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頭條丨湖南地區易姓來源

長沙易氏

始祖雄公, 字興長, 諡忠湣, 仕于晉而居於瀏。 十九傳至歡公, 字子來, 宋祥符元年(1008)自江西泰和遷湘, 卜居寧鄉溈上。 再十二傳至瑞公,

字朝一, 元順帝時以荊州參將致仕長沙, 卒葬長沙北鄉金盆山。 子孫分佈在仁德、九福、安沙等地。 至1948年, 已傳22代, 全族人口約3600餘人。 宗祠在長沙市中山東路。

長沙瓦錫田易氏

始遷祖隕公, 南宋時自寧鄉遷此, 七傳後分為明、爵、託三房。 1942年三房續修家譜, 堂號添裔。

瀏陽陽谷灘易氏

始祖潮星公, 字景銘, 明永樂間由長沙遷瀏, 開基於瀏陽縣保慶鄉陽穀灘。 族人分佈在淳口塅、蘆諸灣等地。 至1948年, 已傳22代, 全族人口約2000人。 宗祠在陽穀灘。

瀏陽西湖山易氏

始遷祖萬年公, 漢黃武2年(223)自吳郡太倉遷瀏陽西湖山易田段。 其孫雄, 晉春陵令, 死王敦之難, 子孫複他徙。 南宋紹興中, 其裔孫麒公自寧鄉溈上複還瀏陽故居, 衍為沙洲易氏、滸山易氏、漢塘易氏, 為瀏陽易氏三大支。 沙洲易氏:麒公裔孫興公分居沙洲, 後散居邑東西二鄉, 至清光緒33年(1907), 已傳24代。 滸山易氏:麒公生四子, 仲子、季子均遷湘鄉, 仲四傳至尼公複還瀏之滸山, 後散居東西南三鄉, 至光緒33年(1907), 已傳23代。 漢塘易氏:麒公四傳至萬武、萬韜,

複還瀏, 居漢塘, 韜後複他徙, 武裔分居洋嶺峽坪及醴陵、善化、江西萍鄉等地, 至光緒33年(1907), 已傳23代。 清光緒10年(1884)師古橋、沙洲、鎖頭、嚴滸橋、滸山、黃洞、龔家坊等合修宗譜, 堂號思忠。

甯鄉易氏

易氏之先居太原陽曲之引龍江, 戰國遷金陵。 漢有仁福公兄弟占籍各郡,

公孫萬年公由太倉遷瀏陽, 遂為楚人。 傳五世生晉忠湣公雄公, 字興長, 後裔隋大業間遷江西泰和, 至亮公, 生四子:歡、邦、述、達。 歡公仍歸長沙, 居溈上, 八傳至幾先公, 又四子:祓、祁、 、禎。 祓公為宋淳熙狀元, 累官至禮部尚書, 封開國侯。 宋開禧3年(1207)創修族譜, 明宣德元年(1426)續修, 萬曆14年(1586)三修, 清乾隆5年(1740)四修, 乾隆47年(1782)五修, 嘉慶22年(1817)六修。 派語:承維振培, 華達家光, 繼忠述志, 太原兆芳, 修仁力學, 行道名揚。 忠湣公祠在瀏陽縣垣西關, 祓公、歡公祠在溈上屏山, 同治元年(1862)于星沙建興長公總祠, 頒立百字派語:祖功垂晉代, 宗緒著南湘, 大理賢聲重, 尚書世業揚, 瑞芝稱孝德, 峻節本忠良, 男爵廷恩渥, 侯封制誥煌, 聖經遵孔孟, 精義法周張, 甲第前專美, 壬林後克昌,
傳家維禮樂, 華國在文章, 潭水人分佈, 湖山地兆祥, 敦倫兼植紀, 源遠複流長, 萬古科名盛, 千秋俎豆香。 族人分佈于溈上一帶及玉堂江、木梓塘、竹夏兩湖、書湖、長藪、赤岡及湘潭、湘鄉、湘陰、黔陽等地。

甯鄉玉堂鋪易氏

始祖後唐時明彝公, 諱亮, 子四:歡、邦、述、達。 歡公, 字慰庵, 宋祥符年間自江西泰和縣千秋鄉遷居寧鄉。 由歡公九傳至雲章公, 諱倬, 贈朝清郎。 雲章公之十三世孫玉甫, 諱可華, 徙居玉堂鋪, 生四子:方聖、方賢、方明、方正, 衍為四房。 清嘉慶9年(1804)始修族譜, 1922年四修支譜。 舊派:承維振培, 樺達佳光。 續派:恢先述志, 桂蘭繼芳, 崇儒敬學, 典訓昭彰, 貞永守善, 久運榮康。

甯鄉雙鳧鋪易氏

始祖後唐時亮公, 生四子:歡、邦、述、達。 述公之八世孫璽由吳徙居湖南寧鄉雙鳧鋪, 由璽公十傳至文林、文瞻二公,瞻公外徙;林公子二:志森、志舜。清同治8年(1869)志舜房八修支譜。合派:承維振培,華達家光,繼忠述志,太原兆芳。續派:修仁力學,行道名揚。

甯鄉竹湖塘易氏

始祖歡公,宋朝人。後裔振宗公明洪武年間自溈上遷邑之竹湖塘。清光緒間八修族譜。

甯鄉木梓塘易氏

始遷祖啟才公,清康熙間自常甯遷寧鄉三都九區菁華鋪木梓塘。1914年纂修支譜。

甯鄉壺山易氏

始祖歡公,字慰庵,宋祥符間自豫章徙居寧邑溈上,八世孫倬公七傳至文忠、文亮二公,分別為上壺山、下壺山支祖。文亮裔分贊卿、齊卿、國卿三支。清同治2年(1863)忠、亮二裔共建"易公忠亮祠"。

湘鄉大坪易氏

始祖亮公,亮公長子歡公之孫四十三郎生二子:麒、麟。麟公于宋紹興年間由寧鄉遷居湘鄉,撫麒公之子晚郎為嗣,四傳至元時炎正公,徙居湘鄉大坪。清康熙12年(1673)建宗祠於湘鄉馬頭嶺。族譜始修於康熙22年(1684),雍正2年(1724)續修。以炎正公為大坪一世祖,六傳至秀公開派後托,之後析為綸、紀、經、憲四房。自炎正公起至1948年,已傳26代,族人約24000余人。本族名人(清)易宗涒,字公申,博學多才,著述豐厚,有《半霞樓集》等傳世。

湘鄉石井鄉易氏

先世南宋紹興年間由江西吉安泰和縣遷湘鄉松江上車灣,後裔居婁底石井鄉祖師殿等地。

湘鄉坳頭易弓氏

清同治末年,甘肅兵荒中一弓姓少年餓蹶,被湘軍文官易蔚卿救活,後遣送回湘鄉坳頭。今居嗩呐沖一帶,遞傳至今共第五代數十人,姓易弓。

湘潭易家壟易氏

遷湘始祖雄公,字興長,諡忠湣,東晉人。雄公三十傳至觀德公,字玄甫,元末由江西吉水回湖南長沙,旋因避亂攜長子清一由長沙再遷湘潭馬公堰。觀德子三:清一居馬公堰易家壟;清二于元末由吉水遷燕京;清三於明洪武2年(1369)由吉水遷湘潭城東,後嗣又遷橫頭。清光緒20年(1894)建清一公祠于易家壟。乾隆34年(1769)始修族譜,1922年四修支譜。派語用通派。

醴陵鹿浦易氏

始祖楫公,號南渡,宋理宗開慶間由湖南寧鄉遷居醴陵南清灣鄉之鹿浦。族人分佈在西林、冷水及攸縣等地。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約6000餘人。清道光間建宗祠于鹿浦對河之安全嶺。

醴陵鐵鋪塘易氏

始遷祖明遠公,宋紹興末年自寧鄉遷此。族人分佈于水口、驢馬塘、漢沖、易家山、毛田山、油草嶺、大路坪、黃竹沖、檯子上、萍鄉、攸縣。至1948年,全族人口900人。

醴陵栗山易氏

始遷祖參三公,元至元初年自江西龍泉遷此。族人分佈于東城、攸縣、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1500人。

醴陵雙塘易氏

始遷祖星旻公,元末自湘潭遷此。族人分佈于丫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7500人。

醴陵水口易氏

始遷祖清漵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泰和遷此。族人分佈于嶠嶺、霸背。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茅田易氏

始遷祖子茂公,明洪武初自江西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人。

醴陵高田橋易氏

始遷祖遠陽公,明永樂8年(1410)自株洲遷此。族人分佈于易背沖、高家塘、易家灣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東山易氏

始遷祖才公,明永樂間自湘潭遷此。

醴陵大林橋易氏

始祖雄公,東晉人,自太倉遷瀏陽。始遷祖福公,明永樂間自瀏陽遷此。傳至九世永卿、永通、永言、永道,遂分為四大房。族人分佈于老鴉山、泮川沖、板杉鋪及攸縣、萍鄉等地。1940年五修族譜。至1948年,全族人口3800人。堂號忠裔。

醴陵龍潭橋易氏

先祖白七公,元時自江西遷湘潭株洲,後裔秀公于明初自株洲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600人左右。1914年四修族譜,堂號十義。

醴陵官寮易氏

始遷祖朝署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泰和遷此。族人分佈于萍鄉、瀏陽。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5122人。

醴陵芷泉易氏

始遷祖星明公,清順治初年自湘鄉遷此。族人分佈于山口、竹山、下埠、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水湄灣易氏

始遷祖啟吾公,清咸豐初年自船灣遷此。族人分佈于渣沖、榮灣。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滲塘易氏

始遷祖必達公,自水口遷此。族人分佈于泗汾、陶家壟。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板杉鋪易氏

先世清嘉慶初年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佈于縣南門。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荷田易氏

先世明崇禎初年自瀏陽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淺嶺上易氏

先世清康熙初自瀏陽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冷水易氏

始祖歡公,十三傳至墨儀公,明初由江西永寧縣遷居湖南醴陵冷水,生二子:清遠、乃敬。乃敬公子二:必敬、克讓。清康熙年間建宗祠于大王山,後毀於洪水。光緒元年(1875)重建于黃竹坪,又毀於戰火。1938年再建于縣城來龍門。1938年始修族譜。派語用同治元年(1862)星沙總祠所頒百字派語。

醴陵三星易氏

歡公十五代孫志清,一名清,字添雯,明正統間由寧鄉遷居醴南二十三都三星裡。清乾隆39年(1774)創建宗祠,乾隆55年(1790)始修族譜,道光17年(1837)、同治2年(1863)、1943年、2003年續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人。採用通派。

邵陽楊青易氏

始遷祖楚江公,宋元之際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此。

隆回三都花橋易氏

譜稱易氏始居太原,漢時仁福公遷金陵,晉時雄公居瀏陽,唐時常亮公徙豫章,複居瀟湘。宋時子彬公卜居黔陽太平,其九世孫舜本公遷寓武邵江。至明嘉靖時,仲科由武邵江遷居隆回三都花橋。班次:仲守光元學,文武振朝綱,國泰民鐘阜,顯宗世澤揚,才能徽孔道,英俊啟家邦。

武岡惟塘團易氏

始遷祖仲元公,江南興化人。明洪武3年(1370)進士,官巡城都禦,坐胡惟庸不軌,謫居武岡。

岳陽芝淋田易氏

先世南宋嘉熙年間自江西遷此。族人主要分佈于公田、筻口、新牆區。至1986年,全縣共3228戶,12668人。

湘陰復興圍易氏

始祖大琦公,明成化中自江西南昌占籍湖北監利。傳至四世孫棟于明季遷湘陰復興圍。

湘陰館易橋易氏

始遷祖積善公,明初自寧鄉新安鄉遷此。清光緒5年(1879)續修族譜,堂號派湘。

湘陰三坪塘易氏

始遷祖邦達公,元至元中自江西南昌遷湘陰。

湘陰營田易氏

始祖景旻公,字仁覆,元至正年間自江西吉水縣因避兵亂遷湘,開基於湘陰縣東貫沖。六世祖學祖公,字龍橋,又徙本邑武穆鄉營田鎮。族人分佈在營田、盤龍橋、黃甲橋、東港沖等地。宗祠在營田。至1948年,已傳19代,全族人口2500人。

湘陰大眾塅易氏

始遷祖萬輝公,明代中葉自湘陰三塘坪遷此,今屬汨羅。

湘陰七柳樹易氏

始遷祖宗源公,祖籍江西吉安,明洪武3年(1370)自平江遷此,今屬汨羅。

平江上塔市易氏

始遷祖崇什公,元至元6年(1340)自江西吉安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5288人。

華容三郎堰易氏

始祖雄公,傳至十九世常亮,返居江西吉安泰和千秋鄉美人裡早禾坪,有子四:歡、邦、述、達。歡公于北宋祥符5年(1012)由泰和返居湖南寧鄉西溈上。二十九世小六郎、紋靖父子,于南宋淳祐11年(1251)由寧鄉遷監利。其長孫壽興,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徙居華容東鄉三郎堰落居。興有三子,次子、三子官居四川安縣,惟長子之後世居華容,聚居三郎堰和西鄉易家嘴,星居全縣各地。清光緒30年(1904)纂有族譜,堂號純孝、太原、紫芝、玉枝。華容派語:添榮思均廷,汝本光堯鐘,永東裕重鎮,澤秉煥增銘。

石門易市、白洋易氏

先世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豐城遷大庸,轉遷石門。

益陽小塢坊易氏

始遷祖申公,北宋元祐年間自寧鄉遷益陽中鄉小塢坊,申生三子:公章、中厚、誠,衍為三房。三房之後又別為以寧、以賢、以政、以軒、以貞、以餘、以濱七支。清光緒28年(1902)纂有族譜,堂號忠裔。

益陽易家坊易氏

始遷祖伯琥公,明弘治時由安化仙溪遷今桃江易家坊力田。

益陽河溪水易氏

始遷祖茂和公,清嘉慶時由江西經商,卜居今桃江縣河溪水。後裔六支,其中一支居縣城。

南縣易氏 始遷祖肖功公,清乾隆時從華容縣東山遷居九都(今南洲鎮)。

新化易氏

鼻祖雄公,二十傳至歡公,北宋祥符間攜子隆自江西泰和徙居湖南寧鄉。隆之四世孫龍公徙居寶慶府新化長峰;虎公徙安化。之後又有千五郎自甯鄉徙居新化高峰,千十郎徙居三尖峰,千四郎亦徙居高峰。族譜始修於清康熙61年(1722),乾隆49年(1784)二修,道光17年(1837)三修,光緒21年(1895)四修,1929年五修。長峰原派:千振順當景,宗志克興伏,仲萬大朝思,成登永道德。高峰原派:千福禎祥集,才卿文晉志,景興思添朝,國大民安賢。尖峰原派:千鼎四柱添,孫汝思文志,興伏景大士,可之生理順。乾隆間合族公定班次:純良念顯祖,厚積啟光華,忠孝承先哲,詩書守世家。

藍山南平鄉老劉家易氏

始遷祖石生公,由常甯務農而來。至1931年,凡8戶,男19人,女20人,共39人。

漵浦馬家溪易氏

始遷祖啟鳳公,明末由沅陵徙漵浦馬家溪。

漵浦馬家灣易氏

明末自湖南沅陵遷漵浦馬家灣。

麻陽呂家坪易氏

始遷祖信行公(緒字派),清乾隆年間自江西貿易遷麻陽呂家坪之稿潭溪,後人分佈錦和、高村、堯市、呂家坪等處。錦和字派:宗緒住南湘,連理賢中重,上樹世亞揚。

由璽公十傳至文林、文瞻二公,瞻公外徙;林公子二:志森、志舜。清同治8年(1869)志舜房八修支譜。合派:承維振培,華達家光,繼忠述志,太原兆芳。續派:修仁力學,行道名揚。

甯鄉竹湖塘易氏

始祖歡公,宋朝人。後裔振宗公明洪武年間自溈上遷邑之竹湖塘。清光緒間八修族譜。

甯鄉木梓塘易氏

始遷祖啟才公,清康熙間自常甯遷寧鄉三都九區菁華鋪木梓塘。1914年纂修支譜。

甯鄉壺山易氏

始祖歡公,字慰庵,宋祥符間自豫章徙居寧邑溈上,八世孫倬公七傳至文忠、文亮二公,分別為上壺山、下壺山支祖。文亮裔分贊卿、齊卿、國卿三支。清同治2年(1863)忠、亮二裔共建"易公忠亮祠"。

湘鄉大坪易氏

始祖亮公,亮公長子歡公之孫四十三郎生二子:麒、麟。麟公于宋紹興年間由寧鄉遷居湘鄉,撫麒公之子晚郎為嗣,四傳至元時炎正公,徙居湘鄉大坪。清康熙12年(1673)建宗祠於湘鄉馬頭嶺。族譜始修於康熙22年(1684),雍正2年(1724)續修。以炎正公為大坪一世祖,六傳至秀公開派後托,之後析為綸、紀、經、憲四房。自炎正公起至1948年,已傳26代,族人約24000余人。本族名人(清)易宗涒,字公申,博學多才,著述豐厚,有《半霞樓集》等傳世。

湘鄉石井鄉易氏

先世南宋紹興年間由江西吉安泰和縣遷湘鄉松江上車灣,後裔居婁底石井鄉祖師殿等地。

湘鄉坳頭易弓氏

清同治末年,甘肅兵荒中一弓姓少年餓蹶,被湘軍文官易蔚卿救活,後遣送回湘鄉坳頭。今居嗩呐沖一帶,遞傳至今共第五代數十人,姓易弓。

湘潭易家壟易氏

遷湘始祖雄公,字興長,諡忠湣,東晉人。雄公三十傳至觀德公,字玄甫,元末由江西吉水回湖南長沙,旋因避亂攜長子清一由長沙再遷湘潭馬公堰。觀德子三:清一居馬公堰易家壟;清二于元末由吉水遷燕京;清三於明洪武2年(1369)由吉水遷湘潭城東,後嗣又遷橫頭。清光緒20年(1894)建清一公祠于易家壟。乾隆34年(1769)始修族譜,1922年四修支譜。派語用通派。

醴陵鹿浦易氏

始祖楫公,號南渡,宋理宗開慶間由湖南寧鄉遷居醴陵南清灣鄉之鹿浦。族人分佈在西林、冷水及攸縣等地。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約6000餘人。清道光間建宗祠于鹿浦對河之安全嶺。

醴陵鐵鋪塘易氏

始遷祖明遠公,宋紹興末年自寧鄉遷此。族人分佈于水口、驢馬塘、漢沖、易家山、毛田山、油草嶺、大路坪、黃竹沖、檯子上、萍鄉、攸縣。至1948年,全族人口900人。

醴陵栗山易氏

始遷祖參三公,元至元初年自江西龍泉遷此。族人分佈于東城、攸縣、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1500人。

醴陵雙塘易氏

始遷祖星旻公,元末自湘潭遷此。族人分佈于丫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7500人。

醴陵水口易氏

始遷祖清漵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泰和遷此。族人分佈于嶠嶺、霸背。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茅田易氏

始遷祖子茂公,明洪武初自江西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人。

醴陵高田橋易氏

始遷祖遠陽公,明永樂8年(1410)自株洲遷此。族人分佈于易背沖、高家塘、易家灣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東山易氏

始遷祖才公,明永樂間自湘潭遷此。

醴陵大林橋易氏

始祖雄公,東晉人,自太倉遷瀏陽。始遷祖福公,明永樂間自瀏陽遷此。傳至九世永卿、永通、永言、永道,遂分為四大房。族人分佈于老鴉山、泮川沖、板杉鋪及攸縣、萍鄉等地。1940年五修族譜。至1948年,全族人口3800人。堂號忠裔。

醴陵龍潭橋易氏

先祖白七公,元時自江西遷湘潭株洲,後裔秀公于明初自株洲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600人左右。1914年四修族譜,堂號十義。

醴陵官寮易氏

始遷祖朝署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泰和遷此。族人分佈于萍鄉、瀏陽。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5122人。

醴陵芷泉易氏

始遷祖星明公,清順治初年自湘鄉遷此。族人分佈于山口、竹山、下埠、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水湄灣易氏

始遷祖啟吾公,清咸豐初年自船灣遷此。族人分佈于渣沖、榮灣。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滲塘易氏

始遷祖必達公,自水口遷此。族人分佈于泗汾、陶家壟。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板杉鋪易氏

先世清嘉慶初年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佈于縣南門。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荷田易氏

先世明崇禎初年自瀏陽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淺嶺上易氏

先世清康熙初自瀏陽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冷水易氏

始祖歡公,十三傳至墨儀公,明初由江西永寧縣遷居湖南醴陵冷水,生二子:清遠、乃敬。乃敬公子二:必敬、克讓。清康熙年間建宗祠于大王山,後毀於洪水。光緒元年(1875)重建于黃竹坪,又毀於戰火。1938年再建于縣城來龍門。1938年始修族譜。派語用同治元年(1862)星沙總祠所頒百字派語。

醴陵三星易氏

歡公十五代孫志清,一名清,字添雯,明正統間由寧鄉遷居醴南二十三都三星裡。清乾隆39年(1774)創建宗祠,乾隆55年(1790)始修族譜,道光17年(1837)、同治2年(1863)、1943年、2003年續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人。採用通派。

邵陽楊青易氏

始遷祖楚江公,宋元之際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此。

隆回三都花橋易氏

譜稱易氏始居太原,漢時仁福公遷金陵,晉時雄公居瀏陽,唐時常亮公徙豫章,複居瀟湘。宋時子彬公卜居黔陽太平,其九世孫舜本公遷寓武邵江。至明嘉靖時,仲科由武邵江遷居隆回三都花橋。班次:仲守光元學,文武振朝綱,國泰民鐘阜,顯宗世澤揚,才能徽孔道,英俊啟家邦。

武岡惟塘團易氏

始遷祖仲元公,江南興化人。明洪武3年(1370)進士,官巡城都禦,坐胡惟庸不軌,謫居武岡。

岳陽芝淋田易氏

先世南宋嘉熙年間自江西遷此。族人主要分佈于公田、筻口、新牆區。至1986年,全縣共3228戶,12668人。

湘陰復興圍易氏

始祖大琦公,明成化中自江西南昌占籍湖北監利。傳至四世孫棟于明季遷湘陰復興圍。

湘陰館易橋易氏

始遷祖積善公,明初自寧鄉新安鄉遷此。清光緒5年(1879)續修族譜,堂號派湘。

湘陰三坪塘易氏

始遷祖邦達公,元至元中自江西南昌遷湘陰。

湘陰營田易氏

始祖景旻公,字仁覆,元至正年間自江西吉水縣因避兵亂遷湘,開基於湘陰縣東貫沖。六世祖學祖公,字龍橋,又徙本邑武穆鄉營田鎮。族人分佈在營田、盤龍橋、黃甲橋、東港沖等地。宗祠在營田。至1948年,已傳19代,全族人口2500人。

湘陰大眾塅易氏

始遷祖萬輝公,明代中葉自湘陰三塘坪遷此,今屬汨羅。

湘陰七柳樹易氏

始遷祖宗源公,祖籍江西吉安,明洪武3年(1370)自平江遷此,今屬汨羅。

平江上塔市易氏

始遷祖崇什公,元至元6年(1340)自江西吉安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5288人。

華容三郎堰易氏

始祖雄公,傳至十九世常亮,返居江西吉安泰和千秋鄉美人裡早禾坪,有子四:歡、邦、述、達。歡公于北宋祥符5年(1012)由泰和返居湖南寧鄉西溈上。二十九世小六郎、紋靖父子,于南宋淳祐11年(1251)由寧鄉遷監利。其長孫壽興,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徙居華容東鄉三郎堰落居。興有三子,次子、三子官居四川安縣,惟長子之後世居華容,聚居三郎堰和西鄉易家嘴,星居全縣各地。清光緒30年(1904)纂有族譜,堂號純孝、太原、紫芝、玉枝。華容派語:添榮思均廷,汝本光堯鐘,永東裕重鎮,澤秉煥增銘。

石門易市、白洋易氏

先世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豐城遷大庸,轉遷石門。

益陽小塢坊易氏

始遷祖申公,北宋元祐年間自寧鄉遷益陽中鄉小塢坊,申生三子:公章、中厚、誠,衍為三房。三房之後又別為以寧、以賢、以政、以軒、以貞、以餘、以濱七支。清光緒28年(1902)纂有族譜,堂號忠裔。

益陽易家坊易氏

始遷祖伯琥公,明弘治時由安化仙溪遷今桃江易家坊力田。

益陽河溪水易氏

始遷祖茂和公,清嘉慶時由江西經商,卜居今桃江縣河溪水。後裔六支,其中一支居縣城。

南縣易氏 始遷祖肖功公,清乾隆時從華容縣東山遷居九都(今南洲鎮)。

新化易氏

鼻祖雄公,二十傳至歡公,北宋祥符間攜子隆自江西泰和徙居湖南寧鄉。隆之四世孫龍公徙居寶慶府新化長峰;虎公徙安化。之後又有千五郎自甯鄉徙居新化高峰,千十郎徙居三尖峰,千四郎亦徙居高峰。族譜始修於清康熙61年(1722),乾隆49年(1784)二修,道光17年(1837)三修,光緒21年(1895)四修,1929年五修。長峰原派:千振順當景,宗志克興伏,仲萬大朝思,成登永道德。高峰原派:千福禎祥集,才卿文晉志,景興思添朝,國大民安賢。尖峰原派:千鼎四柱添,孫汝思文志,興伏景大士,可之生理順。乾隆間合族公定班次:純良念顯祖,厚積啟光華,忠孝承先哲,詩書守世家。

藍山南平鄉老劉家易氏

始遷祖石生公,由常甯務農而來。至1931年,凡8戶,男19人,女20人,共39人。

漵浦馬家溪易氏

始遷祖啟鳳公,明末由沅陵徙漵浦馬家溪。

漵浦馬家灣易氏

明末自湖南沅陵遷漵浦馬家灣。

麻陽呂家坪易氏

始遷祖信行公(緒字派),清乾隆年間自江西貿易遷麻陽呂家坪之稿潭溪,後人分佈錦和、高村、堯市、呂家坪等處。錦和字派:宗緒住南湘,連理賢中重,上樹世亞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