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從小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很重要,你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孩子一入學, 大多數孩子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數學。 畢竟, 這也是孩子開始從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的起點。 其實, 在孩子數學學習的起步階段,

除了必要的學校教學之外, 還需要家長不斷在不同的生活場景刺激孩子的數學思維, 以及將所學的數學方法運用到生活中。

不要錯過“數學啟蒙敏感期”

具體來說, 孩子的數學啟蒙期有五個階段, 分別是0-1歲、1-3歲、3-6歲、6-9歲、9-12歲。 而過了12歲, 孩子學習數學的敏感期就錯過了。 當然, 這五個階段的學習節奏快慢不同, 深度也不盡相同。

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Jo Boaler曾表示並沒有所謂的“天生數學腦”。 但想必這個“天生”是遺傳學範疇的討論, 而我們後天所看到的“這個孩子數學好, 有天賦”云云, 或許極大程度上是因為利用好了最關鍵的幾個數學啟蒙階段。

孩子0-1歲的時候, 大腦完成40%的發育, 包括大腦神經元細胞、髓鞘和海馬體以及其中的各種連結都在這個階段發育完成。

別看這短短一年稍縱即逝, 卻可能是五個階段中最為關鍵的一年。 “其實孩子學到了, 而且學習的速度無比之快。 只是他不會用大人的方式回饋給我們, 但這並不代表他沒學到。 ”

同時, 數感也是很重要的數學能力。 但什麼是數字感覺(number sense)?官方一點的解釋可能是:能夠靈活地處理數位, 拆解問題, 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要培養孩子的數感, 就要充分調動起他的五感, 而且還要瞭解哪個時期、哪種感覺是最強勢的。

比如0-3歲, 孩子是觸覺領先, 視覺配合;3-6歲是視覺領先, 觸覺漸弱, 轉為配合;6-9歲聽覺逐漸強勢起來;等到9-12歲, 則基本穩定為視覺領先, 聽覺第二, 觸覺排最後。

基於這個認識, 針對1-3歲的孩子,

認識數位的時候, 必須要有實物在手, 比如說數位餅乾, 要讓孩子有一種手感。 3-6歲的孩子, 你要讓他能夠看到數字概念的呈現。 而到了6-9歲, 加上聽力, 必須在語言上去強調, 比如要說出3這個數字, 而且後面還得加上不同的單位, 比如“3個”、“3斤”、“3把”, 這樣他才會認識到3是一個變化的量, 它不像咱們的中國字是固定的, 3是一個可以用來描述各種東西的量。

在生活中學數學

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 家長可以讓孩子盡可能地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參與進來, 讓孩子知道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也教會他們學以致用。

當爸爸媽媽買東西付帳單時, 讓孩子計算一下找回的零錢, 金額是否正確;當您準備買新傢俱時, 讓孩子幫著測量房間的面積是否合適;或是去超市購物時, 可以讓孩子核對一下購物單和所購商品數目是否相符。 房子維修時也可以讓孩子看你量門框, 或看你在牆中間掛一幅畫。 這些別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 卻可以最有效地促進數學知識的吸收。

所以作為最容易給孩子主動知識的爸爸媽媽,

要多做一些努力, 利用孩子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 假以時日, 數感就培養起來了。 哪怕這些主動知識不多, 但孩子能夠通過組合, 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另外, 在這一過程中, 孩子必然有濃厚的興趣, 因為興趣是教育最基礎的前提。

拓展數學的界限

家長應該讓孩子瞭解,數學並不單單都是關於數字,這門學科還包括幾何、邏輯推理等等。比如,認識物體的形狀,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你看,圖畫上的帆船有多少個三角形啊?” 再比如,關於迴圈的邏輯推理,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圖畫上先是有一個紅圓圈,然後是藍圓圈,再然後又是紅圓圈,接下來應該是什麼呢?”對事物的比較,家長也可以問例如“這雙鞋子是不是比那雙要大一些呢?”

在早期開發孩子的數學技能,對於他將來能快速學習和掌握幾何學以及更為複雜深奧的數位概念有極大的説明。

拓展數學的界限

家長應該讓孩子瞭解,數學並不單單都是關於數字,這門學科還包括幾何、邏輯推理等等。比如,認識物體的形狀,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你看,圖畫上的帆船有多少個三角形啊?” 再比如,關於迴圈的邏輯推理,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圖畫上先是有一個紅圓圈,然後是藍圓圈,再然後又是紅圓圈,接下來應該是什麼呢?”對事物的比較,家長也可以問例如“這雙鞋子是不是比那雙要大一些呢?”

在早期開發孩子的數學技能,對於他將來能快速學習和掌握幾何學以及更為複雜深奧的數位概念有極大的説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