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深度好文)

翁亦奇老師說“至善莫如教子, 至樂莫如讀書”。 加入大V之家, 在app那聽了一節翁亦奇老師的課《如何鍛煉孩子的注意力》我收穫頗多, 趕快整理筆記, 周邊的朋友看我的分享, 也學習了。 今天這節課又是收穫, 真好。

在中國, 最缺少的兩個科目就是心理學和哲學。 心理學能幫你更好地瞭解別人。 哲學能讓你懂得很多道理。 中國心理陽光工程調查:中國有70%的成人心理有問題。 有的人整天悶悶不樂抑鬱。 即使心理真的有問題也不會去看心理醫生, 心裡再痛苦也熬著。

世界上有3種能量:

1-正能量~我很努力, 我很棒,

每天都充滿激情。

2-負能量~天天抱怨老公不好, 孩子不聽話, 領導不公平

3-真能量~好就是好, 不好就是不好。 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

這種能量在在成人比較少見。 因為成人都戴著好多張面具, 沒錢的裝有錢, 不開心裝快樂等等。 但是這種能量在兒童身上可以發現。 翁老師最喜歡這種能量, 他喜歡和孩子交流, 下班回到家跟孩子玩能洗去一天的疲憊。 他喜歡孩子喜歡他的感覺。 我想如果每個父親都跟翁老師一樣喜歡和孩子溝通和孩子玩, 那麼這個世界得多美好呀

然而現在很多錯誤的教育觀念讓33.3%的孩子有心理問題, 這個資料還會不斷上升。

有句話說“你不理我, 比你打我”更痛。 你覺得哪個更重要呢?孩子身體不舒服,

如肚子痛, 頭痛父母會很上心, 可是, 孩子心裡痛呢?這個往往被忽視了, 很多爸媽只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那麼孩子會有哪些心裡問題呢?

一, 性格和情緒。

1.任性:孩子想幹嘛就幹嘛, 不順他就發脾氣, 暴跳如雷。

2.嬌氣:依賴別人很難自己事情自己做。

3.退縮:什麼事情都不敢自己嘗試。

4.孤僻:自己玩不跟別人玩。

5.懦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被說就哭。

6.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好, 不認可自己。

除了性格和情緒的體現, 還體現在某些行為習慣:如咬手指、挖鼻孔、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睡眠障礙等, 嚴重的話還會打架、說謊、偷竊、嫉妒, 這些行為背後就隱藏心理問題。

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有這些心理問題呢?

沸洛伊德說“小孩一出生就收到成年人的壓制”,

如果一個孩子無法心靈健康成長最主要就是受到成人的呀壓制。 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社會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的心理問題,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的都毫無察覺。 比如說一個膽小的父母會帶出膽大的孩子嗎?一個自私的父母會帶出感恩的孩子嗎?所以想要讓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首先要心理健康。 如果你脾氣差, 一點自控能力都沒有看不順就發脾氣, 那麼孩子脾氣能好嗎?有次我去家訪,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 有點孤僻, 不愛說話, 學習差。 在家訪的時候, 她爸爸一直看著電視跟我們講話, 還時不時蹦出說這節目很好看。 然後就跟我們說孩子愛看電視, 愛看手機, 孩子不活潑。 且不說他平時是怎麼做的,
家訪還盯著電視看, 有時間陪孩子說話嗎?所以, 如果爸媽變了孩子也會變了。

一、兒童心理發展階段。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將兒童心理發展歸為五個階段

1.生理需求:就是讓孩子吃飽睡好。 但是都不能太過, 做到“愛而不寵”。

2.安全感:孩子在2歲之前父母要多抽時間陪孩子,

這階段的孩子喜歡看媽媽笑, 喜歡陪爸爸玩, 要讓孩子充分體會到爸媽的愛。 陪伴最重要若要離開要光明正大, 不欺騙。

我要回去上課, 都會跟貝貝說“媽媽明天要回去上班”, 他爸爸也會跟他說媽媽明天要去上班了, 過兩天就回來。 他都很接受, 出門會交代爸爸小心騎車, 要看車鏡

不要嚇孩子, 有的家長哄睡, 為了讓孩子早點睡就說“趕快睡不然大灰狼會把你吃了”接著孩子馬上閉上眼睛, 即使睡了, 他的夢是不香的, 長期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如果在這階段, 爸媽都沒時間陪孩子, 孩子就會愛哭, 粘人的表現。 他不希望爸媽在他面前離開, 一離開就哭。 看到爸媽回來就馬上粘上去, 走到哪跟到哪, 還會膽小怕生。

這就是安全感不足。這階段要是父母沒陪孩子幫他建立安全感,對下一階段獨立感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

3.獨立感:孩子3歲左右,有自主意識,變得調皮愛探索。父母要幫助他建立獨立感,在“三不傷害”的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如孩子要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要拖地等等,讓他們去嘗試,不要覺得孩子是在添亂而制止。父母只要在身邊指導就可以。

我記得貝貝接近3歲的時候,自己去浴室,拿舀子裝水往身上倒還哈哈大笑。妹妹提醒我不要打擾他,反正夏天不怕著涼,衣服濕了再換。玩了一會自己滿足地走出來說要換衣服然後去玩別的了。如果當時馬上制止那得多掃興啊,剝奪了他嘗試自己洗澡的快樂。

如果孩子在你要求他自己能坐的事情自己做,他還很依賴,習慣不好,那麼父母要先幫他建立安全感。你可以想像孩子由於父母不常陪伴而粘人,他能建立獨立感嗎?但父母做做到“帶而不代”~我們是帶領他而不是代替他做任何事情,這點貝貝得加強,奶奶總是代替他如穿衣服啦,穿鞋啦。

4.歸屬感:

孩子5周歲左右,自理能力強什麼都會自己做,自己就要找別的孩子一起玩,這就是進入歸屬感階段。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我們要説明孩子建立如何遵守規則、如何和同伴友好相處、懂得與人協作和分享,在交往中找到被肯定和表揚。

同樣如果第三階段沒做好,第四階段歸屬感就會影響。我們要積極引導。有些錯誤的價值觀影響了孩子。如在幼稚園,有個孩子發現一個壞孩子在破壞玩具,這個孩子馬上告訴老師,老師批評了破壞玩具的孩子表揚了這個舉報的孩子,好像大部分幼稚園尤其是農村的幼稚園都這麼做。難怪愛打小報告的學生越來越多。

我教書6年以來,最頭疼就是那些愛打小報告的學生,上課不一會兒,“老師,某某在偷吃糖果”“老師,她在玩玩具”而且打小報告的人還很理直氣壯,感覺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翁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發現有人幹壞事要去制止他,如果制止不了請老師幫忙。老師是來幫你的,不是你幫老師發現幹壞事的人。這樣子孩子的責任感才會提升。(受教了,回去告訴貝貝,貝貝也愛打小報告,有一回和蟲蟲玩,蟲蟲拿了別人家的奶瓶玩,他跑去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

如果你是老師,有個學生撿了一支筆交給你,你怎麼辦?表揚他嗎?翁老師建議如果是他,他會和這個孩子一起找到丟筆的學生,讓這個學生當面感謝撿到筆的學生。(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我也這麼教育自己的學生)因為這才是真正幫助別人而不是因為你撿到東西上交老師,是為了得到表揚。

5.成就感:這是作為最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同伴前覺得驕傲。

那天貝貝跟我說

他是最早把壞習慣改過來的,那表情非常驕傲。

媽媽:是什麼壞習慣?

貝貝:上課跑來跑去。我是最快改過來的,和我一起拍來跑去的,都沒改過來

媽媽:嗯,改掉壞習慣是好樣的。

其實3歲多的孩子,注意力根本沒那麼集中,跑來跑去很正常。也許是那次,有幾個跑來跑去他也是其中之一,他比別人更早克制了這個行為。說不定哪天又繼續跑來跑去。

翁老師分享,她女兒放學回來,趾高氣揚地告訴他:校長表揚我是我們班唯一一個自己去上學的。那是何等驕傲。其實她去上學,翁老師夫婦悄悄跟在後面,直到她走進學校才放心。這是多麼用心良苦,這就幫孩子建立了成就感。

有成就感就特別自信。翁老師的一個朋友找他說孩子不自信總不認可自己。翁老師瞭解到孩子鋼琴特別厲害。就建議家長邀請她的同學去聽她演奏。得到同伴的讚揚肯定,這個孩子慢慢地變得自信起來,在其他方面也自信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找到成就感。

孩子都是一個一個階段成長的離不開父母的陪伴。但是也不要一切都為了孩子,要告訴孩子,爺爺奶奶,爸媽媽都和你一樣重要。不然孩子就會自我為中心變得任性。不要企圖控制孩子,很多家長都要孩子聽話,對孩子的行為想法加以控制,這樣孩子反而會叛逆,往往不自信。

孩子活潑開朗自信怎麼培養?

1.自我暗示

經常跟孩子說你很懂禮貌,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有禮貌。你上課很積極,他就會上課很積極但是要注意暗示的內容確保孩子做到。

2.情景假設

案例:老師打電話說你孩子偷了同桌橡皮擦。你覺得如果是你會怎麼教育?

孩子回來咯,父親沒有馬上說他,而是和顏悅色地給孩子講故事。

從前有個孩子他很喜歡同桌的橡皮擦。他先借來擦了幾次,覺得真是好,太喜歡了,趁同桌沒注意就把橡皮擦拿回家了。他拿走後覺得很不安,要是同桌一直找,找不到怎麼辦?於是第二天他就把橡皮擦還給同桌,跟她道歉了。

故事講完,該吃飯吃飯,繼續陪孩子玩。第二天去上學這個孩子就把橡皮擦還了。

3.集體療法

一個自卑內向的孩子得到同伴的積極肯定,身邊的人鼓勵表揚,他就會慢慢變得自信

。四年3班有個男學生,其貌不揚,黑黑瘦瘦的,學習一般,上次我特意看了其他科成績,不理想。但是英語卻不錯。有一次我發現他很認真,就當全班面說民生是我們班的英語小王子。結果他好努力,回答積極,作業也認真完成,英語在班級裡尤其是回答也是拔尖的,他在同伴面前也得到肯定和讚揚就越來越自信。

4.冷處理

如果在孩子情緒很差時不要溝通和教育,要讓孩子安靜反思一下,切記不能單獨關孩子,要關就大人也陪著孩子一起反思。不然會造成孩子心理傷害

我記得貝貝小時候才2歲多,我教育他居然把他關了

,把孩子嚇壞咯。

大人情緒差的時候也不能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因為這樣反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使命感消失。

教育孩子不是向孩子傳播知識,提高某個技能,我們的使命是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點燃心中的夢想。每個爸媽都應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讓孩子活潑開朗自信。

感謝翁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後育兒教育學生上就可以參考了。

還會膽小怕生。

這就是安全感不足。這階段要是父母沒陪孩子幫他建立安全感,對下一階段獨立感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

3.獨立感:孩子3歲左右,有自主意識,變得調皮愛探索。父母要幫助他建立獨立感,在“三不傷害”的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如孩子要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要拖地等等,讓他們去嘗試,不要覺得孩子是在添亂而制止。父母只要在身邊指導就可以。

我記得貝貝接近3歲的時候,自己去浴室,拿舀子裝水往身上倒還哈哈大笑。妹妹提醒我不要打擾他,反正夏天不怕著涼,衣服濕了再換。玩了一會自己滿足地走出來說要換衣服然後去玩別的了。如果當時馬上制止那得多掃興啊,剝奪了他嘗試自己洗澡的快樂。

如果孩子在你要求他自己能坐的事情自己做,他還很依賴,習慣不好,那麼父母要先幫他建立安全感。你可以想像孩子由於父母不常陪伴而粘人,他能建立獨立感嗎?但父母做做到“帶而不代”~我們是帶領他而不是代替他做任何事情,這點貝貝得加強,奶奶總是代替他如穿衣服啦,穿鞋啦。

4.歸屬感:

孩子5周歲左右,自理能力強什麼都會自己做,自己就要找別的孩子一起玩,這就是進入歸屬感階段。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我們要説明孩子建立如何遵守規則、如何和同伴友好相處、懂得與人協作和分享,在交往中找到被肯定和表揚。

同樣如果第三階段沒做好,第四階段歸屬感就會影響。我們要積極引導。有些錯誤的價值觀影響了孩子。如在幼稚園,有個孩子發現一個壞孩子在破壞玩具,這個孩子馬上告訴老師,老師批評了破壞玩具的孩子表揚了這個舉報的孩子,好像大部分幼稚園尤其是農村的幼稚園都這麼做。難怪愛打小報告的學生越來越多。

我教書6年以來,最頭疼就是那些愛打小報告的學生,上課不一會兒,“老師,某某在偷吃糖果”“老師,她在玩玩具”而且打小報告的人還很理直氣壯,感覺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翁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發現有人幹壞事要去制止他,如果制止不了請老師幫忙。老師是來幫你的,不是你幫老師發現幹壞事的人。這樣子孩子的責任感才會提升。(受教了,回去告訴貝貝,貝貝也愛打小報告,有一回和蟲蟲玩,蟲蟲拿了別人家的奶瓶玩,他跑去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

如果你是老師,有個學生撿了一支筆交給你,你怎麼辦?表揚他嗎?翁老師建議如果是他,他會和這個孩子一起找到丟筆的學生,讓這個學生當面感謝撿到筆的學生。(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我也這麼教育自己的學生)因為這才是真正幫助別人而不是因為你撿到東西上交老師,是為了得到表揚。

5.成就感:這是作為最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同伴前覺得驕傲。

那天貝貝跟我說

他是最早把壞習慣改過來的,那表情非常驕傲。

媽媽:是什麼壞習慣?

貝貝:上課跑來跑去。我是最快改過來的,和我一起拍來跑去的,都沒改過來

媽媽:嗯,改掉壞習慣是好樣的。

其實3歲多的孩子,注意力根本沒那麼集中,跑來跑去很正常。也許是那次,有幾個跑來跑去他也是其中之一,他比別人更早克制了這個行為。說不定哪天又繼續跑來跑去。

翁老師分享,她女兒放學回來,趾高氣揚地告訴他:校長表揚我是我們班唯一一個自己去上學的。那是何等驕傲。其實她去上學,翁老師夫婦悄悄跟在後面,直到她走進學校才放心。這是多麼用心良苦,這就幫孩子建立了成就感。

有成就感就特別自信。翁老師的一個朋友找他說孩子不自信總不認可自己。翁老師瞭解到孩子鋼琴特別厲害。就建議家長邀請她的同學去聽她演奏。得到同伴的讚揚肯定,這個孩子慢慢地變得自信起來,在其他方面也自信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找到成就感。

孩子都是一個一個階段成長的離不開父母的陪伴。但是也不要一切都為了孩子,要告訴孩子,爺爺奶奶,爸媽媽都和你一樣重要。不然孩子就會自我為中心變得任性。不要企圖控制孩子,很多家長都要孩子聽話,對孩子的行為想法加以控制,這樣孩子反而會叛逆,往往不自信。

孩子活潑開朗自信怎麼培養?

1.自我暗示

經常跟孩子說你很懂禮貌,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有禮貌。你上課很積極,他就會上課很積極但是要注意暗示的內容確保孩子做到。

2.情景假設

案例:老師打電話說你孩子偷了同桌橡皮擦。你覺得如果是你會怎麼教育?

孩子回來咯,父親沒有馬上說他,而是和顏悅色地給孩子講故事。

從前有個孩子他很喜歡同桌的橡皮擦。他先借來擦了幾次,覺得真是好,太喜歡了,趁同桌沒注意就把橡皮擦拿回家了。他拿走後覺得很不安,要是同桌一直找,找不到怎麼辦?於是第二天他就把橡皮擦還給同桌,跟她道歉了。

故事講完,該吃飯吃飯,繼續陪孩子玩。第二天去上學這個孩子就把橡皮擦還了。

3.集體療法

一個自卑內向的孩子得到同伴的積極肯定,身邊的人鼓勵表揚,他就會慢慢變得自信

。四年3班有個男學生,其貌不揚,黑黑瘦瘦的,學習一般,上次我特意看了其他科成績,不理想。但是英語卻不錯。有一次我發現他很認真,就當全班面說民生是我們班的英語小王子。結果他好努力,回答積極,作業也認真完成,英語在班級裡尤其是回答也是拔尖的,他在同伴面前也得到肯定和讚揚就越來越自信。

4.冷處理

如果在孩子情緒很差時不要溝通和教育,要讓孩子安靜反思一下,切記不能單獨關孩子,要關就大人也陪著孩子一起反思。不然會造成孩子心理傷害

我記得貝貝小時候才2歲多,我教育他居然把他關了

,把孩子嚇壞咯。

大人情緒差的時候也不能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因為這樣反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使命感消失。

教育孩子不是向孩子傳播知識,提高某個技能,我們的使命是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點燃心中的夢想。每個爸媽都應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讓孩子活潑開朗自信。

感謝翁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後育兒教育學生上就可以參考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