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田秋籍貫在思南考古又添新證據

貴州網訊:(通訊員 張安國 王再學)田秋, “貴州科舉教育之父”, 隨著歷史人物越來越得到重視, 田秋籍貫在思南與德江之間發生長時間爭議。

開挖拍照結束後對墓碑泥土予以恢復

據田秋本人編撰的《嘉靖思南府志》記載:田顯文(田秋之父)葬“蔣溪鋪半月山”。 即今天的思南縣趙家壩半月山。 又據《思南府續志》以及田秋大女婿, 明進士張欽辰在《廣東布政使田公行狀》中記載:田秋葬于“府南二裡息樂溪之源”。 即今天的思南縣關中壩街道辦事處昔樂溪村。

考察部分人員

儘管兩代人都是其直系親屬詳細記載葬于思南, 但是, 由於田秋在今德江縣潮砥烏江邊上題:“黔中砥柱”幾個字, 被德江人作為田秋籍貫在德江的證據。

墓碑基礎下沉,

開挖後才能看清全部字跡

為了澄清史實, 思南縣委宣傳部、縣史學會、縣教育局、縣國學教育研究會組織人員進行考察。 根據《思南府續志》記載:田秋及後人共八代均葬于思南的史實, 組織人員展開考察。

田穀(號素齊)

2017年7月21日, 思南縣國學教育研究會張安國、松桃縣書法協會副主席龍周,

思南縣田秋小學校長王再學、副校長蔡發, 思南中學教師趙勝選, 思南縣鸚鵡溪中學校長顏學軍, 邵家橋鎮學區辦主任阮波、副主任邵文國, 邵家橋鎮教師李明, 在思南縣邵家橋鎮官坡大屋基村民組一低窪處, 考察發現了田秋大哥田谷之墓。

田谷孫,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副都禦使田仰立

最新發現該墓的是李明老師。 我們看到其墓基礎已經下沉, 墓碑已被泥土遮擋住一部分, 導致碑文顯示不全。 李明老師電話聯繫村裡的朋友送來鋤頭等工具, 通過開挖, 才將碑文全部顯示出來。 碑文正中文字為:“明誥封奉政大夫任雲南曲靖軍民府通判索齊(田谷)田公神道”;左書“明進士出身, 授吏部文選清吏司主事, 任浙江溫處道, 移儲廣東參議, 加太僕寺卿, 巡撫四川、洛陽等處, 總督漕運軍務, 進御前侍衛內大臣,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兼都察院副都禦使, 孫田仰立”;右書“崇禎三年(1630)清明立”。 由此可見, 該墓距今已有387年。

神道碑一般記錄帝王大臣生前活動, 普通人家不能立神道碑。隨著時代的發展,最後二品官員也可以立神道碑了。可見神道碑的研究價值大於普通人家立的墓碑。

據碑可知:此墓為田秋大哥田谷墓。據史料記載:田秋之父田顯文既為郎中,又曾做過私塾教師,有很高的學問。到田秋這一代,輩分為“禾”字,三弟兄名字都將字輩巧妙的鑲入名字之中。大哥田谷(“穀”的繁體為“榖”,帶有“禾”字),二哥田稠,三弟田秋均有“禾”字。

田谷墓碑在思南縣邵家橋鎮官坡被發現,墓葬宏偉,碑高2.4米,寬1.12米,厚20釐米,僅碑石重量就超出了一頓。墓的前面是當時通向長江的主要航道烏江,後面背靠官坡大山。為什麼要將祖輩葬在低窪處?我們詢問了當地曾經葬人的87歲的陰陽大師邵先生,他說:古代思南葬人流行一句口語叫:“窮坐彎,富坐蕩(低矮的地方),土匪坐在坳坳上”。意思是說把祖墳安放在山彎彎,後代就會窮,安放在低矮處就會富貴,安放在山坡頂上,後代會出一些不守法紀的人。這雖然是迷信的說法,但可見田穀葬地是家人認真選擇的。如今這個墓葬地的正前方,是省級示範校高中思南中學新校區,這也是歷史的巧合。

古人歷來重視葉落歸根,從田秋及家族人員墓葬地在思南境內逐漸被發現,可以推斷:田秋籍貫應為思南。因為思南、德江相鄰,如果田秋為德江人,田家真沒有必要將幾代人都葬在思南。而且,從農耕社會來說,農民對其賴以生存的土地看護是很緊的,絕對不允許“外人”在他的土地上葬人!

普通人家不能立神道碑。隨著時代的發展,最後二品官員也可以立神道碑了。可見神道碑的研究價值大於普通人家立的墓碑。

據碑可知:此墓為田秋大哥田谷墓。據史料記載:田秋之父田顯文既為郎中,又曾做過私塾教師,有很高的學問。到田秋這一代,輩分為“禾”字,三弟兄名字都將字輩巧妙的鑲入名字之中。大哥田谷(“穀”的繁體為“榖”,帶有“禾”字),二哥田稠,三弟田秋均有“禾”字。

田谷墓碑在思南縣邵家橋鎮官坡被發現,墓葬宏偉,碑高2.4米,寬1.12米,厚20釐米,僅碑石重量就超出了一頓。墓的前面是當時通向長江的主要航道烏江,後面背靠官坡大山。為什麼要將祖輩葬在低窪處?我們詢問了當地曾經葬人的87歲的陰陽大師邵先生,他說:古代思南葬人流行一句口語叫:“窮坐彎,富坐蕩(低矮的地方),土匪坐在坳坳上”。意思是說把祖墳安放在山彎彎,後代就會窮,安放在低矮處就會富貴,安放在山坡頂上,後代會出一些不守法紀的人。這雖然是迷信的說法,但可見田穀葬地是家人認真選擇的。如今這個墓葬地的正前方,是省級示範校高中思南中學新校區,這也是歷史的巧合。

古人歷來重視葉落歸根,從田秋及家族人員墓葬地在思南境內逐漸被發現,可以推斷:田秋籍貫應為思南。因為思南、德江相鄰,如果田秋為德江人,田家真沒有必要將幾代人都葬在思南。而且,從農耕社會來說,農民對其賴以生存的土地看護是很緊的,絕對不允許“外人”在他的土地上葬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