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不要看不起“太極操” 這篇文章說得太好了!

不要看不起“太極操” !

太極是文化名詞, 拳是武術。 太極拳不過是中國民間武術的一種, 過去其功能無非是技擊, 在肚子都吃不飽的情況下, 不可能為健身而練拳。 近代, 太極拳之所以比其它拳種推廣的好:一是湧現了以楊露禪、陳發科等一批武林高手;二是人們發現了其健身功能較好, 且男女老少皆宜, 這是其它拳種所無法比擬的。 三是太極拳承載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現代,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健身意識增強, 加之國家體育部門的大力推廣, 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 近些年, 太極拳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功能——表演, 從奧運開幕式到每年的春晚, 以及大型體育活動, 幾乎都有太極拳的表演節目。 近幾年, 太極拳與舞蹈的結合, 也深受人們歡迎。

當今, 太極拳的功能大致區分為三種:健身、表演和技擊, 這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是大勢所趨。 各門派拳架的演變和修煉方法的變化, 就是為了適應這一趨勢。 楊氏汪永泉老師生前在一篇文章中曾經說過, 楊家經過三代人的努力, 到楊澄甫這一代, 徹底將“功夫架”與“健身架”分開了, “功夫架”只在楊家子孫和少數徒弟中傳授, 而“健身架”則在市面上大力推廣, 而且將兩種拳架的修煉方法也區分的很清楚。 陳氏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 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 為了使廣大青少年更喜歡太極拳, 陳發科創編了新架;為了使太極拳修煉的難度減小, 陳照丕老師回鄉教拳時改變了很多修煉方法;為了適應更多的人群習練太極拳, 上世紀八十年代, 陳家將“老架一路”進行了重新編排, 使拳架更加舒展大方, 適應人群也更加廣泛。
對其它門派不甚瞭解, 但也都在朝這一方向而努力, 否則就很難推廣, 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目前, 以健身為目的習練太極拳的人數最多, 且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因為他們比年輕人更有時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意識更加強烈, 強身健體,

修身養性, 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說起中老年人練拳, 問題的確比較多, 由於很多都是相互傳授, 像身法不正, 動作做不到位都是常見現象。 由於拳理不明, 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怎麼做是錯的, 所以經常被人忽悠, 弄的很多人莫衷一是。 由於習練方法不對, 刻苦的下功夫的, 反倒練傷了膝蓋。

但是, 出現這些問題的責任並不能歸咎於他們,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某些教拳掙錢的人, 本身水準就很低, 並不懂拳, 學了一年半載就出來教拳了, 自己都不知道對與錯。 二是在這個圈子靠忽悠吃飯的, 沒什麼本事還要裝成什麼大師, 整天裝神弄鬼, 故弄玄虛。 三是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工作沒跟上。 目前社會上最缺的是懂拳的輔導員,

有關部門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 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 而不是整天組織什麼比賽和表演, 勞民傷財。

當前, 太極拳這個圈子最熱的莫過於“太極操”一詞, 認為中老年人將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的人不在少數, 瞧不起甚至抵毀練習“太極操”的人們, 過分強調太極拳的武術性質, 要十三億中國人都按練習書法的要求書寫漢字, 未免偏頗。 如果將這些人分類的話, 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好心, 擔心太極拳的傳承

其實傳承與推廣是相輔相成的,習練太極拳的人群也是個金字塔,練拳為武的永遠在塔尖上,傳承的重任多在各門派宗師的子孫和少數徒弟身上,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於杞人憂天。但是本人也有幾點擔憂:一是過去老的功夫架和修煉方法,會練的人如果過少的話則不利於傳承;二是現在生活好了,練武之人是否還能吃得了那個苦?三是受市場經濟驅使,所謂推廣更多的是為了賺錢,而傳承則是一種責任,可否持續?本人建議,有關部門和太極拳大師們,應將老的功夫架和修煉方法,與健身架並行向社會推廣,習練功夫架的人越多,越有利於傳承。

第二種:自以為是

這些人瞧不起“太極操”,而自己練的未必是拳。有些人壓根兒就沒見過“功夫架”長啥樣,練了幾年“健身架”,腿腳麻利一點就認為自己有了功夫,瞧不起健身的人群。甚至有一些年輕人,既沒時間又沒金錢,也無明師的言傳身教,利用業餘時間看點視頻,就想練出太極功夫,未免有點幼稚可笑。

大家不要瞧不起“健身架”,它也包含了太極拳所有的內涵,無非是發力動作少了,身法高了,修煉的方法——也就是習練的難度降低了。只要肯下功夫,在明師的指導下,照樣可以練出一定的功夫,這就像浙江紹興的加飯酒,喝多了照樣可以醉人!

如果非要分清“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那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兩胯旋轉虛實,這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也可以說是最基礎的東西,不掌握此技術,習練什麼拳架都是空的。掌握了兩胯旋轉虛實,拳架裡每一勢的動作分解、勁路走向、攻防含義,你才可能理解和掌握,健身的效果也會更好。我們每個習練太極拳的人,可以按此標準衡量一下自己,如果自己練的也是操,就不要瞧不起他人啦。

第三種:別有用心

某些人操作“太極操”的概念,無非是想證明自己練的是拳,就像社會上操作“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樣,不是圖的名,就是圖的利!現在的很多“大師”都是吹出來的,圖有虛名,真正得到傳承的則少之又少,既使在陳家溝也不多。對此不想多說,以免又惹一身騷!

如果有人真心擔心太極拳的傳承,就應努力鑽研老祖宗留下來的拳經拳譜,挖掘過去的“功夫架”及修煉方法,選擇一些能吃苦、悟性高的青少年加以培養。

對廣大中老年人習練太極拳,要求和標準不可過高,只要不練壞膝蓋,對身體也是非常有益的,無論練的是拳還是操,練好身體是根本。練壞膝蓋的,一種是平時練拳非常刻苦,目標定的過高,重心移動時不會固定膝蓋所導致。另一種是為了參加比賽或什麼表演,平時都是搖肩扭膝,集中訓練時運動量過大,架子過低,練傷膝蓋是必然的。對眾多中老年人來講,習練太極拳就是為了健身,修身養性,不要熱衷於整天到處參加什麼比賽,拿個什麼名次,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虛名,很多所謂的比賽都是了為了賺錢的,一等獎的證書花錢都可以買,如果需要就花錢買一張,比練壞膝蓋更值!這些東西將來到了天堂,是毫無用處的。

習練和熱愛太極拳的,人人都想把拳練好,既然都是同道中人,就應相互攙扶,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人盡所能,為太極拳的傳承和推廣做一點貢獻。

其實傳承與推廣是相輔相成的,習練太極拳的人群也是個金字塔,練拳為武的永遠在塔尖上,傳承的重任多在各門派宗師的子孫和少數徒弟身上,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於杞人憂天。但是本人也有幾點擔憂:一是過去老的功夫架和修煉方法,會練的人如果過少的話則不利於傳承;二是現在生活好了,練武之人是否還能吃得了那個苦?三是受市場經濟驅使,所謂推廣更多的是為了賺錢,而傳承則是一種責任,可否持續?本人建議,有關部門和太極拳大師們,應將老的功夫架和修煉方法,與健身架並行向社會推廣,習練功夫架的人越多,越有利於傳承。

第二種:自以為是

這些人瞧不起“太極操”,而自己練的未必是拳。有些人壓根兒就沒見過“功夫架”長啥樣,練了幾年“健身架”,腿腳麻利一點就認為自己有了功夫,瞧不起健身的人群。甚至有一些年輕人,既沒時間又沒金錢,也無明師的言傳身教,利用業餘時間看點視頻,就想練出太極功夫,未免有點幼稚可笑。

大家不要瞧不起“健身架”,它也包含了太極拳所有的內涵,無非是發力動作少了,身法高了,修煉的方法——也就是習練的難度降低了。只要肯下功夫,在明師的指導下,照樣可以練出一定的功夫,這就像浙江紹興的加飯酒,喝多了照樣可以醉人!

如果非要分清“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那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兩胯旋轉虛實,這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也可以說是最基礎的東西,不掌握此技術,習練什麼拳架都是空的。掌握了兩胯旋轉虛實,拳架裡每一勢的動作分解、勁路走向、攻防含義,你才可能理解和掌握,健身的效果也會更好。我們每個習練太極拳的人,可以按此標準衡量一下自己,如果自己練的也是操,就不要瞧不起他人啦。

第三種:別有用心

某些人操作“太極操”的概念,無非是想證明自己練的是拳,就像社會上操作“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樣,不是圖的名,就是圖的利!現在的很多“大師”都是吹出來的,圖有虛名,真正得到傳承的則少之又少,既使在陳家溝也不多。對此不想多說,以免又惹一身騷!

如果有人真心擔心太極拳的傳承,就應努力鑽研老祖宗留下來的拳經拳譜,挖掘過去的“功夫架”及修煉方法,選擇一些能吃苦、悟性高的青少年加以培養。

對廣大中老年人習練太極拳,要求和標準不可過高,只要不練壞膝蓋,對身體也是非常有益的,無論練的是拳還是操,練好身體是根本。練壞膝蓋的,一種是平時練拳非常刻苦,目標定的過高,重心移動時不會固定膝蓋所導致。另一種是為了參加比賽或什麼表演,平時都是搖肩扭膝,集中訓練時運動量過大,架子過低,練傷膝蓋是必然的。對眾多中老年人來講,習練太極拳就是為了健身,修身養性,不要熱衷於整天到處參加什麼比賽,拿個什麼名次,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虛名,很多所謂的比賽都是了為了賺錢的,一等獎的證書花錢都可以買,如果需要就花錢買一張,比練壞膝蓋更值!這些東西將來到了天堂,是毫無用處的。

習練和熱愛太極拳的,人人都想把拳練好,既然都是同道中人,就應相互攙扶,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人盡所能,為太極拳的傳承和推廣做一點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