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對孩子最有害的三句話

來源|國館

如果侵權請聯繫及時聯繫我, 我們會及時刪除文章或者支付稿酬。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小到衣食住行。

“寶貝, 聽媽媽的話, 今天天冷, 再穿一件毛衣。 ”

“可是我不冷。 ”

“媽媽說冷就冷, 聽話。 ”

“好的吧。 ”

又或者是。

“寶貝, 聽媽媽的話, 喝了這碗湯。 ”

“可是我不想喝。 ”

“乖, 這碗湯可有營養了, 媽媽專門做的, 喝了。 ”

“好的吧。 ”

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重大選擇, 擇業擇偶。

“你聽媽媽的話, 回老家來考個公務員。 ”

“可是我想去上海看看。 ”

“上海有什麼看的, 房價那麼高, 壓力那麼大, 你受得了嗎?聽話, 回來。 ”

“好的吧。 ”

又或者是。

“那個女生不錯, 聽話, 就她了吧。 ”

“可是我對她沒感覺。 ”

“你要什麼感覺?過日子就得踏踏實實的, 你們年輕人都太浮了, 聽媽的話, 媽是過來人。 ”

“好的吧。 ”

在這種“聽話”式教育下, 孩子終於變成了你滿意的模樣, 吃了你愛吃的東西, 穿了你覺得要穿的衣服;

找了你覺得好的工作, 幹了你愛幹的事;最後, 娶了你喜歡的姑娘。

可是, 這樣聽話的孩子真的好麼。

作家午媽講過自家孩子的一件事, 午媽因為工作忙, 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少鬧騰一點。

於是不斷給他灌輸“聽媽媽的話”的意識, 有一次幼稚園的老師打電話過來, 說孩子尿褲子了。

午媽很奇怪:“我孩子都這麼大了, 怎麼還會尿褲子呢?”

晚上回家一看, 果然, 兩條褲腿濕了一半。

午媽問孩子:“寶貝, 怎麼尿褲子了?”

孩子:“中午吃飯的時候, 老師給我們盛飯, 我想尿尿, 憋不住了就尿褲子了。 ”

午媽:“想尿尿了, 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啊?”

孩子:“可是老師說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 不能亂下座位, 要不飯就該灑桌子上了, 灑桌子上就浪費糧食!媽媽你不是說過麼,

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的。 ”

孩子一臉虔誠, 午媽一時愣住了, 針刺一般, 讓孩子聽話, 結果孩子要撒尿了也憋著, 午媽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會這樣。

教育學家李希貴到美國考察時, 發現美國學校的學生上課都非常活潑, 甚至有一點亂哄哄的感覺, 經常是老師的問題在東, 而學生的回答在西, 更讓他驚訝的是, 即使這樣的回答, 也通常會贏得老師的鼓勵。

而中國學校的課堂完全不一樣, 孩子們在課堂上井然有序, 畢恭畢敬, 連坐的姿勢都是經過訓練的, 連舉手發言的姿勢也是如此工整。

李希貴頓生自豪, 放言:“二十年之後, 中國教育必將迎頭趕上美國教育。 ”

二十多年過去了, 斬獲國際各類頂尖級獎項的是美國人, 創立超級跨國型企業的是美國人,

中國學生最想去留學的國家還是美國。

“整齊劃一的坐姿, 整齊劃一的服裝, 整齊劃一的舉手, 整齊劃一的答案。 我們究竟是在培養學生, 還是在培養木頭人。 ”作家張一一說。

過分的聽話教育, 你養大的不是孩子, 而是那個複製你思想執行你指令的木頭人。

相反, 那些看起來不聽話, 而且經常和長輩作對、特立獨行的人, 往往有著非常人所能及的成就。

宋耀如在美國的舅舅茶店裡當夥計, 想去讀書, 舅舅死活不同意, 宋耀如當即離家出走, 後來遇到查理·鐘斯, 更是考入聖三一學院, 奠定宋家王朝的基礎。

《中國合夥人》成冬青兩次高考都沒考上, 父母讓他留在農村種田:

“你啊, 這輩子就是這個命。 ”

他不信命,

跪著磕頭, 求遍家鄉父老, 籌得一點錢。 第三次高考, 一舉考進北京大學。

你看, 絕大部分成功人士在開始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 都會遇到阻力, 而且阻力, 大部分都來自自己的家庭。

太過聽話的孩子, 他們的夢想都是因為父母而夭折。

一項普林斯頓的心理學研究實驗顯示, 不怎麼聽話的孩子, 相較于聽話的孩子, 有幾大關鍵性優點:

丨勇氣

過於聽話的孩子可能是這樣的。

“兒子, 你聽媽媽的話, 考公務員沒錯的。 ”

“好。 ”

不聽話的孩子可能是這樣的。

“兒子, 你聽媽媽的話, 考公務員沒錯的。 ”

“不, 我不想當公務員。 ”

即使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但確定自己不要什麼, 並且拒絕父母, 還有穩定的工作, 接納不確定性。 這本身就是勇氣。

丨獨立

“刀削麵要大份兒的還是小份兒的?”

“咖啡要大碗的還是小碗的?”

“冰淇淋要巧克力味兒的還是香草味兒的?”

對於從小聽爸媽做決定的孩子來說,這些問題,也許都是問題。

前段時間,《變形記》播出某一富二代女孩,18歲,卻還是要父母餵飯。

當然,這只是生活方面。心理方面,太過聽話的孩子,養成的便是一種奴性心理。

對父母像古代臣子對待皇帝一樣,即使獨立生活,但心理還是奴性,遇到關鍵性的問題,無法決策,甚至發展成媽寶男。

丨責任

太過聽話的孩子沒有責任意識。

“爸媽,你說我是考研好還是工作好?你們幫我決定。”

“爸媽,你說我是娶A姑娘好,還是娶B姑娘好,你們決定。”

因為沒有辦法決策,所以下意識規避責任。

當有父母作為保護傘的時候,還能安全生存。一旦工作,當需要作出決策時,因為害怕擔責任,而不願意決策,放棄進階自己的機會。不聽話的孩子則不然。

詩人汪曾祺說:“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自己作出的選擇,一樣也得為後果承擔責任,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責任意識。

“做決策之前,考慮決策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自己能否承擔這個後果。”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丨高逆商

對孩子最有害的三句話:

“孩子你真乖”、“孩子你真聽話”、“孩子你真懂事”。

沒有獨立意識,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形成決策,也不敢承擔責任。

這樣的孩子到最後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父母,也會樂在其中,並且享受父母對自己的誇讚。

一輩子沒什麼挫折,不經歷什麼大風大浪,如何有強大的心靈,也就是高逆商。

不聽話的孩子天天被父母批評,這本身即是一種否定,在否定中堅持自己的選擇,這就是高逆商。

俞敏洪第三次高考時,所有人都否定,他堅持,成功了;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時,家裡人都否定,她堅持,成了民國“第一夫人”;當然,你的孩子不一定能成為俞敏洪和宋美齡,但高逆商的孩子,一般都不會混得太差。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麼聽話,也許他是真的很聽話,事事都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永遠是主語。

也許孩子其實有自己的想法,但每每被父母壓制,也變成了別人眼裡的“乖孩子”。我有一哥們就是這樣,私下裡聊天挺有想法的。他經常找我們聊他的創業夢想:

“中國人越來越有錢,肥胖率越來越高,健身行業一定不會差。我以後一定要開一家健身房。”

但在父母面前,言聽計從,“你那個朋友太浪了,少交這種朋友。”“好!”

“大學畢業回家來,聽話。”“好!”

“不小了,別挑了,找個人結婚了吧。”“好!”

現在這哥們混到30歲,在老家找了份工作,一天到晚神情懨懨,對生活也沒什麼想法。

“父母皆禍害,這話也許極端了一些。但有些時候,是這樣的,父母的壓制,的確殺了很多孩子的本應該精彩更多的人生。”午媽說。

孩子太過於聽話,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很多人說:“父母從來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只知道,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夢想放到他身上,逼著我去做他們覺得很好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言聽計從,多半是你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丨沒有耐心

一件事情,和孩子有關,孩子話還沒說完,你先決定了。

孩子:“媽,我想……”

媽媽:“好了,就這麼做吧。”

孩子:“媽,你能不能……”

媽媽:“我能不能什麼,我這是為你好。”

……

“缺乏耐心的父母,一定不會教育出好的孩子。”

丨控制欲爆棚

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同樣的道理,成功的孩子,都不會有控制欲很強的父母。在百度貼吧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高中畢業生考到一所211大學,想去省外的學校上學,多看看這個世界。

父母直接繞過孩子,把學校填在了省內,還振振有詞:“方便爸媽照顧你。”

其實哪是照顧,就是控制欲無法讓他們允許孩子出省。結果這位同學上了省內的學校,為了報復父母,天天翹課:

“他們選的課,叫他們自己來上。自己則蹺課去上網,後來吸毒被抓,和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你們滿意了吧。”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

當你把他們對生命的渴望都堵死了時候,他們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了。

丨缺乏交流

孫曉雲說:“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真的是極少有父母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和孩子交流。

《小別離》中海清給女兒朵朵請了一位英語老師,立馬被朵朵頂了一句:“媽,你請老師的事情和我商量了嗎?你能不能尊重我一點。”

後來,英語老師教學方法太死板,朵朵聽不進去,黃磊給她找了自己的徒弟——一位美女英語老師,周佳成。

周佳成自幼成長在美國,接受美國活潑的英語教學,所以她一給朵朵上課,就直接讓她看《暮光之城》的英文版。這很讓朵朵開心,學習英語的興趣一下子就上去了。

但這種教育方式被朵朵的英語老師否定了,海清直接把周佳成辭退了。

朵朵見不著周佳成,又哭又鬧:“你們什麼意思啊?為什麼我的事兒,就不能徵詢一下我的意見。”

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多問孩子一句“你怎麼想”,不僅能避免親子之間的衝突,也能訓練孩子的決策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

“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

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事實上,除了基本的生活紀律和是非,例如紅燈停綠燈行和法律知識需要讓孩子明白並遵守之外,其他的,都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

在我看來,未來的社會之變化將成指數級增長,只有極少數部分父母,能夠于變中窺見不變,給孩子良好的教育。

喜歡這樣一段母親的自白:

我一字一句告訴女兒,

“你不需要聽媽媽的話,你只需要聽自己的話。”

媽媽希望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媽媽希望你做每一件事情,都發自你的內心。

媽媽不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你。

媽媽相信你所有的選擇。

媽媽相信你會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

你不需要聽媽媽的話,不需要媽媽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媽媽不會用聽話這個魔咒打磨你,扭曲你。

媽媽相信,聽自己的話長大的你,

會更加快樂,熱情,擁有強大到讓人震撼的心理能量。

願你的孩子,也能如此。

小學奧數題,你會幾道?據說只有幾個人答對了!

想看看自己智商高不高?

“咖啡要大碗的還是小碗的?”

“冰淇淋要巧克力味兒的還是香草味兒的?”

對於從小聽爸媽做決定的孩子來說,這些問題,也許都是問題。

前段時間,《變形記》播出某一富二代女孩,18歲,卻還是要父母餵飯。

當然,這只是生活方面。心理方面,太過聽話的孩子,養成的便是一種奴性心理。

對父母像古代臣子對待皇帝一樣,即使獨立生活,但心理還是奴性,遇到關鍵性的問題,無法決策,甚至發展成媽寶男。

丨責任

太過聽話的孩子沒有責任意識。

“爸媽,你說我是考研好還是工作好?你們幫我決定。”

“爸媽,你說我是娶A姑娘好,還是娶B姑娘好,你們決定。”

因為沒有辦法決策,所以下意識規避責任。

當有父母作為保護傘的時候,還能安全生存。一旦工作,當需要作出決策時,因為害怕擔責任,而不願意決策,放棄進階自己的機會。不聽話的孩子則不然。

詩人汪曾祺說:“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自己作出的選擇,一樣也得為後果承擔責任,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責任意識。

“做決策之前,考慮決策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自己能否承擔這個後果。”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丨高逆商

對孩子最有害的三句話:

“孩子你真乖”、“孩子你真聽話”、“孩子你真懂事”。

沒有獨立意識,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形成決策,也不敢承擔責任。

這樣的孩子到最後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父母,也會樂在其中,並且享受父母對自己的誇讚。

一輩子沒什麼挫折,不經歷什麼大風大浪,如何有強大的心靈,也就是高逆商。

不聽話的孩子天天被父母批評,這本身即是一種否定,在否定中堅持自己的選擇,這就是高逆商。

俞敏洪第三次高考時,所有人都否定,他堅持,成功了;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時,家裡人都否定,她堅持,成了民國“第一夫人”;當然,你的孩子不一定能成為俞敏洪和宋美齡,但高逆商的孩子,一般都不會混得太差。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麼聽話,也許他是真的很聽話,事事都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永遠是主語。

也許孩子其實有自己的想法,但每每被父母壓制,也變成了別人眼裡的“乖孩子”。我有一哥們就是這樣,私下裡聊天挺有想法的。他經常找我們聊他的創業夢想:

“中國人越來越有錢,肥胖率越來越高,健身行業一定不會差。我以後一定要開一家健身房。”

但在父母面前,言聽計從,“你那個朋友太浪了,少交這種朋友。”“好!”

“大學畢業回家來,聽話。”“好!”

“不小了,別挑了,找個人結婚了吧。”“好!”

現在這哥們混到30歲,在老家找了份工作,一天到晚神情懨懨,對生活也沒什麼想法。

“父母皆禍害,這話也許極端了一些。但有些時候,是這樣的,父母的壓制,的確殺了很多孩子的本應該精彩更多的人生。”午媽說。

孩子太過於聽話,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很多人說:“父母從來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只知道,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夢想放到他身上,逼著我去做他們覺得很好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言聽計從,多半是你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丨沒有耐心

一件事情,和孩子有關,孩子話還沒說完,你先決定了。

孩子:“媽,我想……”

媽媽:“好了,就這麼做吧。”

孩子:“媽,你能不能……”

媽媽:“我能不能什麼,我這是為你好。”

……

“缺乏耐心的父母,一定不會教育出好的孩子。”

丨控制欲爆棚

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同樣的道理,成功的孩子,都不會有控制欲很強的父母。在百度貼吧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高中畢業生考到一所211大學,想去省外的學校上學,多看看這個世界。

父母直接繞過孩子,把學校填在了省內,還振振有詞:“方便爸媽照顧你。”

其實哪是照顧,就是控制欲無法讓他們允許孩子出省。結果這位同學上了省內的學校,為了報復父母,天天翹課:

“他們選的課,叫他們自己來上。自己則蹺課去上網,後來吸毒被抓,和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你們滿意了吧。”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

當你把他們對生命的渴望都堵死了時候,他們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了。

丨缺乏交流

孫曉雲說:“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真的是極少有父母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和孩子交流。

《小別離》中海清給女兒朵朵請了一位英語老師,立馬被朵朵頂了一句:“媽,你請老師的事情和我商量了嗎?你能不能尊重我一點。”

後來,英語老師教學方法太死板,朵朵聽不進去,黃磊給她找了自己的徒弟——一位美女英語老師,周佳成。

周佳成自幼成長在美國,接受美國活潑的英語教學,所以她一給朵朵上課,就直接讓她看《暮光之城》的英文版。這很讓朵朵開心,學習英語的興趣一下子就上去了。

但這種教育方式被朵朵的英語老師否定了,海清直接把周佳成辭退了。

朵朵見不著周佳成,又哭又鬧:“你們什麼意思啊?為什麼我的事兒,就不能徵詢一下我的意見。”

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多問孩子一句“你怎麼想”,不僅能避免親子之間的衝突,也能訓練孩子的決策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

“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

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事實上,除了基本的生活紀律和是非,例如紅燈停綠燈行和法律知識需要讓孩子明白並遵守之外,其他的,都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

在我看來,未來的社會之變化將成指數級增長,只有極少數部分父母,能夠于變中窺見不變,給孩子良好的教育。

喜歡這樣一段母親的自白:

我一字一句告訴女兒,

“你不需要聽媽媽的話,你只需要聽自己的話。”

媽媽希望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媽媽希望你做每一件事情,都發自你的內心。

媽媽不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你。

媽媽相信你所有的選擇。

媽媽相信你會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

你不需要聽媽媽的話,不需要媽媽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媽媽不會用聽話這個魔咒打磨你,扭曲你。

媽媽相信,聽自己的話長大的你,

會更加快樂,熱情,擁有強大到讓人震撼的心理能量。

願你的孩子,也能如此。

小學奧數題,你會幾道?據說只有幾個人答對了!

想看看自己智商高不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