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闖關東”闖出來的“煎餅屯”守住百年匠心

新華社哈爾濱7月23日電煎餅鏊子, 這個中國人攤煎餅的傳統工具在現代社會中已很少被使用。 但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忠厚村, 它仍幾乎是家家必備的炊具。

忠厚村村民祖輩多是山東人, 他們因“闖關東”遷居到東北這個偏僻的村落。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規模宏大的人口遷徙, 來自山東等地的老百姓迫于生計, 歷盡千辛萬苦“闖”到人煙稀少的東北, 成為這裡重要的開發建設者。

山東人喜食煎餅, 他們在帶來那股勤快勁兒時, 也把煎餅的味道帶來了。 忠厚村因山東人聚居而成為遠近聞名的“煎餅屯”。

物質匱乏時期, 村民們還曾拿煎餅和鄰村換過大米。

張大蘭祖輩就是這樣“闖”出來的。 她家煎餅鏊子上的黑色鐵盤已滿是舊痕。 她和同村人都沒想到, 傳了幾代的鏊子上攤出的一張張煎餅正在悄然改變他們的生活。

不少“回頭客”告訴她, 他們喜歡煎餅裡樸實的味道。

淘米、蒸米、磨糊糊、發酵、攤制……這步驟張大蘭已經重複了30多年, 在常人看來並無特別之處, 但她卻說:“這手藝是祖輩一代代傳下來的, 錯一步, 就攤不出那個味兒。 ”

張大蘭精准掌握著每一個環節的訣竅和時間:她用冰涼的自來水反復沖泡著玉米碴子直至其達到恰當的軟度;再將玉米輕輕灑在石磨上, 靠人力細心研磨;睡前發的麵糊, 早上三點半左右就要起床攤制,

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煎餅的口感……

打開鏊子下面的灶膛, 張大蘭放進一根根玉米瓤當燃料。 鏊子慢慢升溫, 發酵的麵糊在上面慢慢凝結, 香味很快溢了出來。 圓盤狀的鏊子, 一次只能攤一張煎餅。 張大蘭並不著急, 她說:“慢工出細活。 ”

村民高忠芬說:“俺們‘煎餅屯’的煎餅, 說白了就是粗糧細作, 玉米、大米啥的都是屯子地裡產的, 用料實在、下的功夫足, 自然就比機器做出來的煎餅好吃多了。 ”

村民們說, 傳統方法攤制出來的煎餅裝到塑膠袋裡放在太陽底下, 袋子上連水汽都很少, 就因為用鏊子攤煎餅把握的火候適中, 煎餅質感乾脆。

儘管傳統方法攤煎餅效率低下, 每天攤出來的煎餅有限, 但張大蘭仍沒有放棄的念頭。

她說:“咱們賣的就是這個味道, 只要味道好, 咱們這牌子就不會砸!”

在“煎餅屯”, 像張大蘭這樣靠傳統手藝找市場、闖市場的人越來越多。 村支書高中學說:“我們一開始也沒想到, 天天吃的玩意兒能賣出這麼好的價錢。 ”

不少村民們說, 他們祖祖輩輩最喜歡的一道菜就是煎餅卷大蔥。 在張大蘭家, 鐵盆裡總是裝著水靈靈的青蔥、大醬和煎餅。 一口咬下去, 煎餅的甜脆配上大蔥的辛辣, 再就著大醬的咸香, 已然成了“煎餅屯”的百年味道。

張大蘭的兒子在四川打工, 她正打算讓兒子回家鄉“子承母業”。 她說:“‘煎餅屯’的煎餅手藝得一代一代傳下去。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