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索一個基本問題:一個人應該如何更好地理解商業?

▲一個基本問題, 是指一個現實中存在的, 沒有唯一答案的基礎問題。 基本問題的回答往往要跨越多個學科, 且需要不斷探索和修正。

一個人應該如何更好的理解商業?

我一直想要回答這個基本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商業社會裡, 絕大部分人都在一家商業公司工作, 所以這個問題很重要, 且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商學院的教育應該回答這個問題, 但好像它們沒有一個好答案。

而閱讀下面這類商業分析文章, 很明顯也不能給我們答案。

摩拜再融2.15億美元, 共用單車的終局會是什麼?

百度戰略佈局推動人工智慧技術, 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股價瘋漲的格力那麼“美”, 險資可能已經動手了

那麼, 到底什麼樣的知識或行為, 可以幫我們更好的理解商業?

下面是我的5個思考。

打破既有思維框架的束縛

如果我們成為財務、市場行銷、供應鏈和人力資源等業務的專家,

是不是就能更好的理解商業了呢?

這是一個最容易想到的答案, 但這個答案是很難讓人滿意的。 成為這些領域的專家可能有些幫助, 但有時候這些職能的劃分, 也恰恰會成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商業的枷鎖。

舉一個例子。

Sewell Automotive 是美國一家很成功的汽車經銷商, 年銷售額在5億美元以上。 公司的創始人 Carl Sewell在書裡這樣描述自己公司的服務:

假設現在是淩晨5點, 你在家, 發現車胎癟了……你只要打個電話, 技術服務人員就會開車過來解決你的問題。

淩晨5點開車過來幫你換輪胎, 或者半夜送鑰匙到機場給你, 因為你開車門時鑰匙斷在鎖孔裡了, 這些服務公司都不收錢。

Sewell Automotive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Carl在他的書裡給了這樣的一個答案:

開車過去送鑰匙比方說要花25美元。 想一下電臺廣告的成本。 在達拉斯, 交通高峰期在黃金檔電臺做60秒的廣告要花700美元。 我花25美元幫你開門進車, 很有可能你這輩子就永遠是我的客戶了。

要是花700美元做一個電臺廣告, 我要得到幾個一生的客戶才能獲得我半夜雪中送炭的效果?700除以25,

是28, 我必須要得到28個終生客戶。 常識告訴我, 一個電臺廣告是不可能給我帶來28個終生客戶的。

前面Sewell Automotive的做法, 是一種售後服務。 後面的邏輯, 又是和市場行銷有關。 有趣地是, 想到這種好點子的關鍵, 恰恰就在於打破這兩者的界限。

很明顯 Carl 沒有在孤立的思考市場行銷怎麼做, 售後服務又應該怎麼做。

所以我關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思考是, 我們需要學會打破既有的思維框架, 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和思考。 而不能打破這種框架, 恰恰有可能是商學院教不好商業的原因之一。

範例對照式的學習

在“如何更好地學習”這個領域裡, 有三本書都值得讀一下。 它們分別是《學習之道》、《刻意練習》和《精進》。

而在後兩本書裡,

都提到過一種幫我們高效學習的方法:範例對照式的學習。

比如, 《刻意練習》裡有一個很經典的, 關於本傑明·佛蘭克林如何練習寫作的例子:

我偶然間看到了一本《旁觀者》(Spectator)散冊……認為其中的文章寫得好極了, 於是想模仿、學習它的風格。

因此我拿了幾篇論文, 把每一句的思想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 接著把它放一邊幾天, 然後不看原書, 用我自己想得起來的合適詞句, 把每一點摘錄下來的思想意思, 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出來, 又湊成整篇的論文, 使它表達得像以前一樣完整。

然後我把我自己模仿寫的《旁觀者》與原來的比較, 發現一些我的不足, 於是進行修改完善。

將這種範例對照學習的方法應用於商業領域, 其實就是向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學習。

亞馬遜、迪士尼、沃爾瑪、蘋果、耐克、穀歌、寶潔、伯克希爾-哈撒韋、好市多……

這些最優秀的公司,都在某種意義上重新定義了所在的行業。

不斷地學習,真正讀懂這些公司的成長過程、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必然會大大拓寬我們對商業的理解。

這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思考。

向最優秀的商業思考者學習

一起以來,最好的學習效果,都來源於一種古老的教學方法:師徒制。

知識的獲取是遵循冪次法則的。往往是少數的人,在推動我們商業的知識邊界。

所以,要想更好的理解商業,一個高效的方法是向那些在商業實踐和思考上都有傑出成就的人學習。比如:

商業管理界公認的”競爭戰略之父”,一直在研究競爭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

五十幾年經營生涯,一手創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一年時間將日本航空公司扭虧為盈的稻盛和夫;

《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的作者,研究創新的頂級管理思想家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橫跨業界和學術界,當前最令人敬畏的風險管理理論學者,寫出《隨機致富的傻瓜》,《黑天鵝》和《反脆弱》的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一個好的商業學習者,要追尋的是可以讓我們受益5年甚至10年的知識。這些經典無疑都屬於這個範疇。

這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三個思考。

用10%-20%的時間關注商業以外的 big ideas

常讀這個專欄的朋友,應該知道多元思維模型的重要性。要想更深刻的理解商業的運轉規律,我們同時要去關注商業以外的,多個學科的 big ideas或思維模型。

上周,查理·芒格在2月15號每日期刊公司的年會上,又提到了這一點。

問:如何像你一樣博學?

答:像我這樣同時跨多個學科的做法對很多人並不適用。對他們來講正確的方式是專注,找到社會認可的領域,然後做出彩。同時要記住花10-20%的時間關注專業以外的big ideas,否則你就像生活在山洞一樣,會因為自己的局限性無法達到目標。

big ideas,是說你要不斷提升自己。big ideas那麼明顯,何必還要在小問題上浪費時間。你面前的問題,只要你肯把視野放寬到其他領域,很可能就能得到解決。

這確實是一種適合大部分人的方法。其實巴菲特就是這麼做的。

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能做到像查理·芒格一樣,成為多個學科的頂級專家。所以他只是使用一部分的時間,去學習其他學科的 big ideas,然後再應用到商業和投資上。

用10%-20%的時間關注商業以外的 big ideas,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四個思考。

建立基於實踐的正向回饋迴圈

實際的商業運作經驗和回饋,是構建深刻商業理解的關鍵。但實際的商業運作,又有兩個局限性,限制我們更快速的積累對商業的理解。

實際商業運作的回饋週期比較長。比如一個商業決定的結果,可能需要經過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看到。

實際商業運作中每個人可以關注的領域都是有限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創始人或CEO,可以看到全域。而即便是CEO,也只是看到某一個行業內一個公司的全域。

幸運的是,上面提到的主動學習、閱讀和思考並不受限於此。甚至於更進一步,我們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正向回饋迴圈(positive feedback loop)呢?

除了閱讀學習和實際的商業運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是投資。投資可以説明我們從一個外部的視角,思考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商業模式和運作。

投資上的思考和回饋,可以讓我們在閱讀學習商業相關的知識時更高效,同時也會幫助實際的商業運作;

閱讀學習和寫作,在加深我們理解的同時,又幫助我們在實際的商業運作和投資上獲得優勢;

而實際的商業運作,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閱讀學習,提高我們投資判斷的準確性。

更不用說,因為寫作,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結識更優秀的人。因為投資,我們財務上可以更加獨立。

這個正向回饋迴圈,就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五個思考。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以上的5個方面,大大加深自己對商業的理解。

其實就是向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學習。

亞馬遜、迪士尼、沃爾瑪、蘋果、耐克、穀歌、寶潔、伯克希爾-哈撒韋、好市多……

這些最優秀的公司,都在某種意義上重新定義了所在的行業。

不斷地學習,真正讀懂這些公司的成長過程、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必然會大大拓寬我們對商業的理解。

這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思考。

向最優秀的商業思考者學習

一起以來,最好的學習效果,都來源於一種古老的教學方法:師徒制。

知識的獲取是遵循冪次法則的。往往是少數的人,在推動我們商業的知識邊界。

所以,要想更好的理解商業,一個高效的方法是向那些在商業實踐和思考上都有傑出成就的人學習。比如:

商業管理界公認的”競爭戰略之父”,一直在研究競爭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

五十幾年經營生涯,一手創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一年時間將日本航空公司扭虧為盈的稻盛和夫;

《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的作者,研究創新的頂級管理思想家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橫跨業界和學術界,當前最令人敬畏的風險管理理論學者,寫出《隨機致富的傻瓜》,《黑天鵝》和《反脆弱》的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一個好的商業學習者,要追尋的是可以讓我們受益5年甚至10年的知識。這些經典無疑都屬於這個範疇。

這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三個思考。

用10%-20%的時間關注商業以外的 big ideas

常讀這個專欄的朋友,應該知道多元思維模型的重要性。要想更深刻的理解商業的運轉規律,我們同時要去關注商業以外的,多個學科的 big ideas或思維模型。

上周,查理·芒格在2月15號每日期刊公司的年會上,又提到了這一點。

問:如何像你一樣博學?

答:像我這樣同時跨多個學科的做法對很多人並不適用。對他們來講正確的方式是專注,找到社會認可的領域,然後做出彩。同時要記住花10-20%的時間關注專業以外的big ideas,否則你就像生活在山洞一樣,會因為自己的局限性無法達到目標。

big ideas,是說你要不斷提升自己。big ideas那麼明顯,何必還要在小問題上浪費時間。你面前的問題,只要你肯把視野放寬到其他領域,很可能就能得到解決。

這確實是一種適合大部分人的方法。其實巴菲特就是這麼做的。

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能做到像查理·芒格一樣,成為多個學科的頂級專家。所以他只是使用一部分的時間,去學習其他學科的 big ideas,然後再應用到商業和投資上。

用10%-20%的時間關注商業以外的 big ideas,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四個思考。

建立基於實踐的正向回饋迴圈

實際的商業運作經驗和回饋,是構建深刻商業理解的關鍵。但實際的商業運作,又有兩個局限性,限制我們更快速的積累對商業的理解。

實際商業運作的回饋週期比較長。比如一個商業決定的結果,可能需要經過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看到。

實際商業運作中每個人可以關注的領域都是有限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創始人或CEO,可以看到全域。而即便是CEO,也只是看到某一個行業內一個公司的全域。

幸運的是,上面提到的主動學習、閱讀和思考並不受限於此。甚至於更進一步,我們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正向回饋迴圈(positive feedback loop)呢?

除了閱讀學習和實際的商業運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是投資。投資可以説明我們從一個外部的視角,思考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商業模式和運作。

投資上的思考和回饋,可以讓我們在閱讀學習商業相關的知識時更高效,同時也會幫助實際的商業運作;

閱讀學習和寫作,在加深我們理解的同時,又幫助我們在實際的商業運作和投資上獲得優勢;

而實際的商業運作,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閱讀學習,提高我們投資判斷的準確性。

更不用說,因為寫作,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結識更優秀的人。因為投資,我們財務上可以更加獨立。

這個正向回饋迴圈,就是我關於這個基本問題的第五個思考。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以上的5個方面,大大加深自己對商業的理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