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王子來中國挑戰圍棋大師,被瞬間秒殺,臨走丟下一句認輸話

來到大唐, 日本王子才知——日本第一, 不如大唐第三

白江口的慘敗, 令日本人意識到以日本島國的實力, 根本無法與唐帝國抗衡, 甚至連作對手的資格也不具備, 當務之前是學習、提高。 痛定思痛的日本人, 謙虛的低下了頭, 開始向唐人學習。 隨著一撥一撥日本遣唐使的到來, 日本與唐王朝的關係迅速升溫。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 日本和新羅的使臣在長安上演了一出"爭長"鬧劇。


所謂"爭長",就是爭第一, 爭座次。 說直白一些, 就是小三謀求上位。 在日本官方史書《續日本紀》中, 有如下記載:

李隆基在長安蓬萊宮含元殿接受諸藩朝賀。 按慣例, 各國駐唐使節分東西兩列而坐:東面, 新羅第一, 大食第二;西面, 吐蕃第一, 日本第二。

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排排坐、吃果果的事情, 大家也習以為常了。 但是這次日本大使古麻呂卻對座次的安排提出了質疑:“自古以來新羅一直向日本朝貢,

為什麼座次排在日本之前?這樣作不公平。 ”

主持儀式的禮儀司官員覺得有理, 決定將新羅與日本的位置對調。

“爭長”事件令日本國民性一覽無遺:他們只服膺強者, 欺淩弱者!白江口之役日本雖然大敗, 卻對唐王朝不敢輕慢, 在自己史書中尊對手為“大唐”, 而與唐軍並肩作戰的百濟, 則呼之為“賊”。


日本人公然不給百濟面子, 新羅也無可耐何, 從來都是弱國無外交。 新羅綜合國力比不了日本, 更與日本謙恭學習的熱誠無法相比, 敬陪末座也就順理成章了。

日本人的這種謙恭不是裝出來的。 史料記載, 在唐廷的日本遣唐使是所有駐唐使節最有風度和禮貌的, 唐人不吝讚美, 稱日使“容止溫雅”。

日本人是來向大唐學習的, 他們肩負著學習先進文化的重任, 另外在海選的時候, 就算不要求儀錶堂堂, 五官端正、言談舉止謙遜是必須的。

據說, 遣唐使出海前, 日本天皇會大設宴席親自為他們餞行, 再三叮嚀:“你們這一去, 和氣為重, 既要學成東西, 也不能有失國體。 ”;使船安然返回日本,

日本天皇也會設宴接風洗塵, 對學成歸來者加官進爵, 對不幸遇難者厚加撫恤。

有意思的是, 對這個竭力模仿、進步神速的小邦, 唐王朝也自覺地維護“國體”。 《杜陽雜編》裡記載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宣宗年間, 日本國王子來朝, 王子棋術高超, 打遍日本無對手。 宣宗為了殺一殺這個年輕人的銳氣, 命御用棋士--棋待詔顧師言與之對弈。 雙方你來我往, 下了三十多手, 竟是棋逢對手、難分高下。 顧師言情知這局棋輸不得, 凝思良久, 下出一步震鑠古今的妙手。 一子落枰, 日本王子“瞪目縮臂, 伏地認輸”。

日本王子棋下輸了, 仍心有不甘, 回頭問唐廷主管外交事務的官員:“顧待詔是貴國第幾國手?”


官員詭稱:“一般、一般, 他只是全國第三。 ”

其實, 顧師言是大唐國手, 棋術無能出其右者。

王子有些不相信, 琢磨良久, 提出一個要求:“我想和第一國手過過招。 ”

官員回答:“你如果勝了顧師言, 就會安排你和第二對弈;勝了第二名, 才有資格和第一名棋枰論道。 ”

日本王子聽了心灰意冷, 感慨道:“在日本, 我以為自出洞來無對手,棋術天下無雙。今日一敗,方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我以為自出洞來無對手,棋術天下無雙。今日一敗,方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