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後,這個國家以一己之力對日本細菌戰犯進行國際審判,現在知道日本為何怕這個國家了吧

1949年12月25至30日, 在前蘇聯遠東城市哈巴羅夫斯克針對日軍“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的戰爭罪行, 對包括最後一任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等人在內的12名日本戰犯進行的公開審判。 因為哈巴羅夫斯克原屬中國領土, 在漢語中舊名“伯力城”, 故這場審判又名“伯力城審判”或“伯力審判”。 這場審判首次揭示了日軍侵華期間在中國東北進行活體實驗、實施細菌戰爭等嚴重罪行, 是二戰後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針對細菌戰罪行的國際大審判, 開創人類公開審判細菌戰爭犯罪的先河。

伯力城審判產生於特定的國際時勢背景下

伯力城審判由於長期遭受人為曲解和掩飾, 並未引起足夠重視。 二戰後, 關於戰犯的國際軍事審判, 最著名者莫過於紐倫堡審判因而, 專門針對細菌戰犯罪的蘇聯伯力城審判, 儘管其中存在不少瑕疵, 但作為二戰後或曰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針對細菌戰犯罪的國際審判,

正式開啟了人類審判生化武器犯罪的正義之路, 意義非凡。

數十年來, 中國知識界對於這樣一場重要而特別的伯力城戰犯審判, 鮮有深入專門的研究成果, 普通民眾而言, 更少有關注

中國(提前)釋放最後三名日本戰犯在1964年4月,

自此關於日本戰犯的個體的訴訟問責宣告終結, 國內關於日本細菌戰罪行的研究揭發也驟然沉寂, 距今已有半個世紀。

數十年來, 中國的知識界對於這樣一場重要而特別的伯力城戰犯審判, 一直鮮有深入專門的研究成果。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 則更少有關注。 目前中國學界基本限於利用伯力城審判的歷史記錄, 討論研究中國抗戰期間的細菌戰、活體實驗等問題, 或根據新近發現資料或實地調查報告, 就伯力城審判中未能發現或存在偏差的細菌戰史實, 進行補充和修正。 換言之, 比較側重在細菌戰或抗戰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 相比之下, 對於這場審判的來龍去脈, 絕大多數論者只是作些簡單介紹。

因而, 透過冷戰的歷史煙雲, 全面厘清伯力城審判的歷史背景、審判過程、時代反響及其歷史遺緒, 尚是亟待研究開發的宏大歷史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