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就欺負中國人缺乏防護!喪心病狂的二戰日軍化學武器政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日本軍隊一向以殘暴、無恥著稱, 其對侵略的國家、地區實行的慘無人道的暴行與殘酷的統治可以說是廣為人知。 而日軍另一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便是它們肆無忌憚的對中國軍民使用以毒氣為代表的化學武器。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

▲一戰時的佩戴防毒面具的軍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德國利用條約中的漏洞將毒氣放在液化氣瓶中施放,

導致戰爭中出現了大面積使用毒氣的情況(最近上映的電影《神奇女俠》也藝術性的反映了這種情況)。 於是在戰後的凡爾賽會議上, 進一步明確了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國際法。 有趣的是, 當時的美國、法國政府對全面禁止化學武器態度消極, 反倒是日本態度積極, 強烈主張絕對禁止化學武器, 甚至連燃燒彈也一併主張禁止使用。

▲一戰時的毒氣戰

當時的日本之所以如此主張, 究其本質是因為日本在化學武器的研發製造水準上極其低下。 “既然技不如人, 就誰都不要用”, 便是日本如此表現的內在邏輯。 所以日本一方面在各種國際會議中積極主張禁絕化學武器, 另一方面則四處搜集有關化學武器的資料並在國內進行積極研究。

▲毒氣恐懼籠罩下的人們

1918年5月9日, 日本陸軍“臨時毒氣瓦斯調查委員會”成立, 這個委員會以“為出兵西伯利亞做準備”的名義, 進行化學武器和防毒面具等防化設備的研製。 至1920年底, 委員會先後研製成功了液態氯氣、溴化苯基和芥子氣並進行了試驗, 還製成了防毒面具等防化設備。 1921年, 日本陸軍科學研究所第二課化學武器班成立, 該班于1923年成功製成了光氣, 1924年又成功製成了路易氏氣(一種和芥子氣類似的糜爛性毒氣)。 1925年, 日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進行毒氣研究。 當年五月, 化學武器班升格為陸軍科學研究所第三部,

日軍投入了相當於四個常設師團的經費於第三部。 但經過了一陣子的研究後, 第三部發現因為日本本身的科研基礎薄弱, 對於毒氣的研發有太多不熟悉的領域, 於是在同年11月, 聘請了德國的化學武器專家麥茨納赴日, 幫助第三部進行化學武器的研發。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

麥茨納極大推動了日本研發化學武器的速度。1928年7月,日本陸軍在廣島縣的大久野島建造了製造化學武器的工廠“忠海武器製造所”,並於次年5月開始了毒氣的生產。至1931年時,“黃(糜爛性毒氣)”“紅(嘔吐性毒氣)”“青(窒息性毒氣)”“綠(催淚性毒氣)”四種化學武器均已經完成了制式化,擁有了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在1937年,更是研製成功了代號為“茶”的氰酸毒氣,這種毒氣根據記載只要達到一定濃度便可以令中毒者立即死亡。

▲日軍使用的毒氣彈

其實日本有關化學武器的戰場實驗,在1930年時就開始了。1930年10月27日,臺灣住民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爆發了“霧社事件”。日陸軍省立刻命陸軍科學研究所將200枚“綠”彈送往臺灣,用以鎮壓起義,同時試驗武器威力。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

1934年,日軍又在相馬原進行了“黃”毒氣的演習。演習內容是首先在寬度為200米左右的條形地帶噴撒50g/m2劑量的芥子氣和路易氏氣,然後命三個防護級別不同的50人隊伍通過毒氣區。第一隊身著厚橡膠製成的防毒衣和佩戴防毒面具,第二隊穿薄橡膠製成的防毒衣戴防毒面具,第三隊則只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結果是1人死亡,32人重傷,就連演習指揮員今村均也被毒氣所傷。實驗結果證明了“黃”毒氣的恐怖威力,並得到了日軍上層的高度重視。

▲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

日軍雖然很早就開始了化學武器的研發,但是因為在各種國際場合日本的態度是反對使用化學武器的,日本本身也怕被別國發現使用化學武器會遭到制裁,所以對於化學武器的使用一直比較克制。但自從1933年日本退出國聯後,日軍“為化學武器鬆綁”的步伐開始加快,最終在1936年開始正式在中國大陸使用化學武器。

▲正在使用毒氣的日軍

日軍化學武器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堅持在東北抗戰的東北抗聯。1936年2月27日,日偽軍與抗聯第五軍第一師在蓮花泡東石港子屯遭遇,並發生了交戰。交戰中,日軍使用了毒氣炮彈,炮彈爆炸後毒氣彌漫,不少抗聯戰士頓時陷入頭昏腦脹的痛苦狀態,一師師長李荊璞見狀命令全軍迅速撤退,結果掩護撤退的一個連陷入了日軍的包圍之中,而他們中大多數已經被毒氣毒暈。

▲被毒氣所傷的抗聯戰士

此役令第一師損失慘重,其中一團三連只有兩人生還,其餘全部被日軍毒氣所害。從現存的抗聯有關檔檔案看,當時的抗聯極為重視防護化學武器的工作,並對應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毒氣有較為全面的介紹。但終因敵我裝備差距太大,環境過於殘酷,“軍事用品,更是一點也弄不到”,無法有效對抗日軍的化學武器。

▲搬運毒氣彈的日本兵

不僅在關外,關內的日軍也往往為了打破僵持的戰局而使用化學武器。日軍在華北使用化學武器的開端是1937年7月27日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空投了第一顆毒氣彈,並在同一天向中國華北派遣了化學武器部隊。之後的日軍在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均大量使用了毒氣。根據統計,自1937年7月8日至1938年10月底,日本華北方面軍使用“紅”筒14271個,89式催淚筒(甲)447個、89式催淚筒(乙)2141個。其喪心病狂的程度可見一斑。

▲日軍大量使用的四種毒氣武器

日軍不僅在正面戰場上使用毒氣,在敵後戰場上也同樣不吝使用。1939年4月23日,日軍27師團吉田大隊800余人進攻齊會村,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親自指揮了對這支大隊的圍殲。戰鬥中,負隅頑抗的吉田大隊試圖使用毒氣彈扭轉戰局,結果導致包括賀龍在內的500多名八路軍官兵中毒,雖然最終基本消滅了這股日軍,但也損失不小。百團大戰期間,日軍為了瓦解八路軍的攻勢大量使用毒氣,導致大量八路軍官兵中毒,達兩萬餘人,其中還有陳賡、陳錫聯、謝富治等八路軍高級將領。

▲正在投放毒氣的日軍

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日期間,駐華日軍共進行了1312次毒氣戰,其中尤以1939年最為頻繁,達455次之多。根據統計,自1937年至1944年,被毒氣所害的中國軍人達到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而對中國軍民的傷亡總數達到了將近十萬人,其中有一萬人死於毒氣,造成了極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留存的日軍防毒面具

雖然日軍的各種毒氣對中國軍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有的傷害甚至是在21世紀造成的(例如2003年齊齊哈爾毒氣洩露事件,齊齊哈爾是抗戰時日軍“516”化學武器部隊駐地)。但是客觀來說,二戰時日本的化學武器水準並不高。根據研究,二戰時日本的化學武器水準只相當於一戰時的歐洲,在產量上也遠遠不及歐洲國家的水準。

▲日軍留在中國的化學武器

但因為當時的中國科技水準落後,既沒有化學武器反擊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防化能力,也對化學武器的防護缺乏重視。蔣介石直到1935年6月,才在德國顧問反復建議下同意撥款30萬元建立兩個團的防化部隊,微薄的投入與少得可憐的人數,這樣規模的防化部隊自然是杯水車薪的。中國方面忽視化學武器威脅的結果,便是日軍肆無忌憚的使用化學武器,釀成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正在發射毒氣彈的日軍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

麥茨納極大推動了日本研發化學武器的速度。1928年7月,日本陸軍在廣島縣的大久野島建造了製造化學武器的工廠“忠海武器製造所”,並於次年5月開始了毒氣的生產。至1931年時,“黃(糜爛性毒氣)”“紅(嘔吐性毒氣)”“青(窒息性毒氣)”“綠(催淚性毒氣)”四種化學武器均已經完成了制式化,擁有了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在1937年,更是研製成功了代號為“茶”的氰酸毒氣,這種毒氣根據記載只要達到一定濃度便可以令中毒者立即死亡。

▲日軍使用的毒氣彈

其實日本有關化學武器的戰場實驗,在1930年時就開始了。1930年10月27日,臺灣住民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爆發了“霧社事件”。日陸軍省立刻命陸軍科學研究所將200枚“綠”彈送往臺灣,用以鎮壓起義,同時試驗武器威力。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

1934年,日軍又在相馬原進行了“黃”毒氣的演習。演習內容是首先在寬度為200米左右的條形地帶噴撒50g/m2劑量的芥子氣和路易氏氣,然後命三個防護級別不同的50人隊伍通過毒氣區。第一隊身著厚橡膠製成的防毒衣和佩戴防毒面具,第二隊穿薄橡膠製成的防毒衣戴防毒面具,第三隊則只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結果是1人死亡,32人重傷,就連演習指揮員今村均也被毒氣所傷。實驗結果證明了“黃”毒氣的恐怖威力,並得到了日軍上層的高度重視。

▲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

日軍雖然很早就開始了化學武器的研發,但是因為在各種國際場合日本的態度是反對使用化學武器的,日本本身也怕被別國發現使用化學武器會遭到制裁,所以對於化學武器的使用一直比較克制。但自從1933年日本退出國聯後,日軍“為化學武器鬆綁”的步伐開始加快,最終在1936年開始正式在中國大陸使用化學武器。

▲正在使用毒氣的日軍

日軍化學武器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堅持在東北抗戰的東北抗聯。1936年2月27日,日偽軍與抗聯第五軍第一師在蓮花泡東石港子屯遭遇,並發生了交戰。交戰中,日軍使用了毒氣炮彈,炮彈爆炸後毒氣彌漫,不少抗聯戰士頓時陷入頭昏腦脹的痛苦狀態,一師師長李荊璞見狀命令全軍迅速撤退,結果掩護撤退的一個連陷入了日軍的包圍之中,而他們中大多數已經被毒氣毒暈。

▲被毒氣所傷的抗聯戰士

此役令第一師損失慘重,其中一團三連只有兩人生還,其餘全部被日軍毒氣所害。從現存的抗聯有關檔檔案看,當時的抗聯極為重視防護化學武器的工作,並對應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毒氣有較為全面的介紹。但終因敵我裝備差距太大,環境過於殘酷,“軍事用品,更是一點也弄不到”,無法有效對抗日軍的化學武器。

▲搬運毒氣彈的日本兵

不僅在關外,關內的日軍也往往為了打破僵持的戰局而使用化學武器。日軍在華北使用化學武器的開端是1937年7月27日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空投了第一顆毒氣彈,並在同一天向中國華北派遣了化學武器部隊。之後的日軍在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均大量使用了毒氣。根據統計,自1937年7月8日至1938年10月底,日本華北方面軍使用“紅”筒14271個,89式催淚筒(甲)447個、89式催淚筒(乙)2141個。其喪心病狂的程度可見一斑。

▲日軍大量使用的四種毒氣武器

日軍不僅在正面戰場上使用毒氣,在敵後戰場上也同樣不吝使用。1939年4月23日,日軍27師團吉田大隊800余人進攻齊會村,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親自指揮了對這支大隊的圍殲。戰鬥中,負隅頑抗的吉田大隊試圖使用毒氣彈扭轉戰局,結果導致包括賀龍在內的500多名八路軍官兵中毒,雖然最終基本消滅了這股日軍,但也損失不小。百團大戰期間,日軍為了瓦解八路軍的攻勢大量使用毒氣,導致大量八路軍官兵中毒,達兩萬餘人,其中還有陳賡、陳錫聯、謝富治等八路軍高級將領。

▲正在投放毒氣的日軍

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日期間,駐華日軍共進行了1312次毒氣戰,其中尤以1939年最為頻繁,達455次之多。根據統計,自1937年至1944年,被毒氣所害的中國軍人達到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而對中國軍民的傷亡總數達到了將近十萬人,其中有一萬人死於毒氣,造成了極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留存的日軍防毒面具

雖然日軍的各種毒氣對中國軍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有的傷害甚至是在21世紀造成的(例如2003年齊齊哈爾毒氣洩露事件,齊齊哈爾是抗戰時日軍“516”化學武器部隊駐地)。但是客觀來說,二戰時日本的化學武器水準並不高。根據研究,二戰時日本的化學武器水準只相當於一戰時的歐洲,在產量上也遠遠不及歐洲國家的水準。

▲日軍留在中國的化學武器

但因為當時的中國科技水準落後,既沒有化學武器反擊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防化能力,也對化學武器的防護缺乏重視。蔣介石直到1935年6月,才在德國顧問反復建議下同意撥款30萬元建立兩個團的防化部隊,微薄的投入與少得可憐的人數,這樣規模的防化部隊自然是杯水車薪的。中國方面忽視化學武器威脅的結果,便是日軍肆無忌憚的使用化學武器,釀成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正在發射毒氣彈的日軍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