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只要家長情商教育做得好,世上可以沒有熊孩子

沒生孩子之前, 大家一想到孩子, 都覺得是可愛的、有趣的、天真的、柔軟的……但是, 真的有了孩子才發現,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娃不可能是我的天使”。

商場裡, 看到好吃的好玩的,

“爸爸, 我要買”;

幼稚園門口, 你一轉身,

“媽媽, 你別走”;

餐桌上, 奶奶一上桌,

“奶奶, 快喂我”;

小朋友一起玩, 剛拿出炫酷的玩具,

“走開, 我先玩”;

……

沒說錯吧, 很多孩子就是這樣——歇斯底里、粘人、蠻橫、隨心所欲……他們簡直就是上天派來折磨家長的。 別人家的熊孩子, 躲開也就罷了, 自己家的, 可怎麼整啊?!

著名情商教育專家、心理學者張怡筠博士認為, 事情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因為, 孩子的這些表現, 其實大部分是情商教育可以解決的。 也就是說, 只要家長情商教育做得好, 世上可以沒有熊孩子。

但壞消息是, 家長不知道怎麼教。

為什麼說家長不知道怎麼教呢?聽聽他們心中的疑問就好了, 張怡筠博士常常收到來自家長的求助:“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孩子不調皮/不打人/不生氣”或者是“我發現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自製力/輸不起, 我該怎麼辦”?

從這些問題中, 可以看出家長的邏輯是:首先, 我的孩子出現一個問題了;然後, 我得尋求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聽起來沒問題, 但結果是什麼?一般都是這次解決了, 下次孩子又犯了, 或者這個問題解決了, 下次出現另一個問題了。

這就好比一個廚房, 老是著火。 每次著火, 大廚就手忙腳亂地把火撲滅, 也不進行全面檢修。 於是, 這次撲滅了火, 下次又著了, 烤箱不起火了, 蒸鍋燒起來了。 問題總是源源不斷!

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 就是把廚房進行全面的防火處理, 讓它有抵禦起火的能力。

同樣, 做家長的也是一樣, 張怡筠博士認為:家長們要拒絕做“救火父母”, 不等孩子出了問題才去處理;而要學會做“賦能父母”, 系統培養孩子的能力。

那麼, 張怡筠博士為家長提供了哪些具體做法呢?

1. 理解孩子, “熊”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情緒系統先于理智系統發育並成熟。 在孩子的大腦裡, “小小的”理智還沒法全權掌控“強大的”情緒呢。 讓孩子完全不生氣, 做到完美的自控, 那簡直是在公然挑釁自然規律呀。

所以, 張怡筠博士建議, 家長們最先要做的是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

理解他們每個階段的特點。 這樣, 在面對他們的“熊行為”時, 才能從容的應對, 制定合理的教養目標。

2. 重視孩子的情緒, 而非行為

孩子之所以有一些不當的行為, 背後的原因大多與情緒有關。 例如, 孩子歇斯底里的大哭, 因為他真的很傷心;孩子打人咬人, 因為他生氣了;孩子不願意去幼稚園,因為他害怕……

家長看到孩子的行為,第一反應是制止他們不再這麼做。往往沒用,因為引起孩子行為的情緒沒有被看到和接納,孩子還得繼續“搗蛋”通知你。

所以,張怡筠博士推薦大家記住一句情商法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去重視和感受孩子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多表達。

當你能看到孩子的情緒,當他們學會說“我生氣”“我害怕”“我傷心”的時候,那些行為真的會奇跡般的消失。

3. 創造好環境,讓孩子在觀察中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認為,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做法,模仿學習到的。張怡筠博士說:“對孩子來說,更是這樣。”所以,家長們必須嚴以律己,寬以待娃。再也不能翹個二郎腿,抱著手機停不下來了。

當然,孩子的榜樣不止家長,還可以是繪本中勇敢的小狗,學校裡自信的同學。引導孩子多向優秀的他人學習,事半功倍噢。

需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這麼說:“今天,xxx這麼做,你覺得ta做的怎麼樣” ,“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用xxx的辦法嗎?”但不能說:“你看看人家,做的多好,不像你就會哭”。因為前者引導孩子思考和學習,後者只會讓孩子反感。

4. 家長需要一套完整的育兒體系及做法

熊孩子的大部分問題,例如,不自信、愛生氣、沒有自製力,都是情商能力不足的表現。現在學校也越來越重視情商教育,有些升學考試甚至要測評孩子的情商能力。

家庭情商教育,當然得跟上。更何況,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教練。當然,情商能力的培養並不簡單,碎片化的育兒知識,其實起不到作用, 往往只會讓父母更焦慮。爸媽需要的,是一套專業的知識、具體的做法和完整的體系。

因為他生氣了;孩子不願意去幼稚園,因為他害怕……

家長看到孩子的行為,第一反應是制止他們不再這麼做。往往沒用,因為引起孩子行為的情緒沒有被看到和接納,孩子還得繼續“搗蛋”通知你。

所以,張怡筠博士推薦大家記住一句情商法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去重視和感受孩子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多表達。

當你能看到孩子的情緒,當他們學會說“我生氣”“我害怕”“我傷心”的時候,那些行為真的會奇跡般的消失。

3. 創造好環境,讓孩子在觀察中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認為,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做法,模仿學習到的。張怡筠博士說:“對孩子來說,更是這樣。”所以,家長們必須嚴以律己,寬以待娃。再也不能翹個二郎腿,抱著手機停不下來了。

當然,孩子的榜樣不止家長,還可以是繪本中勇敢的小狗,學校裡自信的同學。引導孩子多向優秀的他人學習,事半功倍噢。

需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這麼說:“今天,xxx這麼做,你覺得ta做的怎麼樣” ,“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用xxx的辦法嗎?”但不能說:“你看看人家,做的多好,不像你就會哭”。因為前者引導孩子思考和學習,後者只會讓孩子反感。

4. 家長需要一套完整的育兒體系及做法

熊孩子的大部分問題,例如,不自信、愛生氣、沒有自製力,都是情商能力不足的表現。現在學校也越來越重視情商教育,有些升學考試甚至要測評孩子的情商能力。

家庭情商教育,當然得跟上。更何況,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教練。當然,情商能力的培養並不簡單,碎片化的育兒知識,其實起不到作用, 往往只會讓父母更焦慮。爸媽需要的,是一套專業的知識、具體的做法和完整的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