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陽歷史文化精粹——三國爭戰鐵鎖雄關(上)

漢末三國時期, 軍閥混戰, 卻月城、魯山城及江漢交匯一帶是戰事多發之地, 龜山及其周邊的藏馬洞、磨刀石、洗馬口、鎖穴、鐵門關, 都是三國軍事文化產物。

自從191年孫堅征討荊州遭遇黃祖部下伏擊身亡, 孫策、孫權兄弟二人相繼為父親報仇, 黃祖駐守的卻月城就成了孫氏必奪之地。 建安四年(199年), 孫策親討黃祖, 俘獲其妻、子及船6000艘, 數萬士兵被殺或溺水而死, 黃祖僥倖逃脫。 孫策死後, 孫權六年內三次出師討伐黃祖, 第三次發生在建安十三年春。 黃祖為加強防禦, 在龜山北麓洞穴中固定鐵鎖, 連接棕櫚繩橫阻長江, 阻擋吳軍, 仍然被吳軍砍斷繩索, 攻破防線, 致使卻月城被屠, 黃祖被殺。

黃祖死後, 報了殺父之仇的孫權退回柴桑(今九江)。 劉琦繼任江夏太守, 率軍修築江夏城, 關羽也率水軍駐紮在漢水入江口一帶。

相傳, 關羽將營帳設在龜山東北側一個山洞裡,

將赤兔馬藏於洞中養精蓄銳, 並置一盤磨刀石於洞內, 一邊磨那柄青龍刀, 一邊與赤兔馬作伴, 此洞便稱“藏馬洞”。 龜山東南的蓮花湖入江口是關羽飲馬、洗馬處, 人稱“洗馬口”。 時間一長, 從藏馬洞到洗馬口這段江邊地帶被關羽洗馬踏出一條路, 明代形成街道, 命名“洗馬長街”。 清同治《續輯漢陽縣誌》載:“洗馬口在禹功磯南, 舊志關公曾洗馬於此, 本一石廈。 明神宗時, 知縣陳堯欽建水月庵於其上, 立碑勒‘振衣岡’三字, 今碑不存。 ”又載:“關王洞, 一名藏馬洞, 在大別山北, 舊志吳蜀用兵, 關公曾藏馬於此。 旁有武安王廟, 今廢。 洞內有一石, 傳為關公磨刀處, 又一石在山頂。 ”《湖北地名趣談》載, 洗馬口原立有一根一丈多高的青石柱, 人稱系馬柱,
位於長江大橋漢陽橋頭堡北側約40米處, 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填塞了洗馬口, 系馬柱亦不知去向。

據《三國志》記載, 建安十三年, 劉備與諸葛亮等人在樊城長阪與曹操戰敗後, 抄小路向南逃奔, “斜趨漢津”。 屯兵于此的關羽和劉琦水陸兩路出兵營救, 劉備與諸葛亮等人“得濟沔到夏口”(漢津、夏口, 均為漢陽的古名)。 劉備到江夏城西三裡處驛道旁下船, 已是疲憊不堪, 登坡上嶺感到身上盔甲沉重, 於是脫下盔甲放在地上, 稍事休息再進城去。 武漢方言將“放置”謂之“頓”, 此坡嶺便得名“頓甲嶺”。

兩年後劉琦病故, 龜山要隘被孫權佔領, 三國之初又被曹軍奪取。 孫權依託在長江對岸蛇山修築的夏口城為據點, 終於在嘉禾三年(234年)奪回失去十年之久的龜山和江夏城,

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屯兵駐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