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千人馬掌控京師董卓不算無謀,殺恩人丁原轉換門戶呂布的確小人

《十八路諸侯》之十八——以三千人馬掌控京師董卓不算無謀, 殺恩人丁原轉換門戶呂布的確小人

外戚與宦官之間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最後的結局卻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這場爭奪所帶來的是宦官幾乎被殺光, 而外戚家族的何進、何苗兄弟也全部被殺。 朝局落到了手上有軍隊的董卓手上是偶然也是必然。

不過, 剛剛觸碰到核心權利的董卓, 一時間面對東漢中央朝廷這麼一個大怪物, 一時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 也是董卓自己也心虛。 董卓接到何進密詔, 是在河東的河津, 是他去任並州牧的路上,

當時帶在他身邊的人馬只有五千人。 接到詔書之後, 董卓其實只帶了三千人進京。 雖然這三千人, 一直活躍在平定羌亂的前線, 戰鬥力很強, 當時中央禁軍, 可遠遠不止這個數。 就是被何進殺掉的董太后的侄子董重手上的軍兵就上千。 殺掉上軍校尉蹇碩之後, 何進收編了所有的禁軍, 再加上是車騎將軍的弟弟何苗的兵力, 兵力至少也在幾萬。 除了禁軍, 京城周邊還有何進召集來的其他人, 比如被任命為執金吾的丁原, 比如鮑信從泰山新徵集的軍隊等等。

圖1、所謂的董卓大軍只有三千人(《董卓進京》)

三千對幾萬, 怎麼想, 董卓都心虛。 但董卓有一個優勢, 就是全京城的人, 都不知道他帶了多少人來京。 之前虛張聲勢嚇唬何太后時, 董卓肯定虛報了自己所帶軍隊的人數。 和董卓一起密謀的袁紹, 肯定也被董卓說的那個人數所唬。 這也大致可以瞭解, 為什麼鮑信勸袁紹在董卓立足未穩時乘機除滅董卓, 袁紹卻拒絕的另一個原因。

董卓心虛, 如果京城的人一旦知道了他只帶了這麼一點兵馬,

一定震懾不到朝臣們, 他的處境也必定危險。 但是他有辦法, 兵不厭詐, 一直深處前線的董卓深知這一點。 於是, 他讓自己的軍隊每隔四五天, 就悄悄的出門, 然後第二天一早再大張旗鼓的進城。 這樣京城的人, 都以外董卓從西北又新調了軍隊來。 董卓就這麼一招, 讓全京城的人, 全都感受到了威懾。 沒過多久, 何進、何苗的舊部屬全部向董卓投誠。 《後漢書》一開始說, 董卓粗猛好謀, 確實不假。 董卓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夫, 還是有不少謀略的, 不然怎麼能身經百戰, 一步一步高升呢。

當然董卓面對的威脅不止有中央禁軍, 還有和他一樣有私人武裝的丁原。 丁原的實力不可小覷, 也正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底牌,

才能讓董卓在把控朝局的一開始, 任命丁原為相當於京城洛陽警備司的執金吾, 這麼一個重要的職位。 一山不容二虎, 董卓深深明白這點。 於是, 他就挑撥丁原手下的軍司馬呂布, 殺死丁原, 一併吞併了丁原的軍馬。

圖2、丁原與董卓對峙(《董卓進京》)

呂布就這麼不聲不響的冒出來了,

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之後的諸侯爭霸中, 呂布是重要的一方。 “三姓家奴”呂布呂奉先是東漢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包頭附近)人, 因為有武藝、臂力過人, 被徵召到五原郡所屬的並州任職。 呂布的經歷出身, 和董卓非常的像, 都出身低微, 但有武力。 在並州任職的時候作戰勇猛, 得到了當時還是騎都尉的丁原的賞識, 將呂布招到自己身邊做主簿。 和董卓、呂布一樣, 丁原也是寒門出身, 一樣勇猛好戰。

不過有一點要申明一下, 呂布並不是丁原的義子, 只是丁原賞識呂布, 提拔重用了他而已。 因此所謂的“三姓家奴”, 其實出處並不準確。

圖3、呂布(《董卓進京》)

在丁原接到何進密詔之後,呂布以軍司馬的身份隨丁原一起來到京城。至於呂布和董卓怎麼勾搭上的,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三國志》裡,有這麼一句“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董卓看到了呂布非常得丁原的信任,就誘惑呂布殺死了丁原。

雖然呂布和董卓出身一樣,但論謀略、論心機,呂布差董卓好幾個等級。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這是第一次被董卓利用。沒頭腦、有武力、沒底線、有貪心,這是史書上呂布的一個基本特徵。在董卓的利誘下,呂布殺死了自己的第一恩人——丁原,而且將丁原的頭送到董卓那。董卓當即任命呂布為騎都尉,一樣對他非常信任,而且發誓結為父子。高大威猛的呂布,看著天真單純,有股傻勁。董卓、丁原這樣行伍出身的人都很喜歡,想著能為自己所用,沒想到,到頭來都被這個傻小子所殺。

圖4、呂布殺死丁原(《董卓進京》)

殺死丁原吞併了他的部屬之後,董卓的勢力進一步擴張,也基本上控制了京城絕大多數的軍隊。袁紹在何進被殺之後,沒做到的事,董卓做到了。在把握機會的能力上,久經沙場的董卓,和好名聲的公子哥袁紹一比,就高出很多,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呀。袁紹雖有抱負,但關鍵點上的無作為,讓他喪失了掌控全域最好的一次機會。

袁紹所喪失的機會,一樣是東漢朝廷所喪失的。如果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紹掌控了朝局,接下來的發展,和董卓掌控全域之後的發展,肯定會截然相反。但袁紹不爭氣,東漢朝局就這樣落到了一個武夫手裡。

圖5、坐失良機的袁紹

董卓掌控朝局之後,做的第一件事,還是按著東漢朝廷一直以來的規則走的。這時候的董卓真還沒那麼魯莽。這一次董卓是通過上天來說話的,和朝廷上書說,久旱無雨,怎麼回事,一定是上天對負責管理大司農的三公之一的司空不滿意。在相信天人感應的東漢,說到上天,這樣振振有理的說法,自然沒人敢反對。於是就免了在任司空劉弘的職位,董卓自己接任。董卓在掌控朝廷之後,第一次給自己封了官,讓自己當上了三公之一的司空。

雖然司空是三公里邊排位最低的,但有什麼關係,軍權在自己手中,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誰有能阻攔得了呢?董卓當權,是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中央政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之前兵變也好,政變也罷,軍隊是必須掌控的,但僅僅是個工具而已。政變的時候,軍隊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政變一結束,封賞一下,軍隊就退到了後面,接著朝廷的運行又圍繞著皇帝開始轉了,外戚也好、宦官也好,都匍匐在皇權腳下。

圖6、舍我其誰的董卓(《董卓進京》)

可董卓這個軍人,一輩子打仗出身的人,在掌控政權之後,可沒想著讓軍隊隱身。董卓現在主導的這個東漢政權,和之後,包括現在軍人當政的國家,在很多地方是類似的。特別是獨斷專行這一面,這是軍隊裡絕對的規則,但放朝堂上就不適合。

然而,軍人專政這個新鮮事物,東漢的朝臣們不適應,董卓自己也不適應。不適應,自然會有排異反應,接下來的動盪,其實在所難免。

《十八路諸侯》這一期就到這裡,感謝小王子的辛苦校對!

歡迎關注【歷史深處】,細品東漢末年諸侯爭霸,看上一期《十八路諸侯》之十七,請點擊《漢家皇室落入董卓之手,軍人政治成東漢未來主題》。

圖3、呂布(《董卓進京》)

在丁原接到何進密詔之後,呂布以軍司馬的身份隨丁原一起來到京城。至於呂布和董卓怎麼勾搭上的,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三國志》裡,有這麼一句“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董卓看到了呂布非常得丁原的信任,就誘惑呂布殺死了丁原。

雖然呂布和董卓出身一樣,但論謀略、論心機,呂布差董卓好幾個等級。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這是第一次被董卓利用。沒頭腦、有武力、沒底線、有貪心,這是史書上呂布的一個基本特徵。在董卓的利誘下,呂布殺死了自己的第一恩人——丁原,而且將丁原的頭送到董卓那。董卓當即任命呂布為騎都尉,一樣對他非常信任,而且發誓結為父子。高大威猛的呂布,看著天真單純,有股傻勁。董卓、丁原這樣行伍出身的人都很喜歡,想著能為自己所用,沒想到,到頭來都被這個傻小子所殺。

圖4、呂布殺死丁原(《董卓進京》)

殺死丁原吞併了他的部屬之後,董卓的勢力進一步擴張,也基本上控制了京城絕大多數的軍隊。袁紹在何進被殺之後,沒做到的事,董卓做到了。在把握機會的能力上,久經沙場的董卓,和好名聲的公子哥袁紹一比,就高出很多,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呀。袁紹雖有抱負,但關鍵點上的無作為,讓他喪失了掌控全域最好的一次機會。

袁紹所喪失的機會,一樣是東漢朝廷所喪失的。如果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紹掌控了朝局,接下來的發展,和董卓掌控全域之後的發展,肯定會截然相反。但袁紹不爭氣,東漢朝局就這樣落到了一個武夫手裡。

圖5、坐失良機的袁紹

董卓掌控朝局之後,做的第一件事,還是按著東漢朝廷一直以來的規則走的。這時候的董卓真還沒那麼魯莽。這一次董卓是通過上天來說話的,和朝廷上書說,久旱無雨,怎麼回事,一定是上天對負責管理大司農的三公之一的司空不滿意。在相信天人感應的東漢,說到上天,這樣振振有理的說法,自然沒人敢反對。於是就免了在任司空劉弘的職位,董卓自己接任。董卓在掌控朝廷之後,第一次給自己封了官,讓自己當上了三公之一的司空。

雖然司空是三公里邊排位最低的,但有什麼關係,軍權在自己手中,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誰有能阻攔得了呢?董卓當權,是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中央政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之前兵變也好,政變也罷,軍隊是必須掌控的,但僅僅是個工具而已。政變的時候,軍隊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政變一結束,封賞一下,軍隊就退到了後面,接著朝廷的運行又圍繞著皇帝開始轉了,外戚也好、宦官也好,都匍匐在皇權腳下。

圖6、舍我其誰的董卓(《董卓進京》)

可董卓這個軍人,一輩子打仗出身的人,在掌控政權之後,可沒想著讓軍隊隱身。董卓現在主導的這個東漢政權,和之後,包括現在軍人當政的國家,在很多地方是類似的。特別是獨斷專行這一面,這是軍隊裡絕對的規則,但放朝堂上就不適合。

然而,軍人專政這個新鮮事物,東漢的朝臣們不適應,董卓自己也不適應。不適應,自然會有排異反應,接下來的動盪,其實在所難免。

《十八路諸侯》這一期就到這裡,感謝小王子的辛苦校對!

歡迎關注【歷史深處】,細品東漢末年諸侯爭霸,看上一期《十八路諸侯》之十七,請點擊《漢家皇室落入董卓之手,軍人政治成東漢未來主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