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過去,漢人為什麼不喜歡娶匈奴女人當老婆?主要有這三個方面原因

過去, 漢人為什麼不喜歡娶匈奴女人當老婆?主要原因是匈奴文化生產相對較為落後, 漢人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他們;另外是匈奴人實行收繼婚制。 不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融合, 這種情況在後來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蘇武

西元前74年, 漢宣帝即位, 賜爵蘇武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但是, 這個時候, 蘇武在漢朝的唯一的兒子蘇元因參與上官謀反, 已被處死好幾年了, 蘇武成了一個70多歲的孤苦伶仃的老人。 雖然因為曾經出使匈奴, 十九年持節不屈, 大家都很敬重蘇武, 但一個人生活終歸沒什麼意思, 蘇武把從朝廷所得賞賜, 全部施送給弟弟蘇賢和過去的鄰里朋友, 家中不留一點財物。

漢宣帝見蘇武年事已高, 有些可憐, 就問左右:“蘇武在匈奴那麼久了, 難道還有子嗣嗎?”蘇武這才通過別人, 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漢宣帝報告:“以前在出使匈奴時, 娶的匈奴妻子生過一個兒子,

名字叫通國, 最近有消息傳來, 匈奴想通過漢使者送去金銀、絲綢, 把孩子贖回來。 ”

流宣帝同意了。 隨後, 蘇通國隨漢使回漢朝, 漢宣帝命他入朝為官, 蘇武這才有了一個溫暖的暮年。

在這裡, 人們只能看到蘇武的兒子蘇通國, 卻看不到蘇武的匈奴妻子, 甚至連她最終怎麼樣了也不知道, 而蘇武向漢宣帝報告這件事時也或多或少有些羞於啟齒。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那個時候, 漢人娶“胡妻”是會受人恥笑的, 原因主要在於這三個方面:

一、匈奴先祖雖為夏後氏之苗裔, 但其文化生產相對較為落後, 漢人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他們;

二、匈奴人不搞農業生產, 沒有文字和書籍來約束人們的行動, 多少有些野蠻,

不講信譽;

三、匈奴人實行收繼婚制, 用《史記·匈奴列傳》的話說即是, 父子竟然同在一個氈房睡覺。 父親死後, 兒子竟以後母做妻子;兄弟死後, 活著的兄弟把死者的妻子都娶做自己的妻子。 沒有帽子和衣帶等服飾, 缺少朝廷禮節。

漢宣帝

這和我們現在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一樣的,

古代中原人總看不起“蠻夷”。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 中原已經進入封建社會, 而匈奴基本奴隸社會, 甚至一些地方還處於原始社會。 也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看到匈奴人很樂意娶漢朝女性為妻, 他們認為這是最光榮的;而漢朝的一些使節與投降的將領, 在匈奴都娶到了匈奴妻子, 如蘇武、李陵、張騫、李廣利等等。 一方面, 匈奴人想把通過娶妻把這些人留下來;另一方面也有學習漢朝人先進文化的意思。 這也是漢朝將一些女性嫁到匈奴去和親, 而匈奴人卻少有嫁公主過來的重要原因。

不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融合, 這種情況在後來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西元4世紀, 匈奴徙居中原, 其首領劉淵在並州離石起兵立漢國,

稱漢王, 其時, 匈奴已經基本上帶入了中原。 還有一部分與迅速進入蒙古高原的鮮卑人不斷混血通婚成為鐵弗人, 再有一部分投奔了羌人的後秦, 甚至融入月氏人。 另有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 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 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 之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 建立隋朝, 並統一中原。 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

匈奴女子

到了隋唐時,北方草原上的主人雖然成了突厥人,但這時候的中國隨著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民族融合已經瓜熟蒂落。《北史·突厥傳》:“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突厥)者無數,遂大強盛。”他們無疑在那裡娶妻生子了。其時,漢人與北方草原民族通婚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

種種跡象表明,在過去的北方草原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它們都不過古代民族融合進程中的一個稱謂而已。而後來唐太宗採取的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

今天的蒙古族美女

到了唐朝後期,一方面唐朝嫁公主和親回鶻;另一方面,回鶻也嫁公主給唐朝。如西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即位,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以回鶻公主為妃等等。而到了蒙元時期,漢人與蒙古人通婚的事情已經相當普遍。據《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記載,1333年的科舉考試中,在中進士的19個蒙古人中,有11人的母親為漢族人,11人的妻子為漢族人。

但是,這個事兒剛開始實行起來時並不容易,因為蒙古人早期也實行收繼婚制,這對嫁給蒙古人的漢族婦女來說就有些行不通了。

為此,1270年元朝的規定,侄兒不得收繼嬸母。隨後忽必烈又就此頒佈了一道聖旨:“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這意味著娶了蒙古族婦女的漢族人也可以實行繼婚,准許兄收弟媳、弟收兄嫂。但到後來,因為受到漢族人的婚姻觀念的影響,蒙古人徹底廢除了繼婚制。

忽必烈

匈奴女子

到了隋唐時,北方草原上的主人雖然成了突厥人,但這時候的中國隨著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民族融合已經瓜熟蒂落。《北史·突厥傳》:“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突厥)者無數,遂大強盛。”他們無疑在那裡娶妻生子了。其時,漢人與北方草原民族通婚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

種種跡象表明,在過去的北方草原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它們都不過古代民族融合進程中的一個稱謂而已。而後來唐太宗採取的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

今天的蒙古族美女

到了唐朝後期,一方面唐朝嫁公主和親回鶻;另一方面,回鶻也嫁公主給唐朝。如西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即位,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以回鶻公主為妃等等。而到了蒙元時期,漢人與蒙古人通婚的事情已經相當普遍。據《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記載,1333年的科舉考試中,在中進士的19個蒙古人中,有11人的母親為漢族人,11人的妻子為漢族人。

但是,這個事兒剛開始實行起來時並不容易,因為蒙古人早期也實行收繼婚制,這對嫁給蒙古人的漢族婦女來說就有些行不通了。

為此,1270年元朝的規定,侄兒不得收繼嬸母。隨後忽必烈又就此頒佈了一道聖旨:“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這意味著娶了蒙古族婦女的漢族人也可以實行繼婚,准許兄收弟媳、弟收兄嫂。但到後來,因為受到漢族人的婚姻觀念的影響,蒙古人徹底廢除了繼婚制。

忽必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