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姜維擁兵自重,是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政權滅亡的滅亡是有很多原因的。 這裡面不僅有蜀漢政權面積狹小, 人口不多, 綜合國力差的原因, 也有派系鬥爭, 互相傾軋, 內耗不斷的問題, 但是蜀漢政權末期, 薑維進行的軍事變革, 他擁兵自重也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 群雄逐鹿, 就是因為地方行政長官, 州牧掌握了權力, 尤其是軍權,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其實就是大小軍閥互相兼併的過程。 而蜀漢集團在劉備去世後, 也出現了問題一個問題, 那就是實力派把持軍權, 擁兵自重, 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蜀漢政權自劉備去世後, 第一個大實力派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身居的職務是丞相, 武鄉侯, 而不是大將軍。 按理說大將軍掌握軍權, 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卻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他通過南征, 北伐為名, 將軍權牢牢的掌握在手裡, 同時大力提拔自己的心腹進入軍隊。

由馬謖, 楊儀, 薑維等人的上位就知道, 諸葛亮通過提拔自己人來保證軍隊對自己絕對忠誠。

一個國家的軍隊被一個實力派控制, 軍隊就很難為國家做出貢獻, 就有了後面“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事蹟。 諸葛亮去世後, 政權的實權被幾個人掌握,

後來掌握在了薑維手裡。 薑維掌握軍權後, 依舊樹立威望, 到了後來, 乾脆擁兵自重, 不聽調遣。 《三國志》記載:景耀五年, 薑維戰敗, 退守遝中。 薑維擔心軍權被解除, 就滯留遝中, 不回成都。

姜維為人過於逃避矛盾, 明哲保身。 雖然這話是有點苛求薑維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當他與宦官黃皓的矛盾浮上表面時, 他採取屯田漢中以求自保的措施, 未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 也許薑維是所謂的留得青山在, 不愁沒柴燒。 但是事實上當他遠離政治旋渦, 保全自身的同時, 也就註定了後來蜀國的命運。 沒有了鉗制, 蜀漢朝中混亂的政局進一步失控, 呈現小人得志, 君子被棄的局面。 同時姜維作為蜀漢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也就失去了居中調動,

策應四方的能力。 從而也就導致了後來鄧艾偷襲成都, 薑維鞭長莫及的結果。 這就是一種政治責任感, 也是政治眼光的問題。

鐘會, 鄧艾伐蜀時, 姜維明知鄧艾部隊出現在成都時, 仍然以情況不明為由, 拒絕回師救援。 眾所周知, 劍閣關是一個“一夫當關 ,

萬夫莫開”的關隘, 姜維完全可以分兵, 一面救援, 一面抵擋, 可是薑維並沒有那麼做。 姜維作為一個實權者, 在國家大廈將傾之時, 想到的不是力挽狂瀾, 而是保存實力, 國家的滅亡在他心裡並不是最先想到的。

可是千算萬算, 薑維的部隊最後拼光了, 薑維無奈之下也只能投降了, 薑維過於在乎個人利益, 導致了他在國家滅亡之時, 袖手旁觀, 薑維想的很美好, 可是現實卻很殘酷。 司馬氏肯定不會允許蜀漢的實力派到自己這裡也是那樣, 於是不久姜維唆使鐘會謀反, 結果被一鍋端了。 真是“機關算盡, 反誤了卿卿性命”。

姜維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軍事將領,而非擁有良好大局觀的統帥,這點他遠遠比不過諸葛亮,甚至遜於同時代的司馬昭。從個人的角度講,姜維的志向、堅毅、節操是值得後世推崇的;但是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蜀漢滅亡,薑維是不能辭其咎的,他有他應當負的的責任。

薑維在國家生死時刻,應該拋棄個人利益,而他卻沒有那麼做,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的那些小九九,他的擁兵自重,恰恰是加速蜀漢政權滅亡,成為壓倒蜀漢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姜維作為實力派,其實卻與軍閥割據無異,正因為如此,國家亡了,薑維也沒落得個好下場。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姜維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軍事將領,而非擁有良好大局觀的統帥,這點他遠遠比不過諸葛亮,甚至遜於同時代的司馬昭。從個人的角度講,姜維的志向、堅毅、節操是值得後世推崇的;但是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蜀漢滅亡,薑維是不能辭其咎的,他有他應當負的的責任。

薑維在國家生死時刻,應該拋棄個人利益,而他卻沒有那麼做,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的那些小九九,他的擁兵自重,恰恰是加速蜀漢政權滅亡,成為壓倒蜀漢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姜維作為實力派,其實卻與軍閥割據無異,正因為如此,國家亡了,薑維也沒落得個好下場。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