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為什麼要給諸葛亮留下這種遺言?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一個神人。 他深謀遠慮, 用兵如神, 魯迅先生讀了《三國演義》不禁感歎: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從三國時候起, 對諸葛亮的崇拜就已經開始, 並一直延續下去。 武侯祠至今仍然是成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關於諸葛亮同志的豐功偉績, 後世之人歌功頌德的實在太多。 《三國演義》是雜糅了歷史史實與情節虛構為一體的小說。 要說全部是史實吧, 靠不住;要說完全虛構吧, 還真有些是真人真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政治家之一, 也是最被人們所誤解的政治家之一。 人們談起諸葛亮, 腦海裡一定會最先浮現出“借東風”、“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等等。 然而, 事實上述這幾件事, 諸葛亮一件也沒幹過, 全是後人編的。 由於這些虛構的東西, 諸葛亮在過去被人認為是智慧的化身。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這些東西反倒成為諸葛亮被人詬病的地方。 比如郎咸平先生就在《誰在謀殺中國經濟》一書中直指諸葛亮是“投機取巧”, “萬一東風沒有借到, 東吳數萬將士的生命置於何處?”

其實, 我們真正認真地看一看史書的記載, 我們就會認識到:諸葛亮真正最值得後人稱道的,

既不是《隆中對》, 也不是赤壁之戰, 而是他在劉備去世以後的十來年裡對蜀漢帝國的治理。 這就必須從劉備永安托孤談起。 在夷陵之戰中, 蜀漢帝國一敗塗地。 身心俱疲的劉備在逃回益州後一病不起, 最終於西元223年病逝在永安(今重慶奉節)。 在死前, 劉備留下了一段被後世一再分析、爭論的遺言, 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又對兒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 ”

怎麼看這段遺囑?

要解釋這段遺囑, 首先必須搞清楚對於這段話的字面意思究竟是什麼。 這段話裡, 別的文字都沒有歧意, 唯有最後四個字“君便自取”, 後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種是通常理解的讓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 即這裡的“取”是拿走的意思, 讓他自己將蜀漢的皇位、皇權拿走。 今人方北辰先生提出另一種解釋:劉備不是讓諸葛亮可以自己取代劉禪而是選取其他人當皇帝。 也就是說, “取”是選擇的意思。 劉備給諸葛亮的只是“廢立之權”而非整個國家大權。

我認為, 對於文言文的理解, 應該以古人的理解為准。 尤其是史書中的話語, 一般都是經過史家提煉、修飾的, 並不是答錄機錄下來的原話。 劉備當時的原話是什麼, 後人已不得而知。 所以, 在對於這個話的理解上, 首先應以陳壽本人的理解為准。

陳壽本人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陳壽說劉備托孤是“舉國托孤於諸葛亮”,“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就是說,認為劉備將整個國家都交給了諸葛亮,這種舉動大公無私、空前絕後。這也就意味著,在陳壽看來,劉備是將權力完全授予的諸葛亮,不但有廢立之權,也有自立為君的權力。說白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說:“我兒子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劉備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一般認為二種可能。

第一種,完全出自真心,願意就把蜀漢政權交給諸葛亮。陳壽是這樣認為的,後世也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不過有些人認為不可能。易中天先生就提出三條反對的理由。其一是無此先例,其二是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觀念,其三是“沒有人認為這種替代是正當的”。這三條理由其實並不確切。中國古代有禪讓的先例,堯、舜、禹三王的禪讓歷來受到以儒家為代表的知識份子的稱讚。而且,前任指定繼任者也不叫民主觀念,在民主觀念出現前,各種教會、幫派基本上是用這種方式傳承的。至於有沒有人認為這個是正當的,那也未必。如果劉備沒說過這話,當然就不正當;既然有劉備明確的授權,怎麼就不正當了呢?所以說,這種可能雖然很小,但依然是存在的。

第二種,試探諸葛亮的忠誠,逼諸葛亮表態。康熙皇帝說劉備這番話是“猜疑語”,也就是說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他之所以明明不信任,又要這麼說,就是要逼諸葛亮當面表態,誓死效忠。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當即表態:“臣一定盡心竭力,忠貞不二,至死不渝。”這種觀點比較得到後人尤其是今人的認同,比如陳邇冬先生、易中天先生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必須要把話說透,這樣劉備才好放心去死,諸葛亮才好放心輔政,劉禪也才好放心當皇帝。然而,問題在於,這種表態有用嗎?曹操在漢獻帝的面前是表過態的,結果如何呢?劉備真會以為,諸葛亮表了態就能夠保住劉家的江山了嗎?恐怕不會吧。首先,劉備本人就經常說話不算話。以己度人,肯定也不會輕信他人的承諾。其次,即使諸葛亮遵守諾言不當曹丕,但架不住他當曹操啊?他不篡位,不等於他的兒子不篡位。在此情況下,他逼諸葛亮表態所能得到的利益,與授權諸葛亮“自取”所代來的隱患(既包括給諸葛亮篡位口實,也包括在劉禪和諸葛亮製造的矛盾)相比,誰大誰小呢?以劉備的政治智慧,這麼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麼,劉備說這番話究竟意欲何為呢?這就必須從劉備所面對的局勢來分析。當時劉備所面對的局面極其險惡。

夷陵之戰戰敗,損失慘重,蜀漢政權危在旦夕。外部魏、吳兩個強國對於蜀漢虎視眈眈;內部原先劉璋集團的人和蜀地本土的勢力都在蠢蠢欲動。劉備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一班老臣、親信大多已經去世。最早跟著劉備南征北戰的人中,關羽、張飛、法正、孫乾、簡雍、糜竺等都已先于劉備去世。後來劉備非常信任的法正、龐統也已去世。劉備真正能夠信得過的,只有諸葛亮、趙雲、魏延等幾個人。這其中趙雲和魏延是純粹的武將,不可能讓他們輔政。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內無人能與之抗衡。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這種局面之下,一方面,輔政大臣只能選擇諸葛亮,而且必須給諸葛亮足夠的權力。不給足夠的權力就無法控制住政權內部的各種反對勢力,也無法對抗魏國和吳國的進攻。對此,劉備沒有別的選擇。另一方面,一旦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權力,那麼除了諸葛亮自己,沒有人能夠阻止諸葛亮篡位。如果劉禪或者其他人想和諸葛亮鬥,那肯定是自尋死路。諸葛亮篡不篡位,不是劉備能控制的事。

首先應以陳壽本人的理解為准。

陳壽本人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陳壽說劉備托孤是“舉國托孤於諸葛亮”,“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就是說,認為劉備將整個國家都交給了諸葛亮,這種舉動大公無私、空前絕後。這也就意味著,在陳壽看來,劉備是將權力完全授予的諸葛亮,不但有廢立之權,也有自立為君的權力。說白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說:“我兒子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劉備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一般認為二種可能。

第一種,完全出自真心,願意就把蜀漢政權交給諸葛亮。陳壽是這樣認為的,後世也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不過有些人認為不可能。易中天先生就提出三條反對的理由。其一是無此先例,其二是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觀念,其三是“沒有人認為這種替代是正當的”。這三條理由其實並不確切。中國古代有禪讓的先例,堯、舜、禹三王的禪讓歷來受到以儒家為代表的知識份子的稱讚。而且,前任指定繼任者也不叫民主觀念,在民主觀念出現前,各種教會、幫派基本上是用這種方式傳承的。至於有沒有人認為這個是正當的,那也未必。如果劉備沒說過這話,當然就不正當;既然有劉備明確的授權,怎麼就不正當了呢?所以說,這種可能雖然很小,但依然是存在的。

第二種,試探諸葛亮的忠誠,逼諸葛亮表態。康熙皇帝說劉備這番話是“猜疑語”,也就是說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他之所以明明不信任,又要這麼說,就是要逼諸葛亮當面表態,誓死效忠。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當即表態:“臣一定盡心竭力,忠貞不二,至死不渝。”這種觀點比較得到後人尤其是今人的認同,比如陳邇冬先生、易中天先生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必須要把話說透,這樣劉備才好放心去死,諸葛亮才好放心輔政,劉禪也才好放心當皇帝。然而,問題在於,這種表態有用嗎?曹操在漢獻帝的面前是表過態的,結果如何呢?劉備真會以為,諸葛亮表了態就能夠保住劉家的江山了嗎?恐怕不會吧。首先,劉備本人就經常說話不算話。以己度人,肯定也不會輕信他人的承諾。其次,即使諸葛亮遵守諾言不當曹丕,但架不住他當曹操啊?他不篡位,不等於他的兒子不篡位。在此情況下,他逼諸葛亮表態所能得到的利益,與授權諸葛亮“自取”所代來的隱患(既包括給諸葛亮篡位口實,也包括在劉禪和諸葛亮製造的矛盾)相比,誰大誰小呢?以劉備的政治智慧,這麼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麼,劉備說這番話究竟意欲何為呢?這就必須從劉備所面對的局勢來分析。當時劉備所面對的局面極其險惡。

夷陵之戰戰敗,損失慘重,蜀漢政權危在旦夕。外部魏、吳兩個強國對於蜀漢虎視眈眈;內部原先劉璋集團的人和蜀地本土的勢力都在蠢蠢欲動。劉備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一班老臣、親信大多已經去世。最早跟著劉備南征北戰的人中,關羽、張飛、法正、孫乾、簡雍、糜竺等都已先于劉備去世。後來劉備非常信任的法正、龐統也已去世。劉備真正能夠信得過的,只有諸葛亮、趙雲、魏延等幾個人。這其中趙雲和魏延是純粹的武將,不可能讓他們輔政。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內無人能與之抗衡。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這種局面之下,一方面,輔政大臣只能選擇諸葛亮,而且必須給諸葛亮足夠的權力。不給足夠的權力就無法控制住政權內部的各種反對勢力,也無法對抗魏國和吳國的進攻。對此,劉備沒有別的選擇。另一方面,一旦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權力,那麼除了諸葛亮自己,沒有人能夠阻止諸葛亮篡位。如果劉禪或者其他人想和諸葛亮鬥,那肯定是自尋死路。諸葛亮篡不篡位,不是劉備能控制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