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實的紂王是什麼樣,周武王也是個暴君?

東方剪報:

商紂王歷來被認為是荒淫無道的暴君典型。 然而毛澤東卻認為把他看作壞人是錯誤的, 他其實 "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經營東南, 把東夷和中原統一鞏固起來, 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他的失敗只是在於 "俘虜政策做得不太好 "。 這是近代為數不多的敢給紂王平反的人。

牧野之戰的風雲際會與喧囂變幻, 在後代史書上卻被搞得模糊不清。 《尚書》中說這次戰役的犧牲是"流血漂杵、赤地千里"。 我們看到的是戰死者的血流成河, 敵人踏著他們的血屍像洪水一樣湧上來, 商人拼死扞衛政權, 周人則用極其殘酷的手段奪取之。

周武王為了解釋自己伐紂的合理性, 在《尚書》中開列了紂王六條罪狀:

第一是酗酒;

第二是不用貴戚舊臣;

第三是登用小人;

第四是聽信婦言;

第五是信有命在天;

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這些罪狀不管放在哪個朝代都不算嚴重,

也完全沒有後人形容紂王時的荒淫殘暴。 用現代價值觀判斷, 甚至富於進步意義。 如"不用貴戚舊臣、登用小人"。 這裡的"小人"是出身貧賤的下層人。 紂王不錄用王族中的親貴和從前商王的舊臣之子, 而是提拔錄用出身卑微之人, 這是打破用人唯親的血統論, 用現代眼光來看屬於進步的用人觀, 是"唯才是舉", 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而停掉親戚不用, 會遭到親貴集團的蜂擁攻擊, 甚至紂王的敵人——周武王都不原諒他。

同樣, 紂王為了挽救帝國的頹勢, 進行的這些必要的人事調整——錄用人才取代腐朽的權貴, 必然導致親貴和舊臣集團的極力反對。 部分貴族甚至採取不合作的政策, 帶著自己的人怒而出走,

從而分裂了商王朝的統治核心, 破壞了商王朝的國運。

紂王的叔叔比干被處死, 另一個叔叔箕子被下獄, 也可能是新的用人制度調整觸及了這些叔叔的親貴家族利益, 加上其他的"政見不合", 最終與紂王發生嚴重衝突, 以致有人為此而死。 這也是商王朝之積弊已久, 問題之複雜, 現實之難辦, 一點改革都阻力重重。

其實, 也正是紂王任用的諸如飛廉、惡來這些出身低微的小人, 幫助他三征東夷, 並且與商王朝共生死, 戰鬥到生命最後一息, 倒在戰場血泊中。

至於第四條罪狀說紂王"聽信婦言", 其實是少見多怪。 商朝女性在政壇上頗有作為, 如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就是一位巾幗傑出人物,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尊重女性的客觀狀況。

紂王聽信妲己, 即便這是事實, 我們也不要奇怪。 當"貴戚舊臣"都不支持, 甚至分裂而去, 當社稷危蕩, 如蜩如螗, 如沸如羹, 人心惶恐, 各懷叵測, 那紂王也只有跟自己的女人妲己合計軍國大事了, 畢竟自己女人還是跟自己坐在一條船上, 值得信賴, 並且一直堅持到最後, 共同自焚于鹿台。

而所謂第五、第六條"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的罪狀, 這是與國計民生無關的小節, 而且並不屬實。 從出土的甲骨卜辭上看, 到了紂王的父親(帝乙)和紂王(辛)時期, 祭祀祖先的典禮系統比起前代商王, 倒是顯得更加成熟完備。

總之, 周武王給紂王定出的這六條大罪, 只有第一條"酗酒"還算是有點兒分量。 但是商朝人好酒,

喜歡以酒佐餐、聚眾豪飲, 這是他們一貫的風氣。 從出土器物來看, 商朝後期的飲酒器具明顯激增, 這表示社會飲酒之風蔚然, 甚至有些商代遺址中還曾挖出來好幾罎子當時的酒呢!

但一個帝國積累年頭久了, 財富豐厚, 人們閒逸, 走上飲酒的路子, 是必然的事情。 商朝人崇尚音樂, 邊喝邊唱, 是很流行的。 史學家分析說商朝社會的飲酒風氣都是紂王影響的。 可是放眼如今, 美國吸毒問題嚴重, 這都是布希影響的?

商代後期飲酒成風, 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原因該是廣泛而複雜的。 紂王想推動也好, 或者制止也好, 移風易俗也好, 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就好像清朝末年吸鴉片蔚然成風, 不是一兩個皇帝能改變的。

成王敗寇, 於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被錦上添花似的包裝成了極好極好的完人、聖人而推出。

我們追溯所謂歷史的軌跡,看看髒水是怎麼一點點潑到紂王身上的。

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限於"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就生動起來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說他是被剖開了心。到了漢朝,劉向更進一步說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

到了晉朝,皇甫謐這位喜歡寫歷史書的醫生乾脆說,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除了剖開比干的心,還解剖了懷孕的婦女,想看看胎兒形態。

學者子貢早就意識到了紂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點看不過去,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紂王雖不好,但不至於如此之壞,所以君子千萬別把自己混得太差,否則後世的人想舉出惡事來說理,就一定塗抹了他來充數!

至於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事情,大周朝初期的文獻上也從來沒有過,春秋時代也沒有,是到了戰國末期的韓非子首次描繪出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寫得非常了不起:"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

韓非子囉嗦了這麼半天,只是想證明自己論點:"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意思是防微杜漸,告誡他所愛戴的君王們:不要"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否則就成了紂王那樣的亡國之惡君!紂王使用象牙筷子,不在乎這些小錯,不斷積累,終於錯越來越大,酒池肉林,以至於亡國!

這種牽強附會,把紂王亡國的主要原因簡單歸結于為紂王設想出的"奢侈",而忽視了商朝的累代積弱與外族的迅速強大,是韓非子的膚淺與片面。

到了西漢,司馬遷在韓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礎上又加了"男女裸奔其間",從而使他的文章也很生動,很吸引人,於是後人視紂王淫蕩。

漢朝的劉向也不甘寂寞,他把紂王鹿台的面積升級為"大三裡,高千尺",顯得更為奢侈。並且詳細設計了炮烙的圖紙,還讓妲己坐在嘉賓席上旁觀,一有罪犯掉到火炭裡,鼓掌而笑。到了接下來的東漢,紂王臉上留的空白不多了,只好把酒池的面積擴大到可以行舟,牛飲者達到三千人。

時光到了晉朝,皇甫謐醫生咬咬牙,把鹿台的建築面積,比漢朝又提高了十倍,達到高千丈的地步,同時他可能覺得炮烙還不過癮,又"親自"為紂王和妲己設計了一個熱銅鬥,讓商王朝的犯人舉著,一會兒手就爛了。可是有常識的人都會在想到,千丈是一個什麼概念?漢朝的丈的單位和古代丈的單位差不多,都是三尺一米,三尺一丈,也就是一丈差不多是3米,那時候的生產力水準是不可能造出千丈鹿台的!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裡被稱作人方)。

由於周方國在西部行征伐之權,國勢迅速強大,自周侯季曆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闢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一大業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於羑裡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姬昌很可能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後,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

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儘管善弓,但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部隊中甚至出現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後把屍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衝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從《左傳》記載的時間看,他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幾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戰也打得慘烈非常,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奴隸與囚徒們臨陣倒戈,周武王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勝利。其實,從武王對紂王的處置來看,他也絕不是什麼仁德之君。

周武王攻下鹿台,用大鉞砍下商紂王燒糊了的腦袋,懸掛在大白旗上,一併被割下腦袋的還有紂王的兩個妃子:有蘇氏(即蘇妲己)和有莘氏。其中的有莘氏,據說還是周武王送給殷紂王的"貢品"。伍子胥對楚王掘墓鞭屍,還遭到後人的非議,為什麼武王如此對待已死的紂王與妲己等人,卻沒人說他殘暴。這就是歷史是後人撰寫的的原因吧。

來自東方剪報媒體監測

於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被錦上添花似的包裝成了極好極好的完人、聖人而推出。

我們追溯所謂歷史的軌跡,看看髒水是怎麼一點點潑到紂王身上的。

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限於"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就生動起來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說他是被剖開了心。到了漢朝,劉向更進一步說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

到了晉朝,皇甫謐這位喜歡寫歷史書的醫生乾脆說,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除了剖開比干的心,還解剖了懷孕的婦女,想看看胎兒形態。

學者子貢早就意識到了紂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點看不過去,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紂王雖不好,但不至於如此之壞,所以君子千萬別把自己混得太差,否則後世的人想舉出惡事來說理,就一定塗抹了他來充數!

至於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事情,大周朝初期的文獻上也從來沒有過,春秋時代也沒有,是到了戰國末期的韓非子首次描繪出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寫得非常了不起:"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

韓非子囉嗦了這麼半天,只是想證明自己論點:"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意思是防微杜漸,告誡他所愛戴的君王們:不要"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否則就成了紂王那樣的亡國之惡君!紂王使用象牙筷子,不在乎這些小錯,不斷積累,終於錯越來越大,酒池肉林,以至於亡國!

這種牽強附會,把紂王亡國的主要原因簡單歸結于為紂王設想出的"奢侈",而忽視了商朝的累代積弱與外族的迅速強大,是韓非子的膚淺與片面。

到了西漢,司馬遷在韓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礎上又加了"男女裸奔其間",從而使他的文章也很生動,很吸引人,於是後人視紂王淫蕩。

漢朝的劉向也不甘寂寞,他把紂王鹿台的面積升級為"大三裡,高千尺",顯得更為奢侈。並且詳細設計了炮烙的圖紙,還讓妲己坐在嘉賓席上旁觀,一有罪犯掉到火炭裡,鼓掌而笑。到了接下來的東漢,紂王臉上留的空白不多了,只好把酒池的面積擴大到可以行舟,牛飲者達到三千人。

時光到了晉朝,皇甫謐醫生咬咬牙,把鹿台的建築面積,比漢朝又提高了十倍,達到高千丈的地步,同時他可能覺得炮烙還不過癮,又"親自"為紂王和妲己設計了一個熱銅鬥,讓商王朝的犯人舉著,一會兒手就爛了。可是有常識的人都會在想到,千丈是一個什麼概念?漢朝的丈的單位和古代丈的單位差不多,都是三尺一米,三尺一丈,也就是一丈差不多是3米,那時候的生產力水準是不可能造出千丈鹿台的!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裡被稱作人方)。

由於周方國在西部行征伐之權,國勢迅速強大,自周侯季曆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闢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一大業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於羑裡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姬昌很可能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後,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

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儘管善弓,但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部隊中甚至出現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後把屍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衝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從《左傳》記載的時間看,他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幾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戰也打得慘烈非常,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奴隸與囚徒們臨陣倒戈,周武王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勝利。其實,從武王對紂王的處置來看,他也絕不是什麼仁德之君。

周武王攻下鹿台,用大鉞砍下商紂王燒糊了的腦袋,懸掛在大白旗上,一併被割下腦袋的還有紂王的兩個妃子:有蘇氏(即蘇妲己)和有莘氏。其中的有莘氏,據說還是周武王送給殷紂王的"貢品"。伍子胥對楚王掘墓鞭屍,還遭到後人的非議,為什麼武王如此對待已死的紂王與妲己等人,卻沒人說他殘暴。這就是歷史是後人撰寫的的原因吧。

來自東方剪報媒體監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