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馮世寬為何渲染大陸軍事威脅

臺灣《中國時報》24日社論指出:臺灣“國防部長”馮世寬說, 大陸火箭軍對台部署可精准打擊的東風16型彈道飛彈, 海空軍也不斷升級武器裝備, 引進俄制蘇35飛機並換裝自製殲20戰機。 不僅如此, 大陸還頻繁繞經臺灣周邊海空赴西太平洋執行遠海訓練, 馮世寬認為, 大陸將加大軍事恫嚇力度, 並引導臺灣朝向其設定目標發展。

社論指出, 大陸從未放棄對台軍事鬥爭, 近年推動軍改, 提升軍事軟實力, 加上兩岸實力對比失衡, 大陸對台戰力不斷提升, 是可以預料的結果, 臺灣理應審慎以對。 何況兩岸關係已由馬英九執政時期的互信與合作,

墜入目前的互疑與冷和, 稍有不慎即可能釀成禍端。 臺灣本應不斷累積善意化解對岸疑慮, 馮世寬卻反其道渲染對岸軍事威脅, 釋放強硬訊號, 個中原因值得推敲。

蔡當局的兩岸政策承受巨大壓力, 社會各界要求正視兩岸關係根本問題、及時改弦易轍, 呼聲此起彼落。 為了緩解這一壓力, 蔡當局一方面向外界保證承諾不變、善意不變, 一方面卻想方設法要推卸責任, 讓外界覺得兩岸關係陷入困境, 主要責任在大陸, 自己已盡“最大的克制”。 先前所謂“決策高層”放話指責國台辦主任張志軍, 現在則由馮世寬確認大陸部署東風飛彈, 都是基於同樣的思路, 都在強化“責任在大陸”的社會認知。

渲染大陸軍事威脅也有助於爭取預算, 美國不斷要求臺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 重要指標就是將臺灣的“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3%, 蔡英文及馮世寬都曾做出承諾。 馬當局任內除第一年大致達到此目標外, 以後連年下降, 蔡當局時代也同樣維持在2%左右, 今年臺灣“國防預算”小幅增長達到3217億元(新臺幣, 下同), 占GDP的2.05%。

不過蔡當局未來軍事支出需求卻極為龐大, 許多計畫如自造艦艇、自造飛機, 以及F16戰機性能提升案、天弓3型飛彈量產案等, 未來幾年都將進入預算高峰期, 馮世寬才不斷向“行政院”爭取未來“國防”預算要達到4000億, 但要達到3%的目標, 恐怕至少要編列4500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 渲染大陸軍事威脅自然有助於爭取“立法院”的支持。

但是, 臺灣之所以一直難以快速增加“國防預算”, 其原因並非對大陸的威脅渲染得不夠, 而是台當局財政收支結構決定。 臺灣的稅負比重相對較低, 大概占GDP的13%左右, 台當局財政收入原本就不高, 近年教育支出和福利支出連年增長, 分別達到3879億和4606億元, 即便是這樣, 健保和年金仍都面臨財務困境, 這部分支出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增加“國防預算”必然帶來排擠效應。 如若採取舉債方式, 也同樣存在巨大風險, 因為台當局負債已經高達34.7%, 已經接近舉債上限的40.6%, 舉債空間相當有限。 更何況, 現在台當局“行政院”剛剛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也要編列大量預算投入軌道建設、數位文創和其他基建領域, 在這種情況下, 還要提升“國防預算”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顯而易見, 蔡當局的決策空間十分有限, 與大陸硬拚軍備競賽, 一方面很難達到目標, 另一方面也會排擠社福和經濟建設投資, 反而是傷害己方實力, 很難持久。 因此, 蔡當局也只能轉換思維, 透過創造和鞏固和平, 來降低“國防預算”。

事實上, 大陸一直以來的目標都很清晰, 就是確認“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並在此基礎上深化兩岸交流。 當前兩岸關係急凍, 大陸仍不斷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其實已經展現和平的誠意。

蔡當局若能瞭解大陸的這一戰略目標, 即可知道大陸並沒有意願挑動兩岸緊張局勢, 雖然大陸對台軍事部署一直存在, 但這些更可能是常規的準備, 且同時針對當前東北亞的戰略格局變動,

不必做負面解讀。

文章最後說, 大陸雖然堅持和平道路不動搖, 但其實也開始感受到兩岸的風險, 並預作軍事準備。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不在大陸怎麼做, 而在蔡當局該怎麼做。 如果蔡當局能採取措施引導大陸繼續朝向和平發展的道路, 大陸再加強軍事準備自然也就失去正當性。 當務之急就是不要逃避責任、不要渲染對岸威脅, 盡速與大陸展開協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