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為何贊成裁軍:軍隊多不一定能打仗

自建國以來, 新中國歷史上的歷次裁軍決定總會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其實, 在古代, 也有很多的軍事家主張裁軍, 他們認為裁軍可以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還可以提高國力。

在咸豐元年, 晚晴著名的軍事家曾國藩就建議清朝裁軍5萬, 他的理由是“自古開國之初, 恒兵少而國強。 其後兵愈多, 則力愈弱;餉愈多, 則國愈貧”。 曾國藩是一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 他總結了中國古代的軍事的一條歷史規律, 那就是:“在一個朝代開始建立的時候, 士兵很少, 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卻很強, 國家因為養兵少, 負擔輕, 國力反而強大, 可是到了那個朝代的中末期, 國家養的兵越多, 戰鬥力反而很低, 國家因為負擔很重, 人民生活困苦, 國力反而貧弱”。

曾國藩在給皇帝的奏摺之中還用宋朝作為例子:“北宋中葉, 兵常百二十五萬, 南渡以後, 養兵百六十萬, 而軍益不競”。 宋代開國的時候,

軍隊不過二十萬, 但是戰鬥力卻很強大, 擊敗了各地的割據勢力, 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可是到了到了北宋中葉, 養兵一百二十萬, 但是戰鬥力卻很差, 最後被金朝滅亡。 到了南宋初期, 南宋的軍隊數量很少, 也只有二十萬左右, 軍隊的戰鬥力卻很強, 嶽飛北伐的時候, 在朱仙鎮與兀術對敵, 嶽飛派出了五百背嵬騎兵, 就把兀術的十萬大軍擊敗了, 軍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可是到了南宋末期, 軍隊數量達到了一百六十萬的巨大規模, 可是戰鬥力卻很差, 最後被元朝滅亡。

曾國藩還舉了明朝的例子:“明代養兵至百三十萬, 末年又加練兵十八萬, 而孱弱日甚”。 明朝養兵數目達到了一百三十萬, 到了末期為了對付起義軍, 再次增加了十八萬軍隊,

可是戰鬥力卻一天天的下降, 足見軍隊數量與戰鬥力強大與否無必然聯繫。

曾國藩還用清朝的歷史事實說明“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我朝神武開國, 本不藉綠營之力。 康熙以後, 綠營屢立戰功, 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勳, 回疆、金川之殊烈, 皆在四十六年以前。 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後, 如川、楚之師, 英夷之役, 兵力反遠遜於前。 則兵貴精而不貴多, 尤為明效大驗也”。 清朝建立的時候八旗軍的數量很少, 但是戰鬥力卻很強, 可是到了末年, 軍隊的數量大大增加, 卻在對外戰爭之中屢戰屢敗, 隨著士兵的增加, 國力反而下降, 這些都證明了“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

曾國藩的主張“兵貴精而不貴多”“兵少而國強”在今天看來,

依然有其借鑒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