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機智堂:全面屏的iPhone 8 為何與指紋識別八字不合

據不完全統計, 在過去一個月“iPhone 8+指紋”這個關鍵字在百度日最低搜索量是三萬六, 最高五萬五, 並且這一資料還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不過如果你仔細搜索這些關鍵字, 會發現媒體報導文章題目是這樣嬸的:

部分網路資料截圖

針對iPhone 8增加全面屏以後:還有沒有指紋識別?到底是不是後置指紋識別?究竟用什麼替代正面指紋識別?——傳言太多, 消息人士都不夠用了。

所以開門見山, 說說全面屏系列第一講:全面屏的iPhone 8 為何與指紋識別八字不合

簡短解說, 外界關於全面屏這個概念並沒有官方定義, 但比較直觀的說法是:屏占比大。 鑒於我們今天拿蘋果說事, 那就先來張概念圖, 比如這樣:

網路流傳渲染圖

肉眼可見的顯示範圍大了, 自然而然正面其他功能區域就會減少:我們已經見識過“取消前置鏡頭或者把前置鏡頭放到右下角的”, 也見過“用骨傳導或者懸臂震動中框來替代前置揚聲器的”。 嗯, 當然我知道你們最關心的還是指紋識別。

顯然如今除瞭解鎖螢幕, 指紋還負責存儲各種**Pay資料, 你每天按壓這個鍵的次數非常之多, 並且每次都需要準確、快速、舒適。 目前所有後置指紋全面屏手機在這一項體驗並不優秀,

人們很難每次都在看不見的情況下準確的按到這顆按鍵。 也所以大家都好奇, 不把指紋識別放背面, 蘋果怎麼做。

關鍵點一:三大指紋識別模式

我們先說看起來本來比較靠譜的——正面屏下指紋識別。 要想做到這一點, 指紋最先要解決“穿透螢幕”這件事(你們要想理解成隔山打牛也沒毛病)。

全面屏給指紋帶來了新要求

指紋識別常見分類有三種:光學指紋識別、電容指紋識別和超聲波解鎖三大類。 其中光學指紋識別很多見, 比如單位冒著綠光的指紋打卡機, 各種安檢站冒著紅光的檢測器。 我們上圖瞭解下:

恩。 。 。 一道綠光

當然給手機正面弄個凹槽打上綠光, 誰都不會太開心, 更何況光學指紋初期識別速度慢, 所以此前在手機領域這個方案是被Pass掉的。

最終人們選擇了現在的主流方案:電容指紋識別。 比如蘋果收購的Authentec、索尼沿用的FPC以及這兩年比較黑馬的匯頂Goodix, 基本都有成熟的電容類指紋方案搭載在手機上。 電容區別於聲波和光學優點是回應速度、佔用空間合理,

缺點是“穿透性”差。

超聲波感測器的穿透性比電容感測器好不少, 也不會像光學感測器那樣“冒綠光”, 所以在全面屏即將到來的這段時間一直是呼聲比較高。 事實上無論是原來小米5s的量產鋪貨還是最近“vivo PPT發佈屏下指紋識別技術”都依賴的是超聲波指紋識別。

在說了以上一堆話後, 我們其實只想告訴你一件事——這些技術和iPhone 8以及下半年全面屏手機都沒有半毛關係——因為, 它們現在完全都不可用。

再次強調, 要想解決屏下指紋識別, 首要考驗的是指紋的穿透性, 同時還要解決在手機上看起來穩定和諧的問題。 這一環節電容模式被Pass;三星曾經考慮光學指紋識別, 但也曝出“指紋識別部分亮度和整體不一致”這種問題(並且僅能穿透OLED螢幕)。 而據瞭解,匯頂目前也在嘗試光學識別方案,並且遇到了同樣的透光問題。

三星的光學識別方案敗給了背光

看似靠譜的超聲波指紋識別,拿前陣子“高通+歐菲”的解決方案看,問題還有一些:比如僅僅能穿透1.3毫米的OLED螢幕,而小尺寸OLED螢幕基本被把控在三星手中;另外此前小米5s爆出過高溫下超聲波識別準確率下降。綜合看距離穩定使用和量產,都有難度。如果說出貨,似乎都要到明年上半年,遠水難解近渴。

關鍵點二:除了正面我們還有沒有選擇

然而我們曾不斷接受生活的教育: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的時候,順帶還會鎖上防盜門。我們來說說側面指紋識別。

大部分人都認為索尼的側面指紋識別(其實努比亞出的PPT手機也用過)是個較完美的解決方案。然鵝有一個小問題,對於別的廠商卻很致命。

提到索尼手機想到幾個詞,比如:好看、好看、好看、邊框厚。前幾個不說,單獨講邊框。因為集成指紋識別並要保證穩定性,所以側面解鎖鍵要保證足夠的厚度和面積;這方面索尼最新旗艦把解鎖鍵寬度壓縮到3.5毫米上下,最近沒再做調整。如果算上按鍵包邊,這邊框厚獨就比較可觀了。

放棄大部分外觀ID設計,選擇寬邊框,這對於蘋果或者說大部分手機品牌,都不太現實。

不過放寬視野,其實不局限於指紋識別是個好選擇。事實上我們僅僅需要一個能確保安全,並且快速準確的“生物識別”。站在這個角度,面部識別或者紅膜識別早就有先驅者。三星就曾經在這兩代產品上選用以上兩個技術。

不過在以往的評測中我們也講過:

兩者均不能替代指紋。以虹膜識別為例,此前曾出現在三星旗艦設備上,利用紅外技術來掃描眼膜,可以克服在弱光下面部識別不能的問題。但由於鏡頭需要掃描眼球,所以需要手機和眼睛保證一定距離和角度,實用起來難度較高。

另一方面,人臉識別雖然只要鏡頭對準人臉就好;但自身僅靠前置鏡頭,對光線環境要求高。所以弱光下穩定性又差了很多。

所以,兩者只有互補才能完成在白天和夜間的完美體驗。

以上,是“全面屏的iPhone 8 為何與指紋識別八字不合”的主要原因。然而人們之所以期待這款手機是因為至少他有機會打破行業的一些不可能。所以按照這個角度說,倘若到了兩個月後被打臉,也還是挺開心的。

編輯:高潔

而據瞭解,匯頂目前也在嘗試光學識別方案,並且遇到了同樣的透光問題。

三星的光學識別方案敗給了背光

看似靠譜的超聲波指紋識別,拿前陣子“高通+歐菲”的解決方案看,問題還有一些:比如僅僅能穿透1.3毫米的OLED螢幕,而小尺寸OLED螢幕基本被把控在三星手中;另外此前小米5s爆出過高溫下超聲波識別準確率下降。綜合看距離穩定使用和量產,都有難度。如果說出貨,似乎都要到明年上半年,遠水難解近渴。

關鍵點二:除了正面我們還有沒有選擇

然而我們曾不斷接受生活的教育: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的時候,順帶還會鎖上防盜門。我們來說說側面指紋識別。

大部分人都認為索尼的側面指紋識別(其實努比亞出的PPT手機也用過)是個較完美的解決方案。然鵝有一個小問題,對於別的廠商卻很致命。

提到索尼手機想到幾個詞,比如:好看、好看、好看、邊框厚。前幾個不說,單獨講邊框。因為集成指紋識別並要保證穩定性,所以側面解鎖鍵要保證足夠的厚度和面積;這方面索尼最新旗艦把解鎖鍵寬度壓縮到3.5毫米上下,最近沒再做調整。如果算上按鍵包邊,這邊框厚獨就比較可觀了。

放棄大部分外觀ID設計,選擇寬邊框,這對於蘋果或者說大部分手機品牌,都不太現實。

不過放寬視野,其實不局限於指紋識別是個好選擇。事實上我們僅僅需要一個能確保安全,並且快速準確的“生物識別”。站在這個角度,面部識別或者紅膜識別早就有先驅者。三星就曾經在這兩代產品上選用以上兩個技術。

不過在以往的評測中我們也講過:

兩者均不能替代指紋。以虹膜識別為例,此前曾出現在三星旗艦設備上,利用紅外技術來掃描眼膜,可以克服在弱光下面部識別不能的問題。但由於鏡頭需要掃描眼球,所以需要手機和眼睛保證一定距離和角度,實用起來難度較高。

另一方面,人臉識別雖然只要鏡頭對準人臉就好;但自身僅靠前置鏡頭,對光線環境要求高。所以弱光下穩定性又差了很多。

所以,兩者只有互補才能完成在白天和夜間的完美體驗。

以上,是“全面屏的iPhone 8 為何與指紋識別八字不合”的主要原因。然而人們之所以期待這款手機是因為至少他有機會打破行業的一些不可能。所以按照這個角度說,倘若到了兩個月後被打臉,也還是挺開心的。

編輯:高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