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臨海小吃名天下,蛋清羊尾數第一,臨海美食魅力全在這裡

古城臨海, 歷史從青石板路的草苔當中冒出來, 蔓延到老街斑駁的磚瓦之間, 流連在悠哉悠哉過日子的百姓身上, 最終落地到簡樸而不簡單的美食。

蛋清羊尾, 外地人初次聽到這個名字, 會以為是一道“重口味”的肉菜, 實際上, 卻是一道“小清新”的甜食。

這味小吃來歷非凡, 僅那1400多年的歷史就足夠稱得起臨海千年府城的名號了。 不僅如此, 蛋清羊尾是唯一一道上《中國菜譜》的臨海菜, 起源於臨海, 後由於清軍入關南下而由廚師攜帶前往北方, 成為清朝宮廷禦宴上的風味食品之一。

能立筷子的蛋清恰到好處的油溫一隻蛋清羊尾的誕生宛如藝術

因其取材於“蛋清”, 形狀似“羊尾”而得名, 蛋清羊尾必須現做、現炸、現吃。

現如今, 在臨海的街頭巷尾, 有許多賣蛋清羊尾的攤點, 旁邊是備用的一鍋蛋清, 用專用的鐵勺舀一勺起來放在油鍋裡炸, 冒著滾滾氣泡。

“以前街頭沒的賣的, 我小時候只有白塔橋、三樓幾個飯店有, 吃了幾十年, 比較起來, 感覺還是新榮記的品質最高。 ”在臨海生活了50多年的徐師傅說。

取蛋清, 不間斷手打, 打成雪花狀, 要能“立筷不倒”, 加入四五勺生粉, 攪拌均勻, 可以讓夾出來的形狀更好看, 取豆沙丸子, 裹以這種“雪花”, 入油鍋炸, 至三分嫩黃出鍋, 炸成拳頭大小, 因為它的造型有一豎翹起來, 像極了羊的尾巴, 故名蛋清羊尾。 裝盤後略撒些白糖就好吃了, 嬌嫩令人不忍下箸。

食用時必須小心, 不要燙了嘴唇。 蛋清羊尾冷了不好吃。 熱吃時看著不燙, 實在內熱很旺。 所以必須先咬一小小口, 把外殼咬破, 熱氣漸漸散出, 待這時候你便可一口一個了。

雖然用到的食材寥寥無幾, 製作步驟也簡單, 但是要做成一道美味的蛋清羊尾遠沒那麼容易。 新榮記靈湖店的主廚王智說:“油溫、火候、蛋清打發的程度、蛋清和生粉的比例等都是決定這道小吃最終味道的因素。 ”

上得了國際廳堂

下得了民間街坊

高貴不貴的蛋清羊尾很有故事

新榮記,是臨海人家喻戶曉的餐飲品牌。“20多年前,在那吃一頓飯,回來很激動地在朋友面前吹噓那裡的菜是多麼好吃,得意了好長一段時間。因為那是當時市里最高檔的飯店,消費蠻高。”

1995年10月1日,在古城臨海四角馬路三叉路口,誕生了一家在當時並不算起眼的小排檔,經營綜合本地風味的廣東菜餐廳——新榮記食府。

那會兒誰也沒有想到,21年之後,這家不起眼的小排檔,竟將觸角延伸到全國,摘得了全球美食界的“奧斯卡”。2016年9月,中國大陸首批米其林餐廳揭曉,位於上海廣場的“新榮記”最終入圍。而這背後,是整整21年對品質的堅持,是臨海美食精華的濃縮。

新榮記靈湖店主廚王智和同事們正在製作蛋清羊尾。

2005年,18歲的王智正值高中畢業,因為興趣愛好,進入新榮記學做菜;從學徒開始,做了半年的水台粗加工,調到切配,再到製作冷菜、燒員工餐,再到負責紅燒檔,12年一晃而過,30歲的他已是靈湖店的主廚。

“剛進來的時候,師傅就教我們,要學做菜,先學做人。”王智是個地地道道的臨海人,自小的海鮮情結捆綁在記憶中,並支撐起菜肴中濃濃的中餐情懷。

在這裡,一碗羊肉湯的背後,濃縮著出品人員遠赴西北大漠尋覓最佳品質羊肉的艱辛歷程;一小碟的蟹糊,包含著採購人員為第一時間淘到最肥美的原料膏蟹而深夜蹲守在碼頭等漁船靠岸的辛勞;一小盤油冬菜,鮮美的口感來自新榮記自辦農場裡蔬菜種植人員冒著嚴寒對於霜打後油冬菜的精挑細選……

慢慢的,新榮記在台州聲名鵲起,然後很自然地開到了杭州、上海、北京。品牌也一點點分層:從新榮記,到榮莊、榮府宴、榮小館、榮叔。

無論是哪個子品牌,但翻到他家的點心,就會找到讓每個臨海人,魂牽夢縈的味道。其實,地道的臨海人,總有幾道風味小吃,從小吃到大,是你的心頭好;其實,熟悉臨海美食的人,還能從其中看到新榮記菜品的原型,所有的創新都是脫胎于傳統,一個地方養育了一種品味,這種品味的記憶直接影響了一家餐廳的品質與味覺。

古色古香的老街

歷久彌新的老店

臨海人難以忘卻的舌尖滋味

除了響噹噹的米其林餐廳,還有一家家歷史悠久的老店,蝸居在臨海老城一隅,接著地氣又勾著魂兒,不僅臨海人一輩子都離不開這種味兒,外地人品嘗後也是贊不絕囗留連忘返。

王天順海苔餅

蜿蜒曲折的窄巷,遠遠能聞到海苔香,門楣上掛著“百年老店 王天順”的牌匾。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園1899年)王天順餅店開業,至今已有110多年歷史,制餅手藝代代相傳,如今經營者已是第四代傳人。

麵粉中間包裹著滿滿的海苔,輔料有油糖。用火烤,待到外面的粉被烤得酥脆就可以出鍋了,但裡面的海苔餡還是軟軟的香香的。堅守老手藝110多年,品質依舊如初,買回來的海苔餅即使放置幾天,海苔餡狀態保持不錯,仍舊香味濃郁,口感鬆軟。

西門糖店

“一開始老祖宗做糖也就是為了討生活,不知不覺,老手藝傳承了五代人。”遇到老臨海人,一提起西門老糖店,都有一段往事,和這家店有關。

17歲開始學做糖,一做就是53年,做糖的老人叫周昌華,今年70歲,雙目失明,手皮被糖的高溫燙的失去了知覺。

從原料的選擇到搗薑、熬糖、冷卻、拉糖和剪糖,全是由一家人手工接力完成。這店裡做的最多的,也最出名的就是薑糖了。抿一顆薑糖含在嘴裡,濃郁的香味在口腔四溢,嚼一嚼,一點都不粘牙。

白塔橋火燒餅

白塔橋飯店,所謂“老”,也真的是陳舊不堪了。木質的門面,八仙桌,大算盤,穿囍字花襖的茶壺,完完全全是曾經的國營飯店留下的輝煌印記。

夜晚,踱步到這家店的門口,便停下腳步,有三三兩兩排隊買餅的人,充滿耐心地等著爐子裡烤著的餅,鹹的,甜的,滋滋滋作響的是白炭。可能是因為這是困難時期的難得美味,在老一輩的心中,是難以抹去的幼時記憶了。

火燒餅,鹹的用醃制過的肉加蔥花做餡,甜的用板油和細沙填充,外表金黃。質地柔酥舒適到舌尖,直抵胃部中心地帶;香味濃郁的鹹甜二物,從此難忘。

大人豆麵碎

在臨海,有名的幾個經營豆麵碎為主的小吃店,白天基本是不開門的,到了夜晚,豆麵碎在湯鍋裡歡快地翻轉,散發出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臨海中學附近的大人豆麵碎,是臨海人夜宵的好地方。

相比於其它臨海小吃,豆麵碎確乎是最“清清爽爽”的一道美味了。一把榨菜末,一把蔥花,也許就是它最原始的配料。至於小肉丸、面結之類的,則是根據不同人的口味自行添加。

拿起筷子,夾起幾根,吱溜一聲,爽滑細膩,唇齒間咀嚼出一個驚喜,慢慢地把豆麵打撈光了,再喝完那碗裡的湯,鮮美的感覺直接抵達心間,讓人意猶未盡。

梅花糕

紫陽老街上隨處可見,一般都是自己拉出來賣,至於出不出街,都是看心情的。

烏飯麻糍

紫陽老街和菜市場都有賣,外面是糯米,沾一點黃豆粉,裡麵包著豆沙,就非常好吃。

糟羹

在臨海,有一種習俗叫正月十四吃糟羹。

當代著名女詩人、朦朧詩派代表之一舒婷在《大美臨海》中這樣講述:曾經慕名到過江浙那些個古鎮古城,見慣了小橋人家的水鄉模式,慢慢倦了與遊人摩肩接踵,好像再無新意。聽說繁華的杭州灣附近有一個叫臨海的安靜小城,其地形地貌豐富多變;人文積澱深不可測;還說那裡的地方小吃獨冠一方呢。網上一搜,果然名目繁多:黴菜幹麥餅、烏飯麻糍、羊腳蹄、梅花糕……哎呀呀,許多個東東聞所未聞,讓人饞蟲亂躥。

臨海老城的滋味兒,當然不止這些,你印象裡的,又是什麼味道?

上得了國際廳堂

下得了民間街坊

高貴不貴的蛋清羊尾很有故事

新榮記,是臨海人家喻戶曉的餐飲品牌。“20多年前,在那吃一頓飯,回來很激動地在朋友面前吹噓那裡的菜是多麼好吃,得意了好長一段時間。因為那是當時市里最高檔的飯店,消費蠻高。”

1995年10月1日,在古城臨海四角馬路三叉路口,誕生了一家在當時並不算起眼的小排檔,經營綜合本地風味的廣東菜餐廳——新榮記食府。

那會兒誰也沒有想到,21年之後,這家不起眼的小排檔,竟將觸角延伸到全國,摘得了全球美食界的“奧斯卡”。2016年9月,中國大陸首批米其林餐廳揭曉,位於上海廣場的“新榮記”最終入圍。而這背後,是整整21年對品質的堅持,是臨海美食精華的濃縮。

新榮記靈湖店主廚王智和同事們正在製作蛋清羊尾。

2005年,18歲的王智正值高中畢業,因為興趣愛好,進入新榮記學做菜;從學徒開始,做了半年的水台粗加工,調到切配,再到製作冷菜、燒員工餐,再到負責紅燒檔,12年一晃而過,30歲的他已是靈湖店的主廚。

“剛進來的時候,師傅就教我們,要學做菜,先學做人。”王智是個地地道道的臨海人,自小的海鮮情結捆綁在記憶中,並支撐起菜肴中濃濃的中餐情懷。

在這裡,一碗羊肉湯的背後,濃縮著出品人員遠赴西北大漠尋覓最佳品質羊肉的艱辛歷程;一小碟的蟹糊,包含著採購人員為第一時間淘到最肥美的原料膏蟹而深夜蹲守在碼頭等漁船靠岸的辛勞;一小盤油冬菜,鮮美的口感來自新榮記自辦農場裡蔬菜種植人員冒著嚴寒對於霜打後油冬菜的精挑細選……

慢慢的,新榮記在台州聲名鵲起,然後很自然地開到了杭州、上海、北京。品牌也一點點分層:從新榮記,到榮莊、榮府宴、榮小館、榮叔。

無論是哪個子品牌,但翻到他家的點心,就會找到讓每個臨海人,魂牽夢縈的味道。其實,地道的臨海人,總有幾道風味小吃,從小吃到大,是你的心頭好;其實,熟悉臨海美食的人,還能從其中看到新榮記菜品的原型,所有的創新都是脫胎于傳統,一個地方養育了一種品味,這種品味的記憶直接影響了一家餐廳的品質與味覺。

古色古香的老街

歷久彌新的老店

臨海人難以忘卻的舌尖滋味

除了響噹噹的米其林餐廳,還有一家家歷史悠久的老店,蝸居在臨海老城一隅,接著地氣又勾著魂兒,不僅臨海人一輩子都離不開這種味兒,外地人品嘗後也是贊不絕囗留連忘返。

王天順海苔餅

蜿蜒曲折的窄巷,遠遠能聞到海苔香,門楣上掛著“百年老店 王天順”的牌匾。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園1899年)王天順餅店開業,至今已有110多年歷史,制餅手藝代代相傳,如今經營者已是第四代傳人。

麵粉中間包裹著滿滿的海苔,輔料有油糖。用火烤,待到外面的粉被烤得酥脆就可以出鍋了,但裡面的海苔餡還是軟軟的香香的。堅守老手藝110多年,品質依舊如初,買回來的海苔餅即使放置幾天,海苔餡狀態保持不錯,仍舊香味濃郁,口感鬆軟。

西門糖店

“一開始老祖宗做糖也就是為了討生活,不知不覺,老手藝傳承了五代人。”遇到老臨海人,一提起西門老糖店,都有一段往事,和這家店有關。

17歲開始學做糖,一做就是53年,做糖的老人叫周昌華,今年70歲,雙目失明,手皮被糖的高溫燙的失去了知覺。

從原料的選擇到搗薑、熬糖、冷卻、拉糖和剪糖,全是由一家人手工接力完成。這店裡做的最多的,也最出名的就是薑糖了。抿一顆薑糖含在嘴裡,濃郁的香味在口腔四溢,嚼一嚼,一點都不粘牙。

白塔橋火燒餅

白塔橋飯店,所謂“老”,也真的是陳舊不堪了。木質的門面,八仙桌,大算盤,穿囍字花襖的茶壺,完完全全是曾經的國營飯店留下的輝煌印記。

夜晚,踱步到這家店的門口,便停下腳步,有三三兩兩排隊買餅的人,充滿耐心地等著爐子裡烤著的餅,鹹的,甜的,滋滋滋作響的是白炭。可能是因為這是困難時期的難得美味,在老一輩的心中,是難以抹去的幼時記憶了。

火燒餅,鹹的用醃制過的肉加蔥花做餡,甜的用板油和細沙填充,外表金黃。質地柔酥舒適到舌尖,直抵胃部中心地帶;香味濃郁的鹹甜二物,從此難忘。

大人豆麵碎

在臨海,有名的幾個經營豆麵碎為主的小吃店,白天基本是不開門的,到了夜晚,豆麵碎在湯鍋裡歡快地翻轉,散發出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臨海中學附近的大人豆麵碎,是臨海人夜宵的好地方。

相比於其它臨海小吃,豆麵碎確乎是最“清清爽爽”的一道美味了。一把榨菜末,一把蔥花,也許就是它最原始的配料。至於小肉丸、面結之類的,則是根據不同人的口味自行添加。

拿起筷子,夾起幾根,吱溜一聲,爽滑細膩,唇齒間咀嚼出一個驚喜,慢慢地把豆麵打撈光了,再喝完那碗裡的湯,鮮美的感覺直接抵達心間,讓人意猶未盡。

梅花糕

紫陽老街上隨處可見,一般都是自己拉出來賣,至於出不出街,都是看心情的。

烏飯麻糍

紫陽老街和菜市場都有賣,外面是糯米,沾一點黃豆粉,裡麵包著豆沙,就非常好吃。

糟羹

在臨海,有一種習俗叫正月十四吃糟羹。

當代著名女詩人、朦朧詩派代表之一舒婷在《大美臨海》中這樣講述:曾經慕名到過江浙那些個古鎮古城,見慣了小橋人家的水鄉模式,慢慢倦了與遊人摩肩接踵,好像再無新意。聽說繁華的杭州灣附近有一個叫臨海的安靜小城,其地形地貌豐富多變;人文積澱深不可測;還說那裡的地方小吃獨冠一方呢。網上一搜,果然名目繁多:黴菜幹麥餅、烏飯麻糍、羊腳蹄、梅花糕……哎呀呀,許多個東東聞所未聞,讓人饞蟲亂躥。

臨海老城的滋味兒,當然不止這些,你印象裡的,又是什麼味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