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這件令人拍案叫絕的奇謀密計,竟出自這位財神爺之手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歸楚。

苦心人, 天不負, 臥薪嚐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此聯上聯講的是項羽滅秦的故事, 下聯則講的是吳越爭霸的故事。

在吳越爭霸過程中, 勾踐最終能夠滅吳, 固然得益于勾踐的臥薪嚐膽, 得益于范蠡、文種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但滅吳的機會, 則來自一場奇謀密計。

西元前494年, 吳越戰於太湖, 越國敗。 吳軍隨後乘勝追擊, 佔領越都會稽, 勾踐降。 此後, 勾踐夫婦為吳王“駕車養馬”三年, 終於獲釋回國。

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在范蠡、文種的輔佐下, 臥薪嚐膽, 發奮圖強。 “滅吳”是勾踐的終極目標, 勾踐在等待一個機會, 而機會終於來了。

西元前484年, 齊國大舉伐魯。 齊國攻魯的原因其實很奇葩, 齊國最大的貴族田氏想要篡位, 但因為忌憚另外四大貴族高、國、鮑、晏, 於是便讓這四大家族去攻打魯國, 藉以消耗他們的實力。

齊國伐魯驚動了魯國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於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出馬了, 子貢為了不讓齊國攻打魯國, 想到了一個奇謀, 而這場奇謀密計給了勾踐機會, 改變了春秋時期五國的命運。

第一步, 子貢出使齊國

子貢找到田氏首領田常, 說:“有外憂時應該攻打弱者, 有內憂時應該攻打強者。 今君的憂患在內, 齊強魯弱, 如果另外四大家族滅了魯國, 他們不就此坐大了嗎?我認為你應該讓他們去打強大的吳國。 ”

田常以為然, 便問子貢以什麼名義攻打吳國, 子貢說:你按兵不動就行, 我讓吳國來攻齊國。

第二步, 子貢出使吳國

子貢對吳王夫差說道:“現在齊國要伐魯, 國內必然空虛, 這是大王北上稱霸的大好時機。 救魯, 則名顯諸侯;伐齊, 則大有實惠。

擊敗齊國, 大王就可以爭霸中原了。 ”

夫差

夫差說道:“先生此言甚好, 但我聽說近來越王日夜操練軍隊, 還是等我把越國收拾了再去救魯吧。 ”

子貢說道:“越、魯弱, 吳、齊強。 等大王滅了越國, 齊國也已經滅了魯國了。 伐小越而畏強齊, 傳出去不大好聽啊。 今大王存越,

示諸侯以仁, 救魯伐齊, 威加晉國, 諸侯一定來朝, 霸業可成矣。 在下可以出使越國, 讓越國出兵跟大王一起伐齊, 則大王便無後顧之憂了。 ”

夫差大喜, 便讓子貢出使越國。

第三步, 子貢出使越國

子貢到了越國, 對勾踐說道:“我曾勸說吳王救魯伐齊, 吳王卻很擔心越國, 說要先伐越。 大王你如果沒有攻吳的打算卻令人生疑, 那是笨;如果有打算卻讓人知道, 那是危險;如果在事情還沒做之時就讓人先知道了, 那就更危險了。 此三者為舉事大患。 ”

勾踐

勾踐大驚, 連忙跪下請教。 子貢說道:“吳國連年征戰, 已露殘國之象, 今大王發一支兵馬助長他的志氣, 以重寶和卑辭令他放鬆警惕, 他必然會舉兵伐齊。 若吳國敗, 當然是大王之福;若吳國勝, 必然野心膨脹而兵臨晉國。 到那時我再去出使晉國, 晉國一定會與齊國共攻吳國, 吳國必敗, 大王趁此機會出兵, 必能滅吳。 ”

滅吳的機會終於來了, 勾踐大喜過望。

西施

於是,勾踐派文種向夫差敬上寶器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並對夫差說願盡其境內士卒三千人,供吳王驅馳。

夫差同意,舉傾國之兵伐齊。

第四步,子貢出使晉國

子貢來到晉國,對晉定公說道:“吳國攻齊,若不勝,則吳國必亂;但若取勝,必然乘勝兵發晉國,晉國將會有麻煩了。”於是晉定公接受了子貢的勸諫,整兵備戰,以防吳國來襲。

至此,子貢從魯國出發,圓滿完成了對齊、吳、越、晉之間的遊說,子貢的初衷是保存魯國,但這場奇謀最終影響了五國的命運。

西元前484年,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場強強大戰——吳、齊艾陵之戰爆發。吳國大勝,隨後夫差兵發晉國,並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大會諸侯,儼然已是新任霸主模樣。

正當夫差到達他功業頂峰之時,晉國和勾踐都出手了。勾踐以五萬大軍兵分兩路,北路由范蠡統帥,沿海路進入淮河,截斷夫差大軍歸路;南路由勾踐親自指揮,直搗姑蘇,一舉佔領吳國國都。

吳國在晉國和勾踐的打擊下國力每況愈下,七年後,勾踐再度大舉攻吳,夫差自殺,吳國亡。

子貢,複姓端木,字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善於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曾經商于曹國、魯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遺風

“端木遺風”便是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也因此成為中國民間供奉的財神之一。

西施

於是,勾踐派文種向夫差敬上寶器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並對夫差說願盡其境內士卒三千人,供吳王驅馳。

夫差同意,舉傾國之兵伐齊。

第四步,子貢出使晉國

子貢來到晉國,對晉定公說道:“吳國攻齊,若不勝,則吳國必亂;但若取勝,必然乘勝兵發晉國,晉國將會有麻煩了。”於是晉定公接受了子貢的勸諫,整兵備戰,以防吳國來襲。

至此,子貢從魯國出發,圓滿完成了對齊、吳、越、晉之間的遊說,子貢的初衷是保存魯國,但這場奇謀最終影響了五國的命運。

西元前484年,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場強強大戰——吳、齊艾陵之戰爆發。吳國大勝,隨後夫差兵發晉國,並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大會諸侯,儼然已是新任霸主模樣。

正當夫差到達他功業頂峰之時,晉國和勾踐都出手了。勾踐以五萬大軍兵分兩路,北路由范蠡統帥,沿海路進入淮河,截斷夫差大軍歸路;南路由勾踐親自指揮,直搗姑蘇,一舉佔領吳國國都。

吳國在晉國和勾踐的打擊下國力每況愈下,七年後,勾踐再度大舉攻吳,夫差自殺,吳國亡。

子貢,複姓端木,字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善於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曾經商于曹國、魯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遺風

“端木遺風”便是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也因此成為中國民間供奉的財神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