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元朝為什麼這麼快就垮臺,實在是趕上的天災太多了

元廷在1368年被推翻退回草原後的一些年間, 仍舊聲明自己是中國的朝廷, 但他們一直陷於想入非非之中, 而不能使頭腦冷靜下來, 去弄明白造成自己統治災難性垮臺的原因是什麼。 相反, 在明朝創建者的頭腦中, 這個垮臺仍然歷歷在目, 他們認真思考元朝垮臺的原因, 以此作為反面教訓, 胸有成竹地構築起他們的明王朝。 簡單地講, 他們的藥方是縮減官僚機構的規模, 堅決打擊任何自私現象與腐化行為;由皇帝自己直接負責處理政務, 行動中不能顧慮重重和寵信偏愛。 這樣, 這一統治體系就能真正使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則得到加強,

就能保證千秋萬代的和平與繁榮。

明朝的這些方針政策是否基於對元朝缺點的正確的公允的評價之上呢?元朝的垮臺是不是因為統治者沒有盡到責任, 允許官僚機構中的派系鬥爭加劇、腐化日增而沒有加以抑制?或許是這樣,

也許是因為因地方自治而形成的全國四分五裂的局面, 能夠給那些地方大員們更接近財源的機會。 其實元朝也曾積極地設法維持中央對全國資源及人事的控制權, 當然部分是通過印製越來越多的沒有任何財源為後盾的紙鈔這樣一種毫無前途的權宜辦法, 但這種通貨膨脹政策不能無限期地實行下去(事實上1356年紙鈔已毫不值錢並停止了流通)。

我們還可以說, 由於元朝最後一位賢相脫脫傑出的個人才能, 元朝才完整地存在了這樣長時間。 脫脫的解職極不合時宜, 在他離開後, 中央集權的元朝統治也就不復存在了。 明朝開創者們從元末混亂局面中汲取的教訓確實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然而, 還應該回想一下14世紀到處發生災害這個事實。 在各個蒙古汗國內外, 從歐亞大陸一端的冰島和英國, 到另一端的日本, 各國都苦於瘟疫、饑荒、農業減產、人口下降以及社會動亂, 幾乎沒有一個社會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災害, 中國則無一倖免。


在14世紀中, 至少有36個冬天異常嚴寒, 比有記載的任何一個世紀都多。 在黃河流域地區, 水災與旱災在14世紀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發生得都要頻繁。 14世紀四五十年代還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瘟疫。 妥歡貼睦爾朝幾乎年年有饑荒的記載, 這些饑荒導致人口大量死亡,

政府要花大量錢財進行賑濟。 自然災害使眾多的百姓背井離鄉、陷於貧困, 釀成了14世紀50年代破壞全國的起義運動。

元末的各屆政府都盡了最大努力試圖從這些災難中解脫出來, 他們並沒有忽視這些問題。 從各方面來看, 元朝在醫藥和食物的賑濟上所作的努力都是認真負責的、富有經驗的。 事實上,妥歡貼睦爾朝的歷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面臨這樣反反復複的大規模的災難時,還有哪一個朝代能比元朝做得更好?如此反復的自然災害長期積累的後果,很有可能使任何一個政府都束手無策。如果中國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實際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

事實上,妥歡貼睦爾朝的歷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面臨這樣反反復複的大規模的災難時,還有哪一個朝代能比元朝做得更好?如此反復的自然災害長期積累的後果,很有可能使任何一個政府都束手無策。如果中國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實際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