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老外,連橫合縱不輸鬼穀子,忽必烈和他拜把子,信仰歐洲文明

1275年夏抵達元代上都, 馬可波羅到達大都時已經2歲, 由父親和叔父帶著覲見忽必烈大汗。 忽必烈非常高興, 在宮內設宴, 馬可波羅善於學習, 很快熟悉了蒙古禮儀, 掌握了多種語言。 忽必烈在和馬可波羅的接觸中, 發現他很有才, 對他很器重, 除了在京城應差外, 還多次派遣他到國內各地和一些鄰近國家, 進行遊覽和訪問。

他還去過江浙一帶, 所走的路線似乎是順著大運河南下, 他的遊記裡有淮安, 寶應, 高郵, 泰州, 揚州, 南京, 蘇州, 杭州, 福州, 泉州等城市的記載, 其中在揚州他還擔任官職4年。 此外, 馬可波羅還訪問過東南亞的國家,

如印尼, 菲律賓, 緬甸, 等國。

此時到中國也有十年之久了, 馬可·波羅與1292年春天,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 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 他們借此機會向提出想要回國的請求。 大汗答應他們, 完成使命了, 可以轉道回國。

終於十年之後, 他們三人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國家身邊。 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水城威尼斯, 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他們從東方帶回的無數寶貝, 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水城的巨富。 不過, 1298年, 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 不幸被俘。 在獄中他遇到了一作家, 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遊記》。

元朝雖然僅存97年, 國運不濟。 但是這個疆域遼闊的帝國卻擁有開放的心態。

《馬可波羅行紀》第七章“大汗命波羅弟兄二人使教皇所”記載:馬可波羅弟兄接受忽必烈覲見後, 為他講述了拉丁人的事情, 忽必烈很喜歡。 於是命令他們擔任使臣, 欲遣往教皇所。 二人答應。 忽必烈讓人修書一封,

讓兄弟二人帶去, 呈齎教皇。 在信中, 忽必烈希望教皇遣送100個熟知基督教律, 通曉“七藝”的人過來。 他們須知辯論, 並用推論, 對於教徒及其他共語之人, 明白證明基督教為最優之教, 他教皆為偽教。 如能證明此事, 忽必烈將同其所屬臣民, 將為基督教徒, 並為教會之臣僕。

當時是1268年, 距忽必烈成為元代第一個皇帝僅僅兩年, 以一個開拓者身份向異域宗教表示寬容, 至少說明了當時基督教傳播的影響力以及忽必烈在文化上的胸懷。 而所謂“七藝”, 不是古代中國的“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 而指歐洲中世紀的文法、論理學、修辭學, 算數, 幾何學, 音樂, 天文學。 顯然, 忽必烈想把基督教與歐洲主流學術傳統移植中國, 但又對基督教保持了一點距離,

即如果能證明它是最優的宗教, 才會投身基督, 成為它的教界子民。 當時忽必烈已53歲, 對於中原文明早已諳熟。

事實上, 早在他擔任藩王時, 就一直思考“大有為於天下”, 熱心于中原文化, 並先後任命許多漢人學者治道。 當時的中國, 佛教最為普及,

道教也大行天下。 那為什麼他對歐洲如此傾心?揣摩一下, 難道僅僅是歐洲當時正處文藝復興前夜, 各種社會思潮開始向外波動?我覺得應該與忽必烈對漢文化高度同化力的警惕有關。 也許正是因為他非常熟悉中原文明, 知道它對異域文明有著強大的同化作用, 尤其是相對弱勢、呈現流動感的蒙古民族的馬上文明。 他也許擔心未來統治中原之後, 文化上的弱勢讓他只能得到一個軍事的形式征服, 而文化與政治將深陷一片漢人文化圈。

在這延伸一下, 這也是忽必烈對帝國統治的血統與合法性的擔憂, 畢竟, 在中原民眾的意識中, 蒙古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都是野蠻未開化的民族。 這也許成為忽必烈擴大權力視野中時, 尋求移植歐洲文明的平衡理由,畢竟,歐洲與他在中原之外,有一種潛在的文化合作的可能。這種可能可以加深自己內心合法的認同感。事實上,忽必烈雖然喜歡漢文化,重用漢學者,但是在四大社會等級中,漢人只排在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民族總稱)之後,僅列南人(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及其他各族人)之前。

但最後蒙古族還是被很大程度上漢化了,這在語言、服飾、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反映。。

但這畢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忽必烈對歐洲文明的寬容與他對漢民族文化的警惕,都證明了他作為一個王者的高瞻遠矚。

尋求移植歐洲文明的平衡理由,畢竟,歐洲與他在中原之外,有一種潛在的文化合作的可能。這種可能可以加深自己內心合法的認同感。事實上,忽必烈雖然喜歡漢文化,重用漢學者,但是在四大社會等級中,漢人只排在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民族總稱)之後,僅列南人(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及其他各族人)之前。

但最後蒙古族還是被很大程度上漢化了,這在語言、服飾、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反映。。

但這畢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忽必烈對歐洲文明的寬容與他對漢民族文化的警惕,都證明了他作為一個王者的高瞻遠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