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塊彈片伴隨老兵南征北戰 19年後取出已長進骨頭裡

張德標給孩子們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司新利徐毅攝

張德標指著右手腕說, 彈片就是從這裡取出來的仲冬蘭攝

一年一度的建軍節將至。 家住市區新莊新村的張德標老人, 至今還保存著70年前敵人打到他身體內的一塊彈片。 1947年, 張德標在角斜戰鬥中中彈負傷, 彈片留在他體內19年。 彈片背後的故事, 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軍人甘灑熱血、保家衛國的壯烈情懷。

17歲當兵

戰鬥中負傷,

彈片嵌進右手腕

1944年7月, 17歲的張德標在老家參加了地方遊擊武裝, “地方武裝後來升級為漣水獨立團, 再後來又加入野戰軍, 我們是12縱隊35旅103團二營。 ”雖然年逾九旬, 張德標還能隨口報出部隊的編號。

在戰爭年代, 當兵就是打仗。 “那時, 大大小小的仗不斷。 一開始, 我們在漣水打日本鬼子, 一直打到連雲港的新浦;又北上支援山東, 解放濟南……”抗戰勝利後, 為阻止國民黨軍隊北上, 張德標所在部隊繼續轉戰各地打仗。

1947年, 部隊在靠近如皋的一個叫角斜的地方和國民黨軍隊遭遇, 身為副排長的張德標衝鋒在前, 不幸被敵人的迫擊炮擊中, 彈片深深嵌進他的右手腕。 “那時醫療條件差, 傷口用鹽水洗洗, 包紮一下, 也沒有條件把彈片取出。

帶著彈片南征北戰

參加過兩大戰役和抗美援朝

彈片留在張德標的手腕裡, 傷口長好了, 他的右手腕卻不能前後彎曲了。 每到陰天下雨天還隱隱作痛, 但他沒當回事, 帶著彈片繼續南征北戰。 在1947年被炮彈擊中後, 張德標又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 以及發生在浙江沿海的一些小的戰鬥。

1948年底, 他跟隨所在部隊參加淮海戰役, “攻打徐州時, 部隊包圍了徐州, 形成三個包圍圈, 從年底一直打到第二年年初, 我們就在第一個包圍圈。 ”

1949年, 渡江戰役前, 部隊到長江邊上訓練, 張德標每天練習登船、划船, 準備渡江。 “我們是在天快亮時登船渡江的, 在南京東邊, 船行到江中間時, 天亮了, 敵人的炮彈在飛, 在我們上游的幾隻船傷亡很大……”

1950年10月, 張德標隨部隊開赴朝鮮, 部隊駐紮在山間, 進攻多是在夜間, 睡覺時隨手折下松樹枝, 撣去積雪後鋪在地上, 就睡在上面, 艱苦自不必說, “有一次, 仗打完了, 供應沒跟上, 戰士們兩三天沒吃上飯, 當時部隊給每個人配備了炒好的麵粉, 大家餓了就抓一把面塞進嘴裡, 沒有水, 就從地上抓一團雪塞進嘴裡……”

從不提及傷情

19年後才“順便”取出彈片

1953年1月, 張德標隨部隊從朝鮮回國, 不久, 部隊又開赴浙江沿海進行新的訓練。 “有一項登山訓練, 從高高的山頂放繩子下來, 我們背著武器, 沿繩子爬到山頂。 ”這樣的訓練日復一日, 張德標雖然手腕不靈活, 但從不叫苦。

“他從不說, 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手腕受過傷, 我也是直到他動手術取彈片才知道的。

那時, ‘文革’開始, 得知他打仗彈片一直在身上, 還有很多人來醫院請他做報告。 ”張德標的老伴介紹。

到浙江後, 張德標從陸軍部隊轉入海軍部隊, 駐紮在寧波。 1966年4月, 張德標因為闌尾炎在部隊醫院住院, 一次張德標和部隊一名醫生提到手腕上的傷, “那個醫生在日本留過學, 醫術很高, 說裡面彈片還可以拿掉。 ”於是, 張德標就“順便”將手腕上的彈片取了出來。

彈片在張德標的手腕處已有20年, 早已經長進骨頭裡。 “彈片卡在骨頭裡, 拿出來很費了點事。 我手臂打了麻醉, 人還清醒, 醫生用工具才敲出來。 ”

彈片成傳家寶

走到哪就把彈片帶到哪

取出來的這塊彈片, 張德標一直小心地保存著。 在張德標家, 記者看到了這塊彈片——一塊不規整的鐵片, 約兩釐米長、一釐米厚、一釐米寬,外表黑乎乎的,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張德標有一個擺放各類榮譽證書和證件的小皮箱,彈片也收藏在裡面。他把彈片收進一隻自封口的塑膠袋,然後裝到一隻小瓶子裡,擺到皮箱的中間,瓶子裡還有一張紙條,上面是關於彈片來歷的說明。

51歲時,張德標從部隊轉業到老家漣水,72歲時又從漣水遷居揚州。他走到哪裡,就把彈片帶到哪裡。近年來,彈片也成為張德標在文苑社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教材”。“對我來說,彈片是戰爭歲月的一個紀念;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彈片會讓他們看到活生生的戰爭‘片斷’,讓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通訊員 孫雲青 記者 仲冬蘭

約兩釐米長、一釐米厚、一釐米寬,外表黑乎乎的,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張德標有一個擺放各類榮譽證書和證件的小皮箱,彈片也收藏在裡面。他把彈片收進一隻自封口的塑膠袋,然後裝到一隻小瓶子裡,擺到皮箱的中間,瓶子裡還有一張紙條,上面是關於彈片來歷的說明。

51歲時,張德標從部隊轉業到老家漣水,72歲時又從漣水遷居揚州。他走到哪裡,就把彈片帶到哪裡。近年來,彈片也成為張德標在文苑社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教材”。“對我來說,彈片是戰爭歲月的一個紀念;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彈片會讓他們看到活生生的戰爭‘片斷’,讓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通訊員 孫雲青 記者 仲冬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