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梁氏家訓:常要思報社會之恩

梁啟超

梁啟超, 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在諸多領域均卓有成就, 對當時和其後的知識份子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不僅本人建樹頗多, 其子女也個個成才, 或為建築學家、或為考古學家、或為火箭控制專家等。 梁啟超一生都在為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奔走呼號, 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並十分注重把這種情懷傳遞給子女, 培養他們常思貢獻社會的品格。 他在給子女的信中講到: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 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 常要思報社會之恩, 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 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這樣的教誨在梁啟超給子女們的信中俯拾即是, 處處體現著家國情懷。

梁啟超不僅僅對子女在言傳上諄諄教導, 更以身作則, 注重身教。 他在給兒子思忠的一封信中說到: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

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 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 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

梁思成

1927年, 時局動盪, 戰亂不已, 梁啟超又身處病痛之中。 即便如此, 他在一封給孩子們的信中說:我在今日若還不理會政治,

實在對不起國家, 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在信中梁啟超痛感當時中國危機日深, “症候天天變, 每變一症, 病深一度, 將來能否在我們手上救活轉來, 真不敢說。 ”但他仍保持一貫的積極樂觀, 告誡子女們, “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 成效如何, 自己能否看見, 都不必管。 ”畢竟他堅信, 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為這些事業, 多培養幾個人才。 即便是家人擔憂嘮叨他的身體狀況, 梁啟超還是要那樣努力去做, 多在學校演說, 多接見學生等等, 憂國憂民之情及社會責任感溢於言表。

梁啟超正是以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告誡子女們, 不止常要思報社會之恩, 更要努力做好自己責任內的事,

而不是總先想著結果。 他給女兒思順的信中寫到:我常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 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 盡自己力量做去, 便是第一等人物。 並盛讚女婿希哲就是這樣勤勤懇懇做他本分的事, 是天地間堂堂的一個人。 梁啟超在解答兒子思成來信詢問所學有用無用之別時講到:“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 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 以靖獻于社會, 人才經濟莫過於此……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 埋頭埋腦做去了。 ”

他在對思成的求學之路進行了詳細的指引後, 又告誡其要在學校中把應學的規矩儘量學足, 並贈予曾國藩“莫問收穫, 但問耕耘”之名言。 最後, 他勉勵道:將來成就如何,

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 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 盡自己能力做去, 做到哪裡是哪裡, 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 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啟超的言行對子女們影響很大, 其子梁思禮曾說:他總是諄諄教導我們, 把個人的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以報效祖國。 而他從父親梁啟超那裡繼承下來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愛國”, 這也是他們全體兄弟姐妹所繼承下來的寶貴遺產。

梁啟超與子女

在梁啟超“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的訓誡之下,梁家可謂滿門皆英才俊秀,其9個子女中有7人曾留學海外,卻無一例外地學有所成後回歸祖國,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很大貢獻,展現了強烈愛國情懷與貢獻社會的良好家風。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於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禮於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三院士。這些成就,顯然與梁啟超注重子女教育,以及良好的家訓家風密不可分。

梁啟超與子女

在梁啟超“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的訓誡之下,梁家可謂滿門皆英才俊秀,其9個子女中有7人曾留學海外,卻無一例外地學有所成後回歸祖國,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很大貢獻,展現了強烈愛國情懷與貢獻社會的良好家風。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於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禮於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三院士。這些成就,顯然與梁啟超注重子女教育,以及良好的家訓家風密不可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