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安徽無為縣二狀元祠的來歷

在中國科舉史上, 曾湧現了數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 而名列榜首, 獨佔鰲頭的“狀元”郎則鳳毛麟角, 屈指可數。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首登“龍虎榜”開始, 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 在1283年間, 可考榜數為745榜, 而蟾宮折桂的狀元只有592名(一說504人), 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朝代的武狀元, 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甄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無為縣歷史悠久, 物華天寶, 鐘靈毓秀, 人文薈萃, 群星璀璨。 歷史上參加科舉獲取功名人物1450人。 其中狀元2名(焦蹈、邢寬), 進士123名、武進士6人,

舉人110名, 武舉46名, 貢生1163名。 這些人物中, 不少人仕途飛黃騰達, 官拜知府、尚書、宰相, 達官顯貴數以百計。

焦蹈早殞, 未授官, 邢寬侍講學士, 官位雖不顯赫, 但他們“十年寒窗苦”的學習韌勁, 卻被世人稱頌, 廣為流傳。

北宋狀元焦蹈

焦蹈, 字悅道, 少年時代在縣學讀書, 聰穎好學, 熟讀四書五經, 且精通經史百家, 是個青燈黃卷伴隨終日的勤奮書生。

可是因他為人耿直, 不擅長應酬, 且文運欠通, 前三次進京(北宋首都汴京開封)赴考, 皆因“關節不通”而名落孫山。 但是他並不因此感到氣餒, 反而更加積極刻苦地投身學業。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 焦蹈第四次進京趕考。 此前, 他在漕試、省試中均名列榜首, 但因前幾次失敗, 到了京城仍不抱多大希望。

焦蹈已預感到考風依舊, 考官如昨, 此番應試, 定又難遂心願, 故而考試剛結束, 他即在心裡盤算著:這次可能希望又不大。 因此沒有等放榜, 焦蹈就準備打點行裝返鄉。

恰在這時, 一些住在開寶寺貢院南宮的應試舉子禍從天降:一場意料不到的大火, 燒死了應試舉子翟曼、陳之方、馬希孟等人。 這不祥之兆, 驚動了神宗皇帝, 此時恰巧神宗又“龍體欠安”, 朝廷認為事出不詳, 因命禮部挨個考場重考, 並撤換了考官, 同時神宗親自命題重考。 也許是焦蹈時來運轉, 抑或是以平常心對待, 臨場初試時, 焦蹈竟躍居第一。

複試時, 見神宗所命的《諒陰不親策》, 焦蹈成竹在胸, 一氣呵成, 終於在460名進士中力拔頭籌。 當時, 眾多舉子對南宮大火心有餘悸,

臨場發揮難免深受影響, 多數皆未能切題, 此時見三次都未考上的焦蹈竟得第一, 自然不服氣, 因此散佈一些流言蜚語, 並編寫了歌謠:“不因南宮火, 安得狀元焦?”這“焦”與“火”純屬巧合, 而歌謠卻一語雙關, 仿佛這“狀元”是大火燒出來的。 焦蹈聽了, 心裡酸溜溜的, 加上他平時用功過度, 體質很弱, 這場考試又使他初悔、中驚、後喜, 可謂一波三折, 身體難以承受, 竟一病不起。 待飲罷瓊林宴禦酒只七天, 未等到朝廷授予官職, 就不幸辭世, 甚是可惜!墓葬城西花疃。

明朝狀元邢寬

邢寬, 字用大, 自幼穎敏好學, 深受塾師及家人寵愛。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赴京應試, 文章一揮而就。

廷試之後, 主考官在幾經遴選後, 按成績優劣上呈明成祖朱棣御覽。

成祖翻開試卷, 第一眼看到那為首的舉子叫“孫日恭”。 因古代文稿一律豎寫, 孫“日恭”三字極易看成孫“暴”兩字, 成祖一看, 勃然大怒, 他想:“日恭”乃“暴”也!我朝施行仁政, 為政豈能使用暴力?”於是, 提筆便將“孫日恭”劃去。 再往下翻, 看到第七名的名字乃“邢寬”, 大喜:“邢寬者, 量刑之寬也!唯寬厚待我臣民, 天下太平, 民心歸順, 江山才能萬年……。 ”成祖再一細看, 得知邢寬是江北人士, 自明朝奠基以來, 欽點的14名狀元俱為江南士子, 不曾有江北之人, 於是朱棣更加高興, 立馬召見邢寬, 詢及祭祀、兵戎等策, 皆應對中肯, 考究詳明, 於是親自用朱筆點了邢寬為“三甲之首”。

以丹書其名於榜首, 過去從未有過, 實自邢寬開始, 確是成祖皇帝對他的特殊恩寵。

欣喜之余, 成祖還提筆在“龍虎榜”上寫道:

足躡雲梯手攀桂, 姓名高掛登科第。

馬前喝道狀元來, 金鞍已轡成行隊。

宴罷瓊林醉花市, 此時方顯平生志。

在乾清宮, 朱棣召見了邢寬。 此時邢寬高興之餘有點得意忘形, 在告辭時轉念一想:好不容易才進了趟皇宮, 受到皇帝和皇后的接見, 總不能不一睹皇上的尊嚴與皇后的美貌就離開了, 那才叫遺憾。 於是, 他便壯著膽子抬頭向上一看, 那兩眼分明帶著幾分貪婪。

朱棣見他失態, 厲聲呵斥道:“卿既退去, 緣何又四下張望?”邢寬急中生智答道:“稟告萬歲, 臣這一望, 是仰慕皇宮梅花垛子牆的莊嚴堂皇, 此乃我主萬世基業之徵兆也!”朱棣一聽, 轉怒為喜:“好!愛卿既然喜歡梅花垛子牆, 朕賞你銀兩十萬,你回鄉再造一個。”邢寬聽了喜出望外,忙磕頭謝恩回到家鄉,在無為縣城造了梅花垛子牆,這也即明清時代為何無為州的城牆堪與皇城相媲美的緣由!至今,無為民間還流傳這樣俗語:

只因名姓帶吉祥,邢寬撈個狀元郎;

抬頭偷眼看皇后,賞了梅花垛子牆。

邢寬中狀元後,即授修撰一職,纂修《宣廟實錄》,任侍講。但不久即因病告假歸故里,買了一座北山莊,作為療養之所。他看到家鄉人民生活疾苦,地方豪紳又欺壓民眾,先後十幾次上書言事,都得到較好地解決。閒暇之時在縣內考察,寄情山水,所作長篇遊記《蕊珠洞記》被收入《無為州志》,對所住北山莊他賦詩一首:

買得煙霞結四鄰,軒窗山色一番新。

暫辭玉署疏僚友,偶向青岩狎野人。

杖履平明堪引眺,琴樽清畫足怡神。

北堂喜遂康寧願,叨有君羹進膳頻。

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年),邢寬重新出山,翌年主持順天鄉試。景泰三年(1452年),以侍講職兼任南京掌院員。後升任侍講學士,代理南京國子監祭酒事,不久卒于任上,死後亦葬花疃。

清光緒年間,無為盛修家譜,後人為緬懷先賢,在無為縣城西大街老儒學附近,今臨湖路口左側,築有一座坐北朝南氣勢恢弘的祠宇——二狀元祠,並龕有浮雕石像,以紀念焦蹈、邢寬兩位狀元。該祠與“米公祠”遙相呼應,相互彰顯,堪稱佳話。

解放後土改,祠堂歸國有,劃撥給少數貧民居住。1958年拓寬馬路時,該祠拆去前半部,抗大管理區成立後,對部分破爛不堪房屋進行修葺,該祠已不復存。20世紀末,無為縣城擴建,為實現南北交通大循環,一橋穿水而過,名曰:“狀元橋”,既是無為人對兩科狀元的思念,也是激勵青年學子奮發圖強為國爭光的永恆的標誌。如果縣政府能撥款重建“二狀元祠”,為千年古城增光添彩,豈不美哉。

朕賞你銀兩十萬,你回鄉再造一個。”邢寬聽了喜出望外,忙磕頭謝恩回到家鄉,在無為縣城造了梅花垛子牆,這也即明清時代為何無為州的城牆堪與皇城相媲美的緣由!至今,無為民間還流傳這樣俗語:

只因名姓帶吉祥,邢寬撈個狀元郎;

抬頭偷眼看皇后,賞了梅花垛子牆。

邢寬中狀元後,即授修撰一職,纂修《宣廟實錄》,任侍講。但不久即因病告假歸故里,買了一座北山莊,作為療養之所。他看到家鄉人民生活疾苦,地方豪紳又欺壓民眾,先後十幾次上書言事,都得到較好地解決。閒暇之時在縣內考察,寄情山水,所作長篇遊記《蕊珠洞記》被收入《無為州志》,對所住北山莊他賦詩一首:

買得煙霞結四鄰,軒窗山色一番新。

暫辭玉署疏僚友,偶向青岩狎野人。

杖履平明堪引眺,琴樽清畫足怡神。

北堂喜遂康寧願,叨有君羹進膳頻。

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年),邢寬重新出山,翌年主持順天鄉試。景泰三年(1452年),以侍講職兼任南京掌院員。後升任侍講學士,代理南京國子監祭酒事,不久卒于任上,死後亦葬花疃。

清光緒年間,無為盛修家譜,後人為緬懷先賢,在無為縣城西大街老儒學附近,今臨湖路口左側,築有一座坐北朝南氣勢恢弘的祠宇——二狀元祠,並龕有浮雕石像,以紀念焦蹈、邢寬兩位狀元。該祠與“米公祠”遙相呼應,相互彰顯,堪稱佳話。

解放後土改,祠堂歸國有,劃撥給少數貧民居住。1958年拓寬馬路時,該祠拆去前半部,抗大管理區成立後,對部分破爛不堪房屋進行修葺,該祠已不復存。20世紀末,無為縣城擴建,為實現南北交通大循環,一橋穿水而過,名曰:“狀元橋”,既是無為人對兩科狀元的思念,也是激勵青年學子奮發圖強為國爭光的永恆的標誌。如果縣政府能撥款重建“二狀元祠”,為千年古城增光添彩,豈不美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