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七代廣水人味道傳承,只為這碗米酒……

1993年, 陽師傅夫妻倆人從湖北廣水來到武漢, 在北湖夜市賣米酒, 這一賣就是24年。 那是物質和消費選擇都相對貧乏的年代, 陽師傅憑著對自家手藝及武漢市場的信心,

離開家鄉做起米酒小生意, 從起初推著小車沿街叫賣, 到後來口碑積累熟客越來越多, 陽師傅在北湖正街環保社區巷口張羅下一間小小的門面, 兩人的米酒生意漸漸走上正軌。

提起故鄉廣水, 也是與米酒有關的緣分史。

做米酒的手藝傳到陽師傅這裡, 已經是第七代了。 在農村老家, 釀米酒搓湯圓是他們對鄉間生活最熟悉的記憶。 老母親釀造的那一口甜蜜的瓊漿, 亦是他們最深深的鄉愁。

陽師傅的家鄉廣水位於大別山脈西端, 原為應山縣, 與大悟、安陸、孝昌相鄰,

1993年前屬孝感管轄。 而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曾贊孝感米酒“簡直是玉液瓊漿”, 毛主席也說它“味好酒美”!陽師傅家幾代人都傳承著祖輩的米酒手藝, 在當地代代都依靠米酒生意維持生計。 直到現在, 陽師傅做米酒所使用的酒麴, 都是老母親親手在鄉間製作的, 因為他相信只有用“老配方”的手工酒麴, 才能釀造出具有家鄉風味的米酒。

這隱藏在北湖夜市其貌不揚的甜酒攤, 每天能賣出一百多碗米酒。 據說, 每天早上4點半, 夫妻倆就起床蒸糯米, 一般要蒸30-40斤。 糯米蒸好後, 陽師傅在家負責釀制, 陽嫂則把釀好的米酒打包, 推著小車運到社區門口賣。 每天早上六點陽師傅就開張了, 從“過早”賣到“宵夜”, 每天工作大約有16個小時。

陽師傅告訴我, 做米酒時, 選米也是一門學問。 “判斷糯米是否夠好,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蒸熟後直接吃白的, 入口香味怎樣, 軟硬度如何, 關鍵是糯米飯涼後是不是夠軟, 如果硬梆梆那說明品質不夠好。 但糯米太軟塌塌也不行, 那樣釀制出來的醪糟也就糊糊狀,

吃起來口感不夠麻利。 ”在陽師傅手裡, 飽滿的糯米顆粒經過水、火、空氣、溫度和時間的綜合作用, 最終變幻出或香甜或醇厚的米酒。

除了米酒, 陽師傅還賣些能搭配米酒的“小湯圓”, 一種用糯米粉搓出的小丸子, 人們買回家和米酒一起煮著吃, 加上桂花,就是我們湖北人最愛“糊米酒”。夏季,夫妻倆還會因時制宜做些冰鎮綠豆湯;到了冬季,自製的豆絲、糍粑等湖北傳統美食,也深受食客歡迎。春節前夕,也是他們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師傅,來一碗!”“今天兩個人都在咧,幾天冒看到你了”在默契十足一買一賣的對談中,我感受到了這是來自熟客們的寒暄日常。陽嫂說,都是做的“街坊生意”,賣的是口碑。不少曾經喝他家米酒長大的孩子,如今也帶著自己的下一代過來買米酒;也有搬到光穀居住的老顧客,專程開車回來只為喝一口舊時的味道,一買就是幾十碗。

當被問到這門老手藝是否會傳到下一代?老倆口笑著說,家中22歲的兒子已經掌握了製作米酒的“秘笈”會自己做了!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夢想,他們也希望孩子趁著年輕能夠為自己而活,為夢想奮鬥。

轉眼間,從故鄉來武漢打拼已經24個年頭,生兒育女、生根發芽,這裡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而熟悉的米酒味道總是最容易深印在腦海裡,它所夾雜那些熟悉的場景、親情,好像能把久遠的故鄉一下拉近到眼前,真實得觸手可及。好在異鄉的日子一直有米酒為伴,如這般,故鄉,似乎也不那麼遠了。

作者 / 編輯:張雯

加上桂花,就是我們湖北人最愛“糊米酒”。夏季,夫妻倆還會因時制宜做些冰鎮綠豆湯;到了冬季,自製的豆絲、糍粑等湖北傳統美食,也深受食客歡迎。春節前夕,也是他們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師傅,來一碗!”“今天兩個人都在咧,幾天冒看到你了”在默契十足一買一賣的對談中,我感受到了這是來自熟客們的寒暄日常。陽嫂說,都是做的“街坊生意”,賣的是口碑。不少曾經喝他家米酒長大的孩子,如今也帶著自己的下一代過來買米酒;也有搬到光穀居住的老顧客,專程開車回來只為喝一口舊時的味道,一買就是幾十碗。

當被問到這門老手藝是否會傳到下一代?老倆口笑著說,家中22歲的兒子已經掌握了製作米酒的“秘笈”會自己做了!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夢想,他們也希望孩子趁著年輕能夠為自己而活,為夢想奮鬥。

轉眼間,從故鄉來武漢打拼已經24個年頭,生兒育女、生根發芽,這裡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而熟悉的米酒味道總是最容易深印在腦海裡,它所夾雜那些熟悉的場景、親情,好像能把久遠的故鄉一下拉近到眼前,真實得觸手可及。好在異鄉的日子一直有米酒為伴,如這般,故鄉,似乎也不那麼遠了。

作者 / 編輯:張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