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著印度的舉動,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起春秋時期宋王伐楚,卻被楚國橫掃的故事

春秋時候, 宋國其實是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比小國大,比大國小。 宋國是商朝的後代,當初周朝滅了商朝,周公優待他們,封他們為公爵,而且不用進貢。 所以宋國總覺的天下曾經是他們的, 有點心高氣傲, 丫鬟身, 小姐心!

宋國人的口號是:獨立自主,永不結盟。 這口號和印度有點像, 印度很自豪在尼赫魯時期是不結盟運動的老大之一。

但這樣的國家卻不是和平的國家, 宋國人在春秋時期是打仗最多的國家,跟左鄰的鄭國和右舍的魯國之間戰爭不斷,可是幾乎沒打贏過。

這點印度比宋國好, 雖說也是打仗不斷, 可還是贏了幾場的, 話說1962年那場, 全世界都知道他們輸了, 印度還是覺的贏了。

西元前329年, 宋剔成君的弟弟子偃, 發動了兵變, 剔成君被迫逃亡齊國, 子偃自立為國君!

這傢伙史載其堂堂一表, “面有神光, 力能屈伸鐵鉤”, 不僅長相好, 起色好, 還力氣大,

空手能夠把鐵鉤拉平彎曲, 武力值驚人啊, 難怪他哥哥被趕下臺。

西元前318年, 子偃開始稱王, 稱為“宋康王”。 同年, 宋康王派兵向東打敗齊國, 奪取五座城池;向南打敗楚國, 奪地三百里;向西打敗魏軍, 於是與齊國、魏國成為敵對國。 還滅掉一個小國滕國, 把他的土地都吞沒了。 歷任國君沒有打過什麼勝仗, 難怪宋康王有點飄飄然了, 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印度贏了兩次印巴戰爭, 吞併了錫金, 也的確算南亞一霸了。

不知道為什麼, 宋國就是和楚國有點不對付, 宋康王尤其討厭楚威王。 達到什麼程度呢?宋康王總是喜歡談論楚國的短處, 每天早晨上朝, 一定要譭謗楚國一番, 以此作為笑談。 並且說:“楚國的無能竟然到了如此嚴重的程度, 我大概快要得到楚國的土地了吧?”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他手下的群臣紛紛隨聲附和, 如同出自一人之口。

久而久之, 連從楚國來的商人和旅客, 一定得編一些楚國的“短處”才能被允許在宋國停留。 一開始是宋國的民眾和官吏們在談論這些“短處”,

後來很快就傳到朝堂之上。 不厭其煩地宣揚, 使人們都認為楚國真是各方面都不如宋國。 連那些首先編造、傳播謊言的人, 也迷惑起來, 並且相信這些謊言是真的了。

楚國既然這麼弱, 宋國這麼強, 那這是上天送給宋國的, 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宋王偃開始計畫攻打楚國的事了。

有個臣子勸誡到:“宋國不是楚國的對手, 這是早就有定論的了, 這就像鼢鼠和牛相比。 假如楚國確實如您所說的那樣無能, 它的實力還是宋國的十倍。 宋國如果是一, 楚國就是十。 宋國即使勝利十次, 也禁不住一次失敗的損失。 怎麼能夠拿國家的命運來進行這種嘗試呢?”

宋王不聽, 於是發兵攻打楚國穎上, 楚國呢, 一心防備這其他大國, 還真沒想到宋國居然也會打過來, 穎上沒有佈置多少兵馬, 於是宋國還獲得了勝利, 宋王偃愈發得意, 準備要發動更大規模的作戰, 那個臣子又勸誡他:臣聽說, 小是可以勝大的, 幸運不是我能預料的。 幸運不能常常有, 勝利不能總保持, 用兵不是遊戲, 敵人不能侮辱。 侮辱小人尚且不可以,何況是大國呢?我們應該見好就收,否則楚國回過神來,恐怕我們就會招來禍事。”

宋王偃聽了十分生氣,這個臣子回家收拾收拾,趕緊跑路了。

最後結果怎麼樣?“明年宋複伐楚,楚人伐敗之,遂滅宋。”

侮辱小人尚且不可以,何況是大國呢?我們應該見好就收,否則楚國回過神來,恐怕我們就會招來禍事。”

宋王偃聽了十分生氣,這個臣子回家收拾收拾,趕緊跑路了。

最後結果怎麼樣?“明年宋複伐楚,楚人伐敗之,遂滅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