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晉、隋唐、宋朝皇帝普遍的一項習俗,到明代被朱元璋改了

大家看《三國演義》的時候, 不知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曹操、趙雲、孫權、關羽、張遼、司馬懿、劉備、周瑜、廖化······所有的人都是單字名, 除了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外, 幾乎找不出兩個字人名的人物來。 楚漢爭雄時的人物, 劉邦、張良、項羽、樊噲、蕭何、章邯、項梁、韓信······也都是單字名。 再看《水滸》, 108將宋江、吳用、林沖、武松、李逵、孔亮、劉唐、徐甯、燕青······除了盧俊義、魏定國、鄭天壽等少數幾個人外, 也是單字人名。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古代中國, 有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叫名諱。 凡是遇到君王、尊者、自己的長輩們名字不能提及, 哪怕書寫時都要用別的字來代替, 以示對其尊重。 如劉秀登基之後, 秀才都不能再叫秀才了, 改稱茂才。 司馬遷的老爸叫司馬談, 所以翻開洋洋灑灑的整部《史記》, 這個常用字“談”竟然一次也沒有出現過。 最悲催的要數唐代大詩人李賀了, 他的父親叫李晉肅,

因為“進”和“晉”諧音, 別人就說李賀考進士就是不尊重父親。 李賀迫於外界的輿論壓力, 終生不得考取功名, 真是太冤了。

名諱現象西周時就有, 但一開始沒那麼多的講究和嚴格。 秦漢以後, 大一統王朝形成, 皇權更加的至高無上, “避諱”逐漸就成為重要的禮俗,

也越來越嚴格。 大漢朝的天子們還是很會為老百姓著想的, 皇家用了之後的字, 老百姓就不能再用了。 皇帝越來越多, 老百姓可用的字就越來越少了, 這可怎麼辦呢?

所以為了老百姓的日常方便, 減輕他們的避諱負擔, 漢朝的皇帝們就取單字名, 這樣百姓們避諱的字就少了一個。 上有所好, 下有所效, 皇帝取單字名, 大臣們也就取單字名。 所以漢代形成了以單字名為尊的社會風氣, 特別是上層社會更加注意。

晉代的司馬家族, 雖然是複姓, 但除了末代兩個皇帝外, 都是單字名。 他們家不但用單字, 還特別喜歡用冷僻的字, 什麼司馬熾、司馬衍、司馬曜······到了唐代的時候, 所有的皇帝, 除了李世民和李隆基之外, 其餘的也都是單字名,

如:李淵、李治、李純、李炎、李柷等等。 兩宋的皇帝, 除了開始的趙匡胤、趙光義之外, 之後的宋朝皇帝也全部都是單字名。

其實, 到了隋唐時期, 社會上的人名已經是單字名和雙字名並行了, 不過仍然是單字名的多。 唐宋八大家, 除了柳宗元和王安石、歐陽修外,

其餘5個人都為單字名。 看看唐代的詩人, 李白、李賀、王維、杜甫、岑參、杜牧、高適······是單字名;孟浩然、白居易、劉禹錫······是雙子名。 但認真一點你會發現, 單字的比雙字的多。

雙字名的大規模出現, 是從明朝朱元璋開始的。 當年, 老朱有24房子孫。 考慮到隨著子孫後代越來越多, 可能會出現重名。老朱就親自為子孫們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則和方法。從此以後,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普遍採用姓+輩份字+名的取名方式,雙字名才成為社會的主流。

不過,時代發展到今天,大家取名的方式已經沒什麼固定規則了。好聽、有個性就行,以至於出現了一些千奇百怪的名字。如:好厲害、支付寶、閃電球、黑木耳······小編就不一一列舉了。

可能會出現重名。老朱就親自為子孫們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則和方法。從此以後,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普遍採用姓+輩份字+名的取名方式,雙字名才成為社會的主流。

不過,時代發展到今天,大家取名的方式已經沒什麼固定規則了。好聽、有個性就行,以至於出現了一些千奇百怪的名字。如:好厲害、支付寶、閃電球、黑木耳······小編就不一一列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