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虎踞江東的孫權,實力並不弱于劉備,為何最晚稱帝?原因很簡單

孫權, 字仲謀, 三國時期東吳的建立者。 東漢末年, 通過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的努力, 在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西元200年, 小霸王孫策遇刺身亡, 年僅18歲的孫權成為江東之主。 在孫權的帶領下, 江東的實力逐漸增強, 地盤也擴大了不少, 尤其是在從關羽手中奪取荊州之後, 江東的面積大大增加。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孫權, 給人一種懦弱、毫無主見的錯覺, 這對孫權是不公平的。 據正史記載:“孫權生來紫髯碧眼, 目有精光, 方頤大口, 形貌奇偉異于常人。 ”而且, 孫權自幼文武雙全, 十幾歲就跟隨哥哥孫策征戰天下, 有著過人的膽識, 一代梟雄曹操曾稱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雖然孫權沒有孫策個人戰鬥力強悍, 但他有一個令孫策自愧不如的才能, 就是能夠做到任人唯賢。 孫策病逝前, 曾這麼評價孫權:“陳之間, 與天下爭衡, 卿不如我;舉賢任能, 各盡其心, 以保江東, 我不如卿。 ”這並不是一種刻意逢迎, 而是對孫權才能的認可。

赤壁之戰中, 孫權與劉備組成了反曹聯盟, 並大敗軍, 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為江東贏得了多年的相對和平時期。 赤壁之戰後, 原本實力最弱的劉備, 趁機發展壯大, 並在諸葛亮、龐統及法正等人的輔佐了,

得到了川蜀之地, 實力空前強盛, 甚至超過了孫權, 並直逼北方的曹操。

西元220年, 曹操病逝, 次子曹丕繼承了王位, 並在不久後逼迫漢獻帝禪位, 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並建立了曹魏政權。 次年, 劉備于成都登基稱帝, 建立了蜀漢政權,

並于同年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 舉全國之力而伐吳, 結果於夷陵之戰中慘敗, 蜀漢的國力受到重創。

反觀此時的江東, 在力挫劉備大軍後, 將士們的鬥爭高昂。 更重要的是, 在孫權多年的經營下, 江東的經濟實力遠超蜀漢。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曹丕和劉備先後都登基稱帝, 為何孫權直到西元229年才正式稱帝呢?莫非他一心忠於漢朝, 壓根就沒有想過做皇帝嗎?顯然是不可能。 孫權之所以在劉備稱帝8年後才正式稱帝, 只因為他缺少一個做皇帝的藉口。

曹丕雖然是篡位稱帝, 但從本質上講, 曹魏一直佔據著中國北方, 也就是所謂的中原之地。 眾所周知, 古人心目中的“中國”, 指的就是中原之地, 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古代的中華文明, 基本都發源于中原地區, 佔有中原之地的人, 才會被天下人認為是正統。

再說劉備,他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自稱),從起兵之日開始,就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曹丕稱帝后,也就標誌著漢朝的滅亡,而劉備為了籠絡民心,以及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就建立蜀國,國號為“漢”。從漢室正統的角度看,劉備也有稱帝的理由也相當充足。

反觀孫權,既沒有佔領中原之地,也沒有漢皇室的血脈,拿什麼來稱帝?即使孫權稱帝后,他自己也曾說過:“效祀當於中土,今非其所,于和施?”也就是說,孫權就算做了皇帝,內心還是沒有底氣的,畢竟自己缺少稱帝的充分理由!

再說劉備,他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自稱),從起兵之日開始,就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曹丕稱帝后,也就標誌著漢朝的滅亡,而劉備為了籠絡民心,以及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就建立蜀國,國號為“漢”。從漢室正統的角度看,劉備也有稱帝的理由也相當充足。

反觀孫權,既沒有佔領中原之地,也沒有漢皇室的血脈,拿什麼來稱帝?即使孫權稱帝后,他自己也曾說過:“效祀當於中土,今非其所,于和施?”也就是說,孫權就算做了皇帝,內心還是沒有底氣的,畢竟自己缺少稱帝的充分理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