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頭條丨湖南地區潘姓來源

瀏陽軟橋潘氏

始遷祖穀佳公, 明初自江西遷瀏北軟橋, 八傳至世繁、世遵、世安, 三公後裔分居太源洞、螺絲陂等地。

瀏陽珠溪圳上潘氏

始祖安慶公, 宋紹興中自河南遷武陵, 轉遷瀏陽之琴塘。 四傳至國禎公始宅珠溪圳上。 又十二傳衍為四支:從富遷汪家塘, 從貴遷伍家渡, 從通遷長沙石塘鋪, 從達遷嶺下園, 各自成族, 源皆出於珠溪。

瀏陽會同段潘氏

始祖安慶公, 四世孫國甯自琴塘遷此, 別稱會同潘氏。

瀏陽小溪潘氏

始祖安慶公, 四世孫國祥自琴塘遷此, 別稱小溪潘氏。

瀏陽盤澗潘氏

始祖安慶公, 四世孫國泰自琴塘遷此, 別稱盤澗潘氏。

瀏陽北鄉花橋竹沖潘氏

始遷祖元直公, 字冠玉, 原籍江西贛州安遠縣項山村, 清康熙47年(1708)始遷湖南平江辜家洞白石坑之袁吉庵, 繼遷平南之金坑陽濟江, 乾隆23年(1758)三遷瀏陽北鄉花橋竹沖。 道光20年(1840)始修族譜, 同治8年(1869)續修, 光緒23年(1897)三修,

1936年四修。 堂號滎陽。 宗派:元生洪運啟文明, 奕葉其昌錫俊英, 志德永存承偉烈, 滎陽源本慶長清。 續派:國祚重光泰, 家聲愈振亨, 人才齊發達, 作述立勳名。

甯鄉水南沖、田心潘氏

系出滎陽, 派衍楚南。 以漢啟昭公為始祖, 分簡、筠兩房。 簡公裔士安公, 後唐莊宗時由江右吉安泰和轉徙楚南星沙,

後居甯邑之水南沖;筠公後裔兆璜公, 南宋中葉由長沙府城遷甯鄉田心。 族譜創修於明正統10年(1445), 清康熙61年(1722)續修, 乾隆50年(1785)三修, 道光25年(1845)四修, 光緒29年(1903)五修。 派語:德力昭先訓, 培植在心誠, 美彥能振起, 宜述定儒林。

甯鄉白關潘氏

唐僖宗時作興公, 為吏部中書, 避黃巢亂, 棄官走吳西吉州泰和圳上, 其子士安公為潭州通判, 莊宗時圳上被藩王奪占, 轉徙湘中, 著土寧鄉, 傳九代而肇基公出為吳興令, 由是子姓繁衍, 各立宗祠, 別開一族, 幾滿湘中, 而水南沖一族尤甚。 其分著於潭、湘、寧交錯者, 則有白關房, 聚居於泉山、白關、麻山、白田之間。 1929年白關房纂修支譜, 堂號文忠。

湘潭潘氏

始祖仕榮公, 元翰林學士, 居湘鄉十四都滾陂塘;孫繼先、大名, 明洪武2年(1369)始遷潭邑上五都二甲。 清宣統2年(1910)五修族譜, 堂號滎陽。

醴陵王仙潘氏

始祖祖賢公, 明洪武時自湖南王字洞徙居常寧大衝口;六世孫禮敬, 萬歷時再遷福建長汀縣;九世孫長城、金城兄弟, 于清康熙間複徙湖南醴東,

子孫析居醴邑城鄉。 清代中葉, 裔孫承炘析居王仙。 1933年三修族譜。

醴陵大沖潘氏

始遷祖仲亮公, 清康熙末年自福建武平遷此。 族人分佈于清水江、瀏陽、萍鄉。 至1948年, 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蘭宜潘氏

始遷祖友國公, 明末避亂, 自武岡州徙居醴東華富村, 繼而析居蘭宜坡。 族人分佈于蘭宜坡、荷田、潼塘。 至1948年, 全族人口3000人。 清同治2年(1863)三修族譜, 堂號明倫。

醴陵潘家塅潘氏

始遷祖敬凡公, 明天啟初年自瀏陽遷此。 至1948年, 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潘家圍潘氏

始遷祖明公, 元末自茶陵遷此。 族人分佈于湘潭、攸縣。 至1948年, 全族人口1300人。

炎陵潘家村潘氏

始祖唐壽公,元至正間因避亂自江西泰和早禾市遷湘,開基於酃縣(今炎陵縣)康樂鄉瀨溪潘家村。至1947年,已傳27代,族人約2000余人。宗祠在潘家村。

炎陵潘家潘氏

始遷祖天柱公,明成化年間自江西泰和遊獵至酃,遂遷於此定居。後裔徙三河大坑、塘田澎溪等地。

邵陽潘氏

始遷祖載公,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安福縣鵝頸大坵遷湘,開基於邵陽東塔嶺,轉徙北鄉三民鄉徒嶺。族人分佈于本邑東鄉潘家沖、北鄉大富坪等地。至1948年,已傳20余代,族人2000余人。

邵陽路塘、太平潘氏

譜稱第一世曆本公,元大德4年(1300)生,明洪武4年(1371)卒,自浙遷邵。六世衍為欽、録兩房。欽裔半居路塘,半遷太平;録裔全遷太平,清道光初創修譜牒,光緒末續修。堂號敦本。原班序:禹一繼朝國,泰民安萬邦。新班序:祖德宗功遠,人文應運生,賢才佐聖主,孝友振家聲。

武岡惟塘團潘氏

始祖應麟公,江西泰和人,明永樂2年(1404)徙武岡城西三崗鋪。九世應鬥,字章辰,明崇禎進士,授萬州知州,改吏部郎中,加太常寺卿,著《白石山史評補》、《武岡圖經》等書,詩見《沅湘耆舊集》。該族後裔多分佈于鄧元泰、城西、江塘和城步威溪等處。

洞口潘氏

始祖貞周公,北宋神宗熙寧7年(1075)自山東臨朐縣竹搭橋遷居黔陽中方。又傳八世至志齊公于宋元之際遷洞口岩塘。今多分佈於橫溪、醪田、石柱、山門等鄉鎮。

城步潘氏

始祖金盛公,唐末五代系“飛山蠻”,後裔分佈城步、綏寧、靖州、會同、通道等縣。據清光緒32年《城步縣鄉土志》載:城步青苗潘氏分佈於杓杓、蓬峒之橫水、上下岩頭。

漢壽鐵山、金孔、滄港潘氏

始祖開基公,兵燹後家南京,一說世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生八子,第八子元八公,素具雄才大略,矢志從戎,以功授都督將軍,鎮守辰州,後移屯常德漢壽,四子:琴、海、聰、明,琴公落業漢壽鐵山,海公落業辰郡辰溪,聰、明二公落業漢壽金孔嶺,稱金孔支。又有存實公,清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遷辰陽(漢壽),卜居滄浪港,稱滄港支。清道光18年(1838)金孔支始修族譜,光緒10年(1881)續修。同治11年(1872)滄港支始修族譜,1915年二支合修,堂號紫岩。

桃源潘氏

始遷祖志高公,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大櫟樹遷桃源縣東大田村,生四子:華、福、金、銀,金、銀後遷石門白羊湖。清光緒33年(1907)首修族譜,2002年續修。乾隆59年(1794)建宗祠于潘家溶。長房一修時入譜人口994人,其中男592人,娶進媳257人,嫁出女298人,幼女144人。二修時長房入譜人口1753人,男918人,女835人。長房老派:志單景德彥興萬朝世之星單。二房老派:志單兆明單大文印騰士單一。合族續派:學士應光國,邦家定永昌,詩書貽謀遠,忠孝裕訓長。

桃源木塘潘氏

始遷祖思源公,明中葉自吉水遷於桃源縣東杜青村之潘家河。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1000餘人,分佈于潯陽、白麟洲、河洑等地。清咸豐間建宗祠于潘家河。族譜創修於清光緒6年(1880),宣統2年(1910)、1941年續修。

石門施家山潘氏

原籍河南,後遷常德,明洪武時遷石門。

石門縣城潘氏

清鹹同間自江南遷石門。

湘陰高明鄉口泉、石樓潘氏

元朝末年由江西南昌鐵樹岩徙湘陰縣高明鄉,今屬汨羅。族人分佈于新門前、大路潘。1934年建祠。至1948年,共1500人。

平江石橋、石坑、岐山、西門潘氏

一世祖維文公,宋武威節度使,封晉平王。至六世大成(字又孔)、大章(字景雲)二公,原江西南昌人,元天曆元年(1329),兄弟南游于楚,始遷平江。大成公長子惟達,字特聰為石橋、石坑、湖源之祖;大章公長子惟春,字仁濟為西門忠孝橋之祖。清嘉慶14年(1809)、光緒30年(1904)續修族譜。至1994年,全族人口7420人。

華容潘氏

始祖致堯公,居金華,仕宋高宗,子良貴,為高宗時中書舍人。良貴弟良能,生懷振,號十二郎,居江西南昌縣龍架村安林,生萬五、萬六、萬八、萬九、千五。萬八公始遷衡山,生子祿,祿生在龍、在現、在田,在現於元至正4年(1338)自衡山經岳州太平街徙華容東山,落籍龍開河牛欄嘴。在龍生和裕、和梅,和梅官巴東副總,自衡山遷巴陵東鄉沙壁。和梅孫其彪,明永樂2年(1404)遷華容,子孫落籍東山松裡鋪、潘家灣。和裕,官安陸指揮,自衡山遷岳州太平街,生會錦,會錦生其虎、其豹,其虎孫致先、致福;其豹孫致光、致德,先後來華。致先官嶽州遊擊,明景泰間定居松木橋東南二裡許潘家牌坊屋場,為軍籍,子孫分佈于松木橋、三岔港、潘家灣、南山、花申垸、錢糧湖、團洲等處。致福由岳州太平街于明天順間遷居華容,先居潘家牌坊屋場,複遷巴陵河西劉家沖,子孫再遷馬鞍山、驚雷寺、龍坑廟下,為民籍。其虎、其豹房舊派:在和會其仲,致盛啟應良,文士必愈發,世紹祖志昌。新派:修為善培遠,澤存心訓長,原在厚方久,率屨正自常,以克守大道,可相傳宏章,名成家學立,繼嗣秉周行。鬥岡房新派:克纘前人緒,家聲丕振長,誠心惟孝友,啟後在忠良,書囗囗囗囗,池田翰墨香,積善浪流遠,百世運其昌。

華容東西垸潘氏

始遷祖啟鴻公,為生計,清道光末年自監利潘王嶺遷居華容又東垸(今操軍閘口),圍墾湖洲開荒。現人丁集居操軍閘口、六角等地。派語:友爾鴻家學,宗祖啟佑芝,傳經昭惟守,樹澤永治長。

益陽寶林沖潘氏

始遷祖木盛公,明天順年間自江西泰和督兵來益陽,遂定居此地,其後居侍郎橋、寶林沖。

益陽牛潭河、龍拱灘潘氏

始遷祖烏田公,宋靖康時由浙江永嘉避亂益陽,衍居牛潭河、龍拱灘,今屬桃江。

安化潘氏

譜稱周之畢公相武勝殷有功,長子封于魏,次子季孫荀食采於藩,遂以潘為姓。傳八十二世至宋甯宗間,添君公由江西泰和縣圳上遷湖南寶慶,生萬一、萬二、萬三。萬一公徙居湘潭、湘鄉河東滑石灘、甯鄉夏落橋等處;萬三公遷居武岡、邵陽四塘紅橋鋪、寧鄉粟溪、瀏陽等地。萬二生汝梅、汝和,汝梅居新化,汝和宅安化,為該支開基祖。汝和生鸞,鸞生循振、循禮,振公三傳思敬、思忠二房,禮公八傳正龍、正化二房。族譜創修于清雍正8年(1730),嘉慶21年(1816)續修,光緒10年(1884)三修,1922年四修,堂號紫岩。派行:忠厚傳家久,存心啟裔昌,經營多秀實,績治載元黃,博學詩書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篤恭芳,燕翼貽謀遠,周吉德澤良,季孫分衍派,世代與天長。

新化潘氏

萬二生汝梅、汝和。汝梅居新化,生和鳳、和甫、和輿。和鳳又生四子,長子裔居新化橋頭、白溪、化溪、龍家橋及寧鄉、沅陵、新邵等地。次子裔居新化土橋、新邵小南山、隆回白沙坪。三子外徙。四子裔居新化竹花坳、南煙鋪、石綱、方竹山、寒母坳。和甫裔居金雞坪、岩底下、禾青坪、楓樹坳、雷公井、靈光坪等處。和輿裔居土地壩、龍勝院、義方、梓仁嶺、先德嶺、布溪等處。清雍正8年(1730)始修族譜,嘉慶22年(1817)續修,同治2年(1863)三修,光緒21年(1895)四修,1924年五修,1991年六修。派語同安化潘氏。

郴州下湄橋潘氏

始遷祖榮公,明成化中官戶部右侍郎,由江西龍溪遷郴州市下湄橋。

汝城漳溪寶沙潘氏

始遷祖廷彥公,明嘉靖時自江西泰和縣徙汝城漳溪寶沙。至1932年,已傳17代,100餘人。

汝城丫頭山潘氏

始遷祖富雙公,清時自廣東樂昌縣九峰坪坑遷汝城丫頭山。至1932年,已傳3代,丁口10餘人。

藍山舜鄉所城潘氏

始遷祖伏二公,明洪武時由江西遷來。至1931年,凡12戶,男20人,女25人,共45人。

藍山舜鄉羅家洞潘氏

始遷祖仁榜公,清乾隆時由廣東遷來。至1931年,凡4戶,男11人,女5人,共16人。

新田龍井塘潘氏

始遷祖自玄公,元至正時由江西泰和縣遷湘,開基於寧遠縣龍井塘(今屬新田縣)。至1949年,已傳23代,族人200余人。宗祠在龍井塘。

黔陽潘氏

譜稱始祖貞周公,為潘美三世孫,宋熙寧7年(1075)由山東青州府臨朐縣宦籍黔陽中方。七世鬥一、鬥二、鬥三、鬥四、鬥五、鬥六、鬥七。一、二徙四川,三遷靖州剪羽坡,四過繼,五、六無傳。鬥七字占魁,號元林,生志榮,仍居中方;志齊,遷武攸西鄉岩塘;志翁,遷貴州清溪縣桑樹坪。清康熙47年(1706)纂有草譜,嘉慶23年(1818)始刊成帙,道光20年(1840)續修,光緒12年(1886)三修,1994年四修。班次:祖是中方籍,寓武派始元,志亮澄單崇,仁廷文榮移。宗紹周之德,永嗣忠厚傳,緝熙昭景福,宏道裕光天,簡錫常維運,興家克若先,英才恒盛見,世守有邰原。

漵浦鶴田壟潘氏

始遷祖伏四公,明永樂2年(1404)由貴州五開衛撥屯,徙漵浦鶴田壟。

漵浦曾家溪潘氏

始遷祖人進公,明代由沅陵徙漵浦曾家溪。

漵浦泥湖潘氏

始遷祖世侯公,原籍沅陵,清咸豐時徙漵浦泥湖。

麻陽錦和潘氏

祖籍江西,後由江西遷山東,再由山東徙湖南之黔陽。志才生子十,五房永祚於明代中葉遷居麻邑潘家村(今潘家坪),旋遷錦和岩頭坡,再移石網坪、西皮溪等地。後裔分佈文昌閣、大橋江、錦和等處。派語:貞仕世宗友,子念思應起,達澤魁志永,單庭守正時,繼以日之單,世祚興昌盛,榮先啟瑞長,全忠為上吉,克孝自生光,治善尊三代,恩同福萬方,人文恒茂定,久遠紹其祥。

新晃潘氏

源出江南,後徙廣東杏山,派衍于吳越閩楚,至潘美徙居江西豐城,三世孫明周繼遷金陵。後於明洪武年間入靖州。其裔皖於明永樂間遷居會同遠口一帶營貿,其第四子金花複遷魚塘,又傳四世至通金定居黃雷寨,後分八、九、十甲,分居偏洞、桓膽、小簸、沖首等地,今多為侗族。據清光緒34年《靖州鄉土志》載:靖州潘氏,宋紹興中奉命征蠻,由南京遷居靖。

炎陵潘家村潘氏

始祖唐壽公,元至正間因避亂自江西泰和早禾市遷湘,開基於酃縣(今炎陵縣)康樂鄉瀨溪潘家村。至1947年,已傳27代,族人約2000余人。宗祠在潘家村。

炎陵潘家潘氏

始遷祖天柱公,明成化年間自江西泰和遊獵至酃,遂遷於此定居。後裔徙三河大坑、塘田澎溪等地。

邵陽潘氏

始遷祖載公,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安福縣鵝頸大坵遷湘,開基於邵陽東塔嶺,轉徙北鄉三民鄉徒嶺。族人分佈于本邑東鄉潘家沖、北鄉大富坪等地。至1948年,已傳20余代,族人2000余人。

邵陽路塘、太平潘氏

譜稱第一世曆本公,元大德4年(1300)生,明洪武4年(1371)卒,自浙遷邵。六世衍為欽、録兩房。欽裔半居路塘,半遷太平;録裔全遷太平,清道光初創修譜牒,光緒末續修。堂號敦本。原班序:禹一繼朝國,泰民安萬邦。新班序:祖德宗功遠,人文應運生,賢才佐聖主,孝友振家聲。

武岡惟塘團潘氏

始祖應麟公,江西泰和人,明永樂2年(1404)徙武岡城西三崗鋪。九世應鬥,字章辰,明崇禎進士,授萬州知州,改吏部郎中,加太常寺卿,著《白石山史評補》、《武岡圖經》等書,詩見《沅湘耆舊集》。該族後裔多分佈于鄧元泰、城西、江塘和城步威溪等處。

洞口潘氏

始祖貞周公,北宋神宗熙寧7年(1075)自山東臨朐縣竹搭橋遷居黔陽中方。又傳八世至志齊公于宋元之際遷洞口岩塘。今多分佈於橫溪、醪田、石柱、山門等鄉鎮。

城步潘氏

始祖金盛公,唐末五代系“飛山蠻”,後裔分佈城步、綏寧、靖州、會同、通道等縣。據清光緒32年《城步縣鄉土志》載:城步青苗潘氏分佈於杓杓、蓬峒之橫水、上下岩頭。

漢壽鐵山、金孔、滄港潘氏

始祖開基公,兵燹後家南京,一說世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生八子,第八子元八公,素具雄才大略,矢志從戎,以功授都督將軍,鎮守辰州,後移屯常德漢壽,四子:琴、海、聰、明,琴公落業漢壽鐵山,海公落業辰郡辰溪,聰、明二公落業漢壽金孔嶺,稱金孔支。又有存實公,清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遷辰陽(漢壽),卜居滄浪港,稱滄港支。清道光18年(1838)金孔支始修族譜,光緒10年(1881)續修。同治11年(1872)滄港支始修族譜,1915年二支合修,堂號紫岩。

桃源潘氏

始遷祖志高公,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大櫟樹遷桃源縣東大田村,生四子:華、福、金、銀,金、銀後遷石門白羊湖。清光緒33年(1907)首修族譜,2002年續修。乾隆59年(1794)建宗祠于潘家溶。長房一修時入譜人口994人,其中男592人,娶進媳257人,嫁出女298人,幼女144人。二修時長房入譜人口1753人,男918人,女835人。長房老派:志單景德彥興萬朝世之星單。二房老派:志單兆明單大文印騰士單一。合族續派:學士應光國,邦家定永昌,詩書貽謀遠,忠孝裕訓長。

桃源木塘潘氏

始遷祖思源公,明中葉自吉水遷於桃源縣東杜青村之潘家河。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1000餘人,分佈于潯陽、白麟洲、河洑等地。清咸豐間建宗祠于潘家河。族譜創修於清光緒6年(1880),宣統2年(1910)、1941年續修。

石門施家山潘氏

原籍河南,後遷常德,明洪武時遷石門。

石門縣城潘氏

清鹹同間自江南遷石門。

湘陰高明鄉口泉、石樓潘氏

元朝末年由江西南昌鐵樹岩徙湘陰縣高明鄉,今屬汨羅。族人分佈于新門前、大路潘。1934年建祠。至1948年,共1500人。

平江石橋、石坑、岐山、西門潘氏

一世祖維文公,宋武威節度使,封晉平王。至六世大成(字又孔)、大章(字景雲)二公,原江西南昌人,元天曆元年(1329),兄弟南游于楚,始遷平江。大成公長子惟達,字特聰為石橋、石坑、湖源之祖;大章公長子惟春,字仁濟為西門忠孝橋之祖。清嘉慶14年(1809)、光緒30年(1904)續修族譜。至1994年,全族人口7420人。

華容潘氏

始祖致堯公,居金華,仕宋高宗,子良貴,為高宗時中書舍人。良貴弟良能,生懷振,號十二郎,居江西南昌縣龍架村安林,生萬五、萬六、萬八、萬九、千五。萬八公始遷衡山,生子祿,祿生在龍、在現、在田,在現於元至正4年(1338)自衡山經岳州太平街徙華容東山,落籍龍開河牛欄嘴。在龍生和裕、和梅,和梅官巴東副總,自衡山遷巴陵東鄉沙壁。和梅孫其彪,明永樂2年(1404)遷華容,子孫落籍東山松裡鋪、潘家灣。和裕,官安陸指揮,自衡山遷岳州太平街,生會錦,會錦生其虎、其豹,其虎孫致先、致福;其豹孫致光、致德,先後來華。致先官嶽州遊擊,明景泰間定居松木橋東南二裡許潘家牌坊屋場,為軍籍,子孫分佈于松木橋、三岔港、潘家灣、南山、花申垸、錢糧湖、團洲等處。致福由岳州太平街于明天順間遷居華容,先居潘家牌坊屋場,複遷巴陵河西劉家沖,子孫再遷馬鞍山、驚雷寺、龍坑廟下,為民籍。其虎、其豹房舊派:在和會其仲,致盛啟應良,文士必愈發,世紹祖志昌。新派:修為善培遠,澤存心訓長,原在厚方久,率屨正自常,以克守大道,可相傳宏章,名成家學立,繼嗣秉周行。鬥岡房新派:克纘前人緒,家聲丕振長,誠心惟孝友,啟後在忠良,書囗囗囗囗,池田翰墨香,積善浪流遠,百世運其昌。

華容東西垸潘氏

始遷祖啟鴻公,為生計,清道光末年自監利潘王嶺遷居華容又東垸(今操軍閘口),圍墾湖洲開荒。現人丁集居操軍閘口、六角等地。派語:友爾鴻家學,宗祖啟佑芝,傳經昭惟守,樹澤永治長。

益陽寶林沖潘氏

始遷祖木盛公,明天順年間自江西泰和督兵來益陽,遂定居此地,其後居侍郎橋、寶林沖。

益陽牛潭河、龍拱灘潘氏

始遷祖烏田公,宋靖康時由浙江永嘉避亂益陽,衍居牛潭河、龍拱灘,今屬桃江。

安化潘氏

譜稱周之畢公相武勝殷有功,長子封于魏,次子季孫荀食采於藩,遂以潘為姓。傳八十二世至宋甯宗間,添君公由江西泰和縣圳上遷湖南寶慶,生萬一、萬二、萬三。萬一公徙居湘潭、湘鄉河東滑石灘、甯鄉夏落橋等處;萬三公遷居武岡、邵陽四塘紅橋鋪、寧鄉粟溪、瀏陽等地。萬二生汝梅、汝和,汝梅居新化,汝和宅安化,為該支開基祖。汝和生鸞,鸞生循振、循禮,振公三傳思敬、思忠二房,禮公八傳正龍、正化二房。族譜創修于清雍正8年(1730),嘉慶21年(1816)續修,光緒10年(1884)三修,1922年四修,堂號紫岩。派行:忠厚傳家久,存心啟裔昌,經營多秀實,績治載元黃,博學詩書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篤恭芳,燕翼貽謀遠,周吉德澤良,季孫分衍派,世代與天長。

新化潘氏

萬二生汝梅、汝和。汝梅居新化,生和鳳、和甫、和輿。和鳳又生四子,長子裔居新化橋頭、白溪、化溪、龍家橋及寧鄉、沅陵、新邵等地。次子裔居新化土橋、新邵小南山、隆回白沙坪。三子外徙。四子裔居新化竹花坳、南煙鋪、石綱、方竹山、寒母坳。和甫裔居金雞坪、岩底下、禾青坪、楓樹坳、雷公井、靈光坪等處。和輿裔居土地壩、龍勝院、義方、梓仁嶺、先德嶺、布溪等處。清雍正8年(1730)始修族譜,嘉慶22年(1817)續修,同治2年(1863)三修,光緒21年(1895)四修,1924年五修,1991年六修。派語同安化潘氏。

郴州下湄橋潘氏

始遷祖榮公,明成化中官戶部右侍郎,由江西龍溪遷郴州市下湄橋。

汝城漳溪寶沙潘氏

始遷祖廷彥公,明嘉靖時自江西泰和縣徙汝城漳溪寶沙。至1932年,已傳17代,100餘人。

汝城丫頭山潘氏

始遷祖富雙公,清時自廣東樂昌縣九峰坪坑遷汝城丫頭山。至1932年,已傳3代,丁口10餘人。

藍山舜鄉所城潘氏

始遷祖伏二公,明洪武時由江西遷來。至1931年,凡12戶,男20人,女25人,共45人。

藍山舜鄉羅家洞潘氏

始遷祖仁榜公,清乾隆時由廣東遷來。至1931年,凡4戶,男11人,女5人,共16人。

新田龍井塘潘氏

始遷祖自玄公,元至正時由江西泰和縣遷湘,開基於寧遠縣龍井塘(今屬新田縣)。至1949年,已傳23代,族人200余人。宗祠在龍井塘。

黔陽潘氏

譜稱始祖貞周公,為潘美三世孫,宋熙寧7年(1075)由山東青州府臨朐縣宦籍黔陽中方。七世鬥一、鬥二、鬥三、鬥四、鬥五、鬥六、鬥七。一、二徙四川,三遷靖州剪羽坡,四過繼,五、六無傳。鬥七字占魁,號元林,生志榮,仍居中方;志齊,遷武攸西鄉岩塘;志翁,遷貴州清溪縣桑樹坪。清康熙47年(1706)纂有草譜,嘉慶23年(1818)始刊成帙,道光20年(1840)續修,光緒12年(1886)三修,1994年四修。班次:祖是中方籍,寓武派始元,志亮澄單崇,仁廷文榮移。宗紹周之德,永嗣忠厚傳,緝熙昭景福,宏道裕光天,簡錫常維運,興家克若先,英才恒盛見,世守有邰原。

漵浦鶴田壟潘氏

始遷祖伏四公,明永樂2年(1404)由貴州五開衛撥屯,徙漵浦鶴田壟。

漵浦曾家溪潘氏

始遷祖人進公,明代由沅陵徙漵浦曾家溪。

漵浦泥湖潘氏

始遷祖世侯公,原籍沅陵,清咸豐時徙漵浦泥湖。

麻陽錦和潘氏

祖籍江西,後由江西遷山東,再由山東徙湖南之黔陽。志才生子十,五房永祚於明代中葉遷居麻邑潘家村(今潘家坪),旋遷錦和岩頭坡,再移石網坪、西皮溪等地。後裔分佈文昌閣、大橋江、錦和等處。派語:貞仕世宗友,子念思應起,達澤魁志永,單庭守正時,繼以日之單,世祚興昌盛,榮先啟瑞長,全忠為上吉,克孝自生光,治善尊三代,恩同福萬方,人文恒茂定,久遠紹其祥。

新晃潘氏

源出江南,後徙廣東杏山,派衍于吳越閩楚,至潘美徙居江西豐城,三世孫明周繼遷金陵。後於明洪武年間入靖州。其裔皖於明永樂間遷居會同遠口一帶營貿,其第四子金花複遷魚塘,又傳四世至通金定居黃雷寨,後分八、九、十甲,分居偏洞、桓膽、小簸、沖首等地,今多為侗族。據清光緒34年《靖州鄉土志》載:靖州潘氏,宋紹興中奉命征蠻,由南京遷居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