成吉思汗時代長達十數年的高頻度戰爭鍛煉(在東西方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少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連續重創三個擁兵數十萬又有著補充機制的帝國,獲得這麼大的戰績與鍛煉),還沒有像第二次西征遠征歐洲時的蒙古軍隊那樣因為戰爭壓力的減少和入主中原而帶來戰鬥力的明顯滑坡---這種現象在阿骨打至宋金戰爭時期的金國軍隊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而13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蒙古這段時間顯然沒有上個世紀的金國那麼大的戰爭壓力,讓它到了企圖割讓河南陝西以求和的地步。

南宋時期,雖然有了更為優秀的弩箭,但弩兵所占比例卻相比北宋時期下降了;至南宋時,軍兵皆著重甲,以嶽飛軍為例,三萬人中,戰兵約兩萬餘。“四分槍手,三分弓手,三分弩手”。騎兵以弓箭為重,弓馬嫺熟者另配小槍。在其他的一些記載上,長槍兵,弓兵,弩兵在南宋野戰部隊中也大致相當,各占三分之一.可見:宋代後期因為軍隊訓練水準和戰鬥力的提高,在擁有了神臂弩等優良弩箭的前提下弩兵所占比例減少了。

南宋中期,儘管宋金戰爭已經高一段落,但因為軍事對峙關係部隊訓練水準還是有很大提升.以155磅的強弓連發10至12箭,這是當代也難以做到的。而且在兵種協同上也大為強化了: 南宋初年吳璘創制出一種有些類似古代歐洲羅馬軍隊方陣的陣列,即“疊陣”。根據兵器射程遠近,決定各兵種在戰陣中位置的先後,打破了以往機械排序方式,將槍、弓、弩、神臂弓梯次配置,分番迭次地打擊敵人,疊陣可以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各自發揮不同軍械和兵種的威力,並且在實戰中效果明顯,給予金軍大量殺傷,取得多次勝利。此陣可以重複形成連續不斷的攻擊,雷雨一樣的勁弩令敵人在距離己方較遠處已經傷亡慘重,近戰用長槍又可以揚長避短,有利於步兵攻擊騎兵,免使部隊陷入肉搏戰中。

南宋前四十年對抗金國,休養二十年後又對抗蒙古。但這些對其經濟的影響不算很大。雖然最終為蒙古所滅,一個國家打了四十年的仗,一直在賠款。而後休養可能元氣未複,便又防著另一個國家。相比被蒙古西進擊敗的各國,南宋自在高原之下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它能在鐵蹄橫跨一洲的蒙古之下撐住四十餘年,而且在這四十年之間,蒙古數次易帝,軍事實力,自然是秒殺北宋的。如果是北宋抵抗蒙古鐵騎,恐怕不會超過2年吧!

襄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