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世界歷史上的北海霸者-漢莎同盟

漢莎所指的是活躍於12至16世紀以德國為根據地的商人同盟組織「漢莎同盟」(英:Hanseatic League;德:Dudesche Hanse)。 漢莎來自於德語的「公會」, 是中世紀城市發展所衍生出來的特殊組織。 由於城市的發展與崛興, 商人與技術勞工取代傳統農業生產者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角。 這些新興階層依據其專業會組成形形色色的公會, 以壟斷該行業的所有經濟活動。

行業工會(行會)會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一般人意欲入行, 必須從「學徒」(apprentice)開始跟隨師傅(master)學習一門手藝, 師成之後再就行會安排開始執業。 在中世紀的城市中, 不加入行會基本上無法在該行業謀生。

今日不少專業工作仍設有專業工會, 無疑與這些中世紀行會甚為相似。

中世紀的裁縫師傅與學徒

除了技術人員組成的行會之外, 經營不同類別貿易的商人亦會組成商業工會(「商會」)。 商會也是「一條龍」式地壟斷了由貨物供應、關稅、交易路線專營、以至於經銷這一系列的運作。

不過與行會比較不同的是, 商貿必須與其他城市交易, 故此商會會以合作的方式與其他城市類似的工會達成合作協定, 甚至合併成跨城市或跨國商會。

北海的商人

得益于歷史原因, 德國地區的商會發展有相當優越的先天條件。 德國地區自10世紀開始, 已漸漸出現不少人口集中的城市。 這些城市為當時周邊地區帶來很大的經濟收益。 13世紀開始, 統治德國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更將一些重要城市提升成為「帝國自由城市」。 這些自由城市脫離封建制度而直屬於帝國, 同時得到自治權。 在自治體制中, 集中城市資源與財富的商會便成為城市的統治階層。

今日漢莎城市之一漢堡

由於商會同盟和自治體的興起, 像漢堡(Hamburg)、盧比克(Lübeck)和不萊梅(Bremen)等德國沿海地區的城市變得更為發達。 商會同盟最初以打擊海盜以保衛海上貿易航道為宗旨, 後來發展成一個擁有獨立議會的國際性同盟組織。 1356年, 漢莎同盟於盧比克舉行第一次大會,

標誌其成立。

漢莎同盟的交易城市

此外, 漢莎同盟亦因為東歐地區的開發而獲大龐大的財富和勢力。 在12至13世紀, 德國地區成立了條頓騎士團並向東歐的波羅的海地區發動十字軍。 條頓騎士團的擴張開發了東歐的貿易圈, 而同樣以德國人為主要構成的漢莎同盟就乘機壟斷了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交易。

俄羅斯地區盛產毛皮和琥珀等貴重商品, 漢莎商人只要將這些貨物轉運到德國或者更遠的低地和英倫地區便能謀取暴利。 全盛時期的漢莎商人勢力東至波羅的海的里加、西至英倫島的倫敦;少者能買下各大城市內的實業, 大者甚至能向城市所屬的封建領主買下城市的自治權。 可以說, 漢莎商人比荷蘭商人更早馳騁於海上。

漢莎同盟的沒落

漢莎城市-不萊梅

然而好景不長,漢莎同盟因多種不利的因素在15世紀開始沒落。首先,漢莎同盟在波羅的海的「靠山」條頓騎士團遭到波蘭和俄羅斯諸公國的夾擊勢力日微,致使波羅的海的貿易受到阻隔。而另外一些史學家更認為,15世紀後歐洲開始離開小冰期而氣候逐步回暖,故此西歐對毛皮的需求大減。這些因素都嚴重打擊了漢莎同盟在毛皮和琥珀等稀有商品上的優勢。

漢莎城市格羅寧根

此外,由15世紀開始,歐洲出現了不少商貿的競爭對手,打破了漢莎商人的壟斷地位。 15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國開發亞洲航路以及發現美洲新大陸,將歐洲的資本集中到這些新興市場上。之後,荷蘭和英國商人在17世紀相繼興起和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再將貿易中心移往東方。相對而言,交易圈集中於波羅的海的漢莎同盟能生產的財富就愈來愈少。

漢莎城市-格但斯克

而且北海的政治局勢在16世紀急速改變也影響了漢莎商人購買都市自治權的做法。新教興起引發的歐洲大規模宗教戰爭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像波蘭、英國、荷蘭等國家不欲再讓他國商人把持都市貿易權而收緊了自治權和商貿特權的買賣,令漢莎商人經營更見困難。

德國遊戲公司開發的《大航海家》背景就是漢莎同盟

17世紀漢莎已開始息微,而堅持多兩個世紀後,最終同盟於1862年解散。雖然漢莎同盟的實體已成為歷史,但幾個世紀所形成的文化乃可見於今日的北海地區。德國的漢堡、不來梅、盧比克、荷蘭的格羅寧根(Groningen)、和波蘭的格但斯克(Gdańsk,德語為Danzig)都因為以往為漢莎商人活躍的自治都市已稱為「漢莎城市」(Hansestadt) 。

文章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漢莎城市-不萊梅

然而好景不長,漢莎同盟因多種不利的因素在15世紀開始沒落。首先,漢莎同盟在波羅的海的「靠山」條頓騎士團遭到波蘭和俄羅斯諸公國的夾擊勢力日微,致使波羅的海的貿易受到阻隔。而另外一些史學家更認為,15世紀後歐洲開始離開小冰期而氣候逐步回暖,故此西歐對毛皮的需求大減。這些因素都嚴重打擊了漢莎同盟在毛皮和琥珀等稀有商品上的優勢。

漢莎城市格羅寧根

此外,由15世紀開始,歐洲出現了不少商貿的競爭對手,打破了漢莎商人的壟斷地位。 15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國開發亞洲航路以及發現美洲新大陸,將歐洲的資本集中到這些新興市場上。之後,荷蘭和英國商人在17世紀相繼興起和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再將貿易中心移往東方。相對而言,交易圈集中於波羅的海的漢莎同盟能生產的財富就愈來愈少。

漢莎城市-格但斯克

而且北海的政治局勢在16世紀急速改變也影響了漢莎商人購買都市自治權的做法。新教興起引發的歐洲大規模宗教戰爭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像波蘭、英國、荷蘭等國家不欲再讓他國商人把持都市貿易權而收緊了自治權和商貿特權的買賣,令漢莎商人經營更見困難。

德國遊戲公司開發的《大航海家》背景就是漢莎同盟

17世紀漢莎已開始息微,而堅持多兩個世紀後,最終同盟於1862年解散。雖然漢莎同盟的實體已成為歷史,但幾個世紀所形成的文化乃可見於今日的北海地區。德國的漢堡、不來梅、盧比克、荷蘭的格羅寧根(Groningen)、和波蘭的格但斯克(Gdańsk,德語為Danzig)都因為以往為漢莎商人活躍的自治都市已稱為「漢莎城市」(Hansestadt) 。

文章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