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魏滅亡原因其實很簡單,是這種選拔制度,讓曹魏失去了核心勢力

曹魏其實亡與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是一種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 從曹魏開始以後到了晉朝的時候, 這種制度逐漸完善, 前前後後存在了四五百年吧。 首創是曹丕吧, 其實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這種制度對自己的王朝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西元220年的時候, 曹丕為了得到天下各大望族的支持, 為了讓自己的權利更加穩固, 於是採納了手下人的意見, 選拔官員就用了這種九品中正制。 這種制度剛開始還是的好的吧, 發展到後期的時候, 也就成為了世家大族維護本族利益的一種根本制度。

這其實和曹操當年的方針是相悖的, 曹操主張選賢舉能, 但是不能出身。 只要你有能力, 好了, 那麼你就可以為朝廷效力。 但是曹丕的這種制度, 就是論出身了, 只要你出身好, 那你就能當過, 這樣打斷了向上升級的進階之路。 這種制度分為九品, 最下面的幾個品級也是沒法做官的,

唯有七品以上的才可以做官。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 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 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 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 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

.

首先, 選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擔任, 而被選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 同時他們也往往出任高級官吏。 久而久之, 官吏的選拔權就被世家大族所壟斷, 形成了"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 九品中正製成為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 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 稱為"狀"。 如曹魏時中正王嘉"狀"吉茂為"德優能少"。 西晉時, 中正王濟"狀"孫楚為"天材英博, 亮拔不群"。 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 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 稱為"品"。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覆核批准, 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 升遷也較快, 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 升遷也慢, 受人輕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