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越聰明的孩子越容易犯錯!

01

朋友豌豆媽不止一次向我提起, 他們社區有個“聰明”孩子, 才30個月奶奶就已經教他認識了幾千個漢字, 還能從頭到尾背誦《三字經》。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想想自己家已經兩周歲, 但還不太會表達的豌豆, 豌豆媽心裡有點兒小失落。

豌豆媽問, 像我們家孩子這樣的“小笨鳥”是不是更得先飛才行啊?什麼數字、漢字、古詩要不要多讓孩子背背?

誠然, 早期孩子的語言表達的好壞, 認知、記憶能力的高低, 是能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孩子的聰明, 但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都不一樣, 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那樣, 後來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孩子小時候少認識幾個字, 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孩子被誇“聰明”, 父母多少都會沾沾自喜。 那個孩子的奶奶也迫不及待地為自家孩子貼上了“聰明”的標籤。

但是, 從小就被外人誇讚“聰明”的孩子, 後期如果沒有匹配同等的勤奮和努力,

反而更容易成為人生的Loser。

以往父母們總認為“笨鳥”需要先飛, 但卻忽略了, 聰明的孩子大腦發育早, 思維活躍, 這會使他們更容易犯“別的孩子想不到的”錯。

就像一輛性能優越的跑車, 出發的時候速度比所有車都快, 但如果方向錯了, 速度越快反而離終點越遠。

2

小福氣是屬於說話比較早的孩子, 詞彙量也比同齡的孩子多, 所以看起來就比較聰明, 也常聽到別人誇獎他”聰明“。

但是通過我的觀察, 發現他時常會犯以下這些錯:

撒 謊

小福氣自己刷牙的時候, 每次只用牙刷在嘴巴裡簡單搗鼓兩下就結束。 於是, 我給他買了一隻三分鐘的沙漏。

我讓他開始刷的時候把沙漏倒過來, 沙子全部漏完後正好三分鐘, 刷牙的工作才算完成。

有一次, 他趁我不注意, 偷偷把只漏了一點的沙漏翻轉過來, 少的那端朝上, 沙子很快就漏完了。

然後跟我說:“媽媽, 我刷完了。 ”

顯然, 刷牙這件事小福氣不喜歡做, 於是他就開動小腦袋瓜, 想辦法來逃避, 變相的就學會了撒謊。

發現孩子撒謊,

家長的第一感覺是自己被“愚弄”了, 繼而對孩子嚴厲批評。

但是, 因孩子撒謊而生氣的家長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孩子撒謊是因為他夠聰明。

科學研究者也通過研究發現, 孩子說謊和較強的邏輯、語言、執行能力高度正相關, 也就是說, 孩子認知能力越強, 越容易撒謊。

孩子撒謊的初衷不是因為他不誠實, 是他大腦發育程度較高, 可以想出辦法來逃避生活中他們不想面對的事。

所以, 當家長發現孩子撒謊, 先別忙著訓斥孩子, 而是要找出背後的動機, 才能有效的處理問題。

喜歡走捷徑, 不愛動腦筋

暑假裡, 我給小福氣買了一套鍛煉觀察力的作業。

一開始比較簡單, 只要找出畫中的不同或者相同地方就可以, 他能很快地找出正確答案。

後來漸漸難了, 每次他都要仔細比對, 嘗試個一兩次才能找出來。

一次他無意中發現, 作業本最後幾張竟然是答案, 於是他以後會每次先看了答案再去填。

聰明的孩子, 通常不願意按部就班, 他們會不停地想怎樣能繞過麻煩, 想辦法找出捷徑。

可是走捷徑只能爽一時, 大腦卻會因此越來越懶惰。

畏難情緒嚴重, 不願意下苦功夫

無論是上鋼琴課還是英語課, 小福氣聽一兩遍都能記得, 老師提問他也能回答出來。

可是下了課, 他就不願意耐心地練琴或者讀英語。

他仗著自己的小聰明, 課上臨時記下了知識點, 當時感覺都會了, 但兩天不複習就全還回去。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所以很清楚學習任何知識僅靠課堂上學到的一點,便想全部掌握,肯定遠遠不夠。

所謂“學霸”、“天才”,無非是把那些看上去簡單的事,不斷地重複做,不斷地反復練習,才能不斷的鞏固強化。

愛表現,以自我為中心

小福氣是那種超級愛說話的小孩,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說個不停。

而且一定要等自己說完後,別人才能說。

有時別人才說到一半,他又有想說的話題了。

愛說話固定是聰明、思維活躍的表現,但過分強調自我,不善於傾聽別人的孩子,也會惹人討厭。

抗挫能力差,愛推卸責任找藉口

明明是自己主觀上犯了錯誤,但喜歡從客觀上找理由,不願意承擔責任。

因為聰明的孩子,從小就被別人誇獎“聰明”,所以一直自以為聰明自居,對自己的期待也很高。

如果真的遇到什麼困難,反而不敢去面對,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被別人嘲笑。

比如,小福氣字寫歪了,會說是筆不好,本子放歪了等等。

比如,在讀英語的時候,會的就讀得很大聲,看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想放棄,不願意讀。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否定那些聰明的孩子。

孩子聰明是一件好事,關鍵是父母怎樣引導。

以前經常聽到有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輩的家長說,“我們家孩子聰明是很聰明的,主要是心思沒放在學習上。”

這絕對不是一句誇獎的話,聰明的孩子如果心思放錯的地方,比不夠聰明的孩子更糟。

因為不夠聰明的孩子只會自己玩,但聰明的孩子會想出各種方法來搗蛋。

3

如果家裡有個聰明伶俐的小人兒,家長又該怎樣引導呢?

首先,不要刻意誇獎孩子聰明。

可以通過“鼓勵”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稱讚。

鼓勵,是一個過程,是向孩子表明“你足夠好”。

鼓勵,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與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兩回事。

鼓勵,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會永遠不帶任何條件地重視自己。

通過鼓勵,能讓孩子明白,“犯錯誤只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應該感到羞恥的事情。”受到鼓勵的孩子,會自愛並能感到歸屬感。

其次,要教會孩子相信自我的判斷。

有的家長喜歡讚揚或者獎勵孩子。

比如,孩子考了100分,爸爸就給他買個機器人,或者媽媽就把孩子抱到懷裡親一口,說“太棒了!”

其實這些讚揚和獎勵的舉動都讓孩子產生了錯覺。

讓孩子習慣依賴于他人的外在評判,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內在智慧和自我評價。

經常讚揚和獎勵孩子會促使他們相信:“只有別人說我好,我才算好。”

並且還會讓孩子盡力避免犯錯誤,而不是從錯誤中學習。

相反,鼓勵則教會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正確的事的能力。

如果孩子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媽媽不妨可以這樣說:

“你這段時間學習真的很努力,完全值得這個100分。”

或者“這次得了100分,你一定感覺很自豪!”

最後,聰明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來自孩子的挑戰》一書的作者,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讚揚或獎勵行為好的孩子很容易,但是,那些正在做出不當行為或自我感覺不好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

“我相信你能處理這件事。”

“我相信你能想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

聰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說這些話來鼓勵自己,因為他們能分辨父母說這些話的用意,並通過父母的引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世界上天才兒童的比例絕對只占少數,所以大多數孩子幼年的智力水準高低,不能代表永遠。

只有那些瞭解孩子,善於引導的父母,才能幫助孩子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收穫屬於自己的人生體驗。

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兒童心理,與您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所以很清楚學習任何知識僅靠課堂上學到的一點,便想全部掌握,肯定遠遠不夠。

所謂“學霸”、“天才”,無非是把那些看上去簡單的事,不斷地重複做,不斷地反復練習,才能不斷的鞏固強化。

愛表現,以自我為中心

小福氣是那種超級愛說話的小孩,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說個不停。

而且一定要等自己說完後,別人才能說。

有時別人才說到一半,他又有想說的話題了。

愛說話固定是聰明、思維活躍的表現,但過分強調自我,不善於傾聽別人的孩子,也會惹人討厭。

抗挫能力差,愛推卸責任找藉口

明明是自己主觀上犯了錯誤,但喜歡從客觀上找理由,不願意承擔責任。

因為聰明的孩子,從小就被別人誇獎“聰明”,所以一直自以為聰明自居,對自己的期待也很高。

如果真的遇到什麼困難,反而不敢去面對,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被別人嘲笑。

比如,小福氣字寫歪了,會說是筆不好,本子放歪了等等。

比如,在讀英語的時候,會的就讀得很大聲,看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想放棄,不願意讀。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否定那些聰明的孩子。

孩子聰明是一件好事,關鍵是父母怎樣引導。

以前經常聽到有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輩的家長說,“我們家孩子聰明是很聰明的,主要是心思沒放在學習上。”

這絕對不是一句誇獎的話,聰明的孩子如果心思放錯的地方,比不夠聰明的孩子更糟。

因為不夠聰明的孩子只會自己玩,但聰明的孩子會想出各種方法來搗蛋。

3

如果家裡有個聰明伶俐的小人兒,家長又該怎樣引導呢?

首先,不要刻意誇獎孩子聰明。

可以通過“鼓勵”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稱讚。

鼓勵,是一個過程,是向孩子表明“你足夠好”。

鼓勵,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與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兩回事。

鼓勵,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會永遠不帶任何條件地重視自己。

通過鼓勵,能讓孩子明白,“犯錯誤只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應該感到羞恥的事情。”受到鼓勵的孩子,會自愛並能感到歸屬感。

其次,要教會孩子相信自我的判斷。

有的家長喜歡讚揚或者獎勵孩子。

比如,孩子考了100分,爸爸就給他買個機器人,或者媽媽就把孩子抱到懷裡親一口,說“太棒了!”

其實這些讚揚和獎勵的舉動都讓孩子產生了錯覺。

讓孩子習慣依賴于他人的外在評判,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內在智慧和自我評價。

經常讚揚和獎勵孩子會促使他們相信:“只有別人說我好,我才算好。”

並且還會讓孩子盡力避免犯錯誤,而不是從錯誤中學習。

相反,鼓勵則教會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正確的事的能力。

如果孩子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媽媽不妨可以這樣說:

“你這段時間學習真的很努力,完全值得這個100分。”

或者“這次得了100分,你一定感覺很自豪!”

最後,聰明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來自孩子的挑戰》一書的作者,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讚揚或獎勵行為好的孩子很容易,但是,那些正在做出不當行為或自我感覺不好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

“我相信你能處理這件事。”

“我相信你能想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

聰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說這些話來鼓勵自己,因為他們能分辨父母說這些話的用意,並通過父母的引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世界上天才兒童的比例絕對只占少數,所以大多數孩子幼年的智力水準高低,不能代表永遠。

只有那些瞭解孩子,善於引導的父母,才能幫助孩子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收穫屬於自己的人生體驗。

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兒童心理,與您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