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讀書人是如何作弊的?

在今天, 作弊手段可謂是各種各樣, 五花八門, 每年的大型考試都會有不同種類的考試作弊手段被曝光。 自從科舉制度發明以來, 無數學子為求登第刻苦讀書, 但畢竟被錄取的是少數, 不敢落榜的人便想出作弊的方法。 到了宋朝, 科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 然而仍有作弊事件的發生, 今天就扒一扒宋朝作弊的手段有哪些?

首先, 宋朝的考試制度分為三級, 即解試、省試和殿試。 解試是路州府舉行的選拔考試, 除了平民百姓, 還有宗室子弟和國子監學生也要參加。 解試舉行的第二年, 禮部對選拔出來的人才再舉行複試, 此次被稱為省試, 由於在春季舉行, 也被稱為“春闈”, 一般在京城舉行, 當然也有例外的。 最後, 由皇帝親自主持最後一級的殿試。 在實際操作中, 除了殿試外, 其他的均會出現作弊的現象。

當時的作弊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冒籍應試。 當時的讀書人考試也要提交自己的資料, 當時叫“家狀”, 主要記載姓名、年齡、籍貫、祖孫三代的基本情況。 考試時, 除了要在試卷上寫家狀, 還要寫“保狀”。 當時, 沒有現在這麼多技術來確認本人, 只能讓應試的士子或者地方官員做擔保。 當時舉行一次考試要三年或者四年,

讀書人當然等不及, 他們發現各地舉行考試的時間不同且錄取標準不同, 此外, 京城開封對考試“家狀”管理的相當寬鬆。 因此, 讀書人就不斷的更換地方或者湧入開封考試。

二是考官舞弊。 考生在提交資料後, 便要考試。 為了保持公平,

宋朝規定, 在交卷和放榜之前, 考卷要經過糊名彌封和謄寫的過程, 防止考官通過姓名與筆跡來作弊。 然而, 據相關記載, 有考生與考官之間達成默契, 在試卷中寫字或者特別的話做為聯繫的記號。 當然, 後來事發, 考生和考官均受到懲罰。 此外, 宋朝時期, 科舉考試允許考生在不明題意的情況下, 離開座位向考官請教。 於是, 考生便利用請教的過程, 在考官眼皮子底下迅速查閱自己攜帶的“小抄”, 當時比較文明, 稱為“夾袋冊”。 據說, “夾袋冊”還促進了印刷事業的發展。

最後, 考生通過賄賂考官, 在考試時讓替考者進入考場。 宋朝的范仲藝曾說作弊, “不可勝數, 而代筆一事, 其弊尤甚”。

當然, 宋朝皇帝不容許這些事情的發生, 採取不同的辦法來完善科舉制度,

但各種作弊手段不斷更新, 因此也就無法革除科舉考試時的作弊行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