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懂績效考核,敢說自己是HR?

來源丨紅人研習社

▼ ▼ ▼

很多HR寶寶們經常會和小匯說:快要被公司的績效考核搞瘋了!對於這些能把人搞瘋的問題, 小匯是非常感興趣的,

經過研究發現, 他們遇到的困局大致都是這樣的:

一廂情願地推行績效考核機制, 最後卻是孤掌難鳴, 主管和員工都對考核指標不認同, 甚至不瞭解。

總之, 工作成果難以量化, 指標不合理。

面對這樣的困局, Wuli HR寶寶們該如何有效提取績效考核指標呢?

績效考核指標的來源

績效指標應該來自何處?也就是說績效指標應該從哪裡提取出來或來源哪裡?績效指標來源通常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戰略目標:來源於公司戰略中的某個戰略主題或目標分解;

流程分解:來源於公司業務流程中的關鍵點;

重點工作:來源於年度經營計畫、季度/月度重點工作計畫等;

部門職責:來源於部門的職責分解或提取;

崗位職責:來源於崗位的職責分解或提取;

客戶回饋:來源於客戶的回饋, 提出的建議或意見;

工作改善:來源於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 績效改善計畫。

同時要明白指標設立的目的, 也就是要明白設立該指標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意義, 要明白為什麼要制定和考核該績效指標, 或者反過來問“不考核該績效指標可以嗎?”。

指標的分解與轉化方法

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的工作目標、崗位職責並不能直接生成績效指標, 而需要進行分解和轉化。 其中分解和轉化的主要方法如下:

直接尋找法:直接尋找法是最直接的方法, 通常是指依據第一反映就能察覺的衡量指標;

內容分解法:根據工作內容分類, 將大指標分解成小指標;

PDCA法:利用“計畫-執行-檢查-回饋”迴圈分析指標;

QQTC法:可以按照數量(Quantity)、品質(Quality)、時間(Time)及成本(Cost)四個緯度對指標進行分解;

關鍵事件法:關鍵事件法是指尋找要達成策略性目標需要開展的核心工作事件, 並形成績效指標。

績效指標設置原則

◆ SMART原則

指標的設定是否符合SMART原則, 是驗證一個指標設置的好壞的重要標準, 所謂SMART原則, 既是:

明確的、具體的(Specific)。 績效指標要切中特定工作目標, 不能太籠統, 應該適度細化, 並且要根據不同的情景而改變。

可衡量(Measurable)。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量化或者是可以清晰描述的行為, 而且這些績效指標的資料或資訊是可以獲得的。

可達到的(Attainable)。 績效指標在被考核物件付出努力的情況下, 是可以實現的, 即跳一跳夠得著, 當然, 太低也就失去了考核的意義。

相關性的(Relevant)。 績效指標要和崗位職責相關聯的。

有時限性(Time-bound)。 績效指標中要使用一定的時間單位, 即要設定完成這些績效指標的截止期限。

◆ 能量化的量化, 不能量化的要細化

在實際操作中, 大多數指標容易量化, 稱為定量指標;有些很難做到量化, 稱為定性指標。 指標的制定有一句話:能量化的一定量化, 不能量化的要細化。 就是說儘量量化考核, 只有能量化的考核, 是最直接、也是比較公平的考核, 不能量化的儘量做到細化, 考核的指標要詳細說明, 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做得好, 不能籠統說之。 不細化, 很難考核到位。

◆ 指標數量

考核指標的個數一般是5—10個, 設置少了, 考核內容較少, 不能全面反映工作狀況;指標太多了,

考核容易偏離重點, 不能看出崗位的最重要的工作內容。

看完這些, 是不是對績效指標的提取有了更深的瞭解。 如果你覺得還不過癮, 如果你想全面瞭解績效管理系統, 歡迎報名HRGO原創公開課《績效設計關鍵實踐》, 2天時間裡系統化學習績效知識要點並實操訓練。

9月22-23日, 成都開課;11月17-18日, 杭州開課。

↙↙↙報名或免費獲取課程資料請點擊“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