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年書畫家楊光學

【楊光學藝術簡歷】

楊光學苗族, 貴州省紫雲縣人, 貴州師範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藝術學(大寫意花鳥畫及書法研究)碩士研究生。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民族畫院特聘畫家, 中國國家畫院詹庚西花鳥畫工作室畫家, 先後師從著名畫家劉星、詹庚西先生。 曾多次在《青少年書法報》、《書法導報》、《書法報》、《藝術百家》等報刊專題介紹。

國家級入展獲獎:

2009、入展第二屆西部書法篆刻作品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0、入展西南四省書法篆刻作品法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1、入展“信德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第三屆全國行草書書法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趙孟頫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張芝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孔子藝術獎”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百里杜鵑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中國龍文化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入展中國臨沂第六屆書法藝術節教師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2、獲第五屆“永樂宮”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3、入展“雲峰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4、入展“祭侄文稿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5、入展第二屆“媽祖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5、榮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大展優秀獎(中國美術家協會)

《北樓依依近》(46cm×65cm)

《楊光學:陳淳花鳥畫師承關係研究》

摘要:陳淳是明代畫家, 尤以小寫意花鳥畫文明於世。 陳淳的小寫意花鳥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 本文重點研究陳淳花鳥畫的師承關係, 主要論述了四個部分。 第一、陳淳之蒙養;第二、陳淳與文徵明之間的師承關係;第三、陳淳與沈周之間的師承關係;第四、陳淳與吳門畫派。

關鍵字:陳淳;花鳥畫;文徵明;沈周;吳門畫派

陳淳字道複, 號白陽山人, 陳淳是明代非常有名的才子, 能作詩、善書法、會作畫, 尤其以花鳥畫名氣最大, 是花鳥畫大家。

其花鳥畫作品的藝術價值無論在明代還是整個繪畫歷史長河中都不可替代。

《遠矚圖》(46cm×65cm)

一、陳淳之蒙養

明代在明憲宗和明孝宗年間, 社會太平, 經濟富足, 文人受到朝廷的重視, 文化開始沉積, 收藏之風在社會盛行。 陳淳的祖父, 名譎, 字玉汝, 曾官至三品, 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禦史。 陳淳的父親陳玥, 字認可, 也是位富有學養之士, 喜好古人詩畫, 懂得品味與鑒賞。 陳淳生活在一個十分富足, 有一定權勢並且具有詩書學養的家庭之中。 這樣的家庭不僅為陳淳提供了物質保障, 更為他才華的孕育提供了豐厚的滋養。

陳淳的父親與文徵明是好友, 二人交往密切。 因此, 陳淳在兒時就有機會跟隨文徵明學習古書、詩畫。

陳淳可以算是文徵明的入室弟子。 文徵明在明朝有著明代“四大家”的稱號, 是十分具有威望和學識的大家, 讓陳淳跟隨文徵明學習, 陳家對陳淳的寄予厚望。 陳淳天資聰穎, 也很勤奮, 又有儒雅的家族環境薰陶, 自然不負眾望。

文徵明對於陳淳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然而, 文徵明在繪畫方面主要精通山水畫, 而陳淳雖然也作山水, 但是花鳥畫造詣更高, 這就不得不歸功於沈周。 沈周是文徵明的老師, 也是明代有名的大畫家。 沈周的《廬山高圖》曠古絕倫, 名垂古今。 事實上, 陳淳對沈周是十分欽佩的。 陳淳對沈周的情感很深。 陳淳生命最後一年所做的《花舟詩翰圖卷》引首題的“觀物之生”四個大字就是在緬懷沈周,

而此時沈周離世已經三十五年了。 由此可見沈周在陳淳心中的分量。

《春光融融》(46cm×65cm)

二、陳淳與文徵明的師承關係

因為陳淳的家庭原因得以讓他在兒時就能得到文徵明的指導, 對於陳淳而言是十分幸運的。 多年的學習讓陳淳在詩、書、畫、文各個方面都有文徵明的印記。 在詩書方面, 文徵明可謂是滿腹經綸, 在繪畫方面文徵明是一位幾乎可以稱之為全能的畫家。 他有“粗文”、“細文”兩種風格。 可以嚴謹細微, 也可以粗獷豪放。 細膩時溫婉雅致、而不失整體, 粗放時磅礴宏大、而不失書卷之氣。 文徵明在花鳥畫方面多畫蘭竹, 用筆清秀, 形態優雅, 是“細文”風格的作品。 陳淳早期的繪畫風格就是此種畫風。 1514年陳淳作《水仙圖》於泥金扇面,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中有兩株水仙臨風飄拂,畫法拘謹,含而不露,色彩清淡,筆調秀美。旁邊提拔的字跡亦是清秀,偏於側鋒,起筆露鋒,頗有文徵明的影子,屬於“細文”一脈。

雖然文徵明主要成就集中在山水畫中,但是他對陳淳的花鳥畫影響依然是十分巨大的。以蘭草為例,文徵明與陳淳都畫蘭草,將文徵明的《蘭竹圖卷》與陳淳的《花卉冊》中蘭草相對比就能發現:陳淳與文徵明的蘭草在畫法上十分接近。第一,二人畫蘭草都作長蘭草葉,長蘭草葉有利於對蘭草空間的表達,增加筆法的變化,讓畫面更有節奏感。第二,在蘭草葉分佈的位置上,二人都選擇在中間偏左的地方分開草葉,左邊有四成草葉向左,右邊有六成草葉向右,且左右兩邊雖有朝向不同但也不至於分開太大的距離。一株蘭草有左右兩個方向增加了蘭草伸展的空間,具有舒展性。同時也為穿插時難度增加,左右兩邊既要相對獨立又要融合,並且富有調理。第三,陳淳和文徵明在蘭草的筆法上也有相似之處,蘭草根部入土乾淨俐落,行筆時堅韌有利,轉折處壓筆,好似螳螂肚,收筆時筆尖細膩而不輕飄。在蘭花的畫法上也同樣十分接近。蘭花的形態皆有隨風飄揚之姿,且都是在蘭草略少處多蘭花,蘭草多處少蘭花。蘭花蘭草相得益彰,意境上都有清逸之境。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陳淳和文徵明在畫法和意境兩方面確有師承淵源。

《富貴長春》(46cm×65cm)

三、陳淳與沈周的師承關係

陳淳雖然師承于文徵明,是文徵明的入室弟子,但是對於文徵明的老師沈周的藝術風格是十分欣賞的。沈周與陳淳之間確實有直接的接觸,沈周於1509年去世,此時的陳淳27歲,陳淳與沈周之間的接觸大約有十年。十年時間足以對一個人產生深刻的影響,更何況還是像沈周這樣一位大家。

沈周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他對明代乃至清代的繪畫藝術都有深刻的影響。沈周的花鳥畫成就自然不會落入俗套,他的花鳥畫不像宋代花鳥那樣寫實,也不像元代花鳥那樣恣意。從沈周的花鳥畫中可以感受到沈周自己的精神氣息,他所描繪的作品精神來源於作畫之人的精神,自然界的物象人格化,即“當求我于丹青之外”。陳淳也十分認同沈周的繪畫理念。並且把這種繪畫理念也作為對自身作品的要求。繪畫不在於追求法度的嚴謹,也不在於追求物象的真實,法度之外的意趣才是繪畫的靈魂。因為有了這樣的繪畫觀念,所以陳淳就不會因為作畫的題材而改變畫面的氣息。沈周晚年的花鳥畫技法純熟而又簡練,絲毫沒有繁複做作誇耀的跡象,追求渾厚質樸,寫意趣味,將文人筆簡意繁的審美趣味發揮到極致。陳淳出生於書香門第,本身有很強的文人氣息,對於沈周畫裡的簡意疏朗的感覺十分喜歡,並且將這種意境融於自己的作品中。

沈周與陳淳在選擇繪畫題材反面有相同之處,也有細微差別。文人喜愛的“四君子”自然是在這兩位傑出畫家的創作範圍內。日常常見的花鳥比如:玉蘭、牡丹、芙蓉、山茶等也在涉獵之中。將沈周與陳淳的作品題材比較之後可以發現,沈周作品中有一些飛禽走獸,而陳淳在這一方面相對偏少。陳淳更喜歡作日常案頭靜物。陳淳在案頭靜物方面比沈周更加擴展。無論是在選材還是在物象造型的改變可以推斷出,陳淳比沈周更加具有靜謐的書香之氣,雖然二者都傳承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屬於文人士大夫。但是沈周的作品更有一份山林清逸,對天地自然的嚮往,而陳淳則多一份儒雅的君子之氣,更加具有君子的生活氣息。

沈周將所畫物象之形進行了一定的簡化,而陳淳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簡化。陳淳在物象形狀上更加簡化,造型相對鬆散,可以看出陳淳相比沈周更加注重“丹青之外”的趣味,將“意”的追求更加發揮極致,避免因為造型局限打破筆墨趣味。這體現了陳淳繼承了沈周的思想,並且將它再度發揚。也因此,陳淳的畫靈氣十足。

文徵明給予陳淳的是每日諄諄教誨,是點點滴滴,方方面面的影響,但是在花鳥畫方面,文徵明本身的繪畫題材十分有限,並不能在技法方面對陳淳進行指導。陳淳能夠在花鳥畫上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則必須感謝沈周。因為沈周在花鳥畫方面涉獵比較多,面對不同的物象,沈周用親身的實踐為陳淳做出了示範。陳淳的點簇法,雙鉤法和沒骨法都是取法沈周的。沈周畫菊花是用得是沒骨法點菊花的葉子,用具有書寫性的線條雙溝菊花的外輪廓,這些墨線不僅具有寫意性,而且用濃淡不同的方法表現菊花的層次。這種技法在陳淳的其他題材的畫作中也有體現。例如陳淳《花果圖卷》與沈周《花果圖卷》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觀察出陳淳與沈周的師承淵源。設色方面,陳淳學習沈周的沒骨畫法,只是,相比較而言,沈周的沒骨畫更具有渾厚蒼茫之感,而陳淳的沒骨花則更加俊秀、靈氣。其實,這樣的差別正體現出他們的心性與觀念的不同。

牡丹是陳淳和沈周都很喜愛的花鳥畫題材。在畫法上,陳淳基本延續沈周的畫法。牡丹的花瓣具有濃淡變化,紅色從內部向外染出,白色由外染入。整體呈現清新淡雅的色彩。在葉子的表現上,沈周用的是機會平塗的畫法,所畫葉子有時依靠積墨、積色的方法。陳淳在葉子的處理上則用的是比較具有書寫性的方法。筆筆寫出,直抒胸臆。總體來說,沈周的牡丹更顯質樸,陳淳的牡丹則顯靈動。

《雙清圖》(46cm×65cm)

四、陳淳與吳門畫派

花鳥畫在唐代已經獨立成科,經過歷史的變遷不斷衍化,有了文人寫意和宮廷富麗兩種表現方式。經過元代寫意畫的發展,進入明代後,文人以書入畫的寫意花鳥畫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被人所接受。不僅文人士大夫對此青睞,就連市井百姓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吳門畫派就是這一時期最具有名氣的畫派,這些畫家大多是文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吳派的興盛時期正是在成化至嘉靖年間,在此時的明朝,人們生活相對安逸,社會太平,這些物質基礎無疑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這些畫家經常聚集在一起,切磋詩詞、品評古畫、收藏古玩都成為當時的流行風氣,不少具有價值的藝術圖冊在此時得以被文人觀賞。陳淳的父親就是其中的收藏愛好者。陳淳常與父親一起鑒別古畫,欣賞名家之作,這對於陳淳的眼界拓展具有不小的幫助。吳門畫派正是利用這樣的物質條件,繼承了宋元時期文人的士氣和書卷氣,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修養。他們雖然學習古法,但是並不喜歡宋元時期比較苛刻的寫實方式,更喜歡灑脫自然的表現方法。試想明代吳門畫家,在物質優渥的環境中,生活瀟灑,思想清逸,拘謹的畫法並不符合他們的心境。他們忽略造型,筆墨更加放鬆,讓物象更加簡化。這些作品的風格對陳淳的藝術創作是有影響的。正如前所述,陳淳在花鳥畫造型和筆墨方面比較沈周和文徵明都更加抒情、簡化,在風格上形成了這樣的變化與吳門畫派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陳淳的藝術風格形成是文徵明的言傳身教,沈周的具體指導以及吳門畫派濃厚的文化根基上孕育而成。沈周和文徵明是陳淳達到如此藝術高度的基石,正可謂是站在這兩位大師的肩膀上,而吳門畫派則是陳淳藝術風格發展形成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崔建林.《中國繪畫藝術鑒賞》[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7年。

[3]薄松年、陳少年、張同霞.《中國美術史教程》[M].陝西: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4] 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M]北京:中平書局,1999年版。

[5]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上冊、下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6]陳淳.中國書畫全書[J].寧波: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1998.

《夏趣圖》(46cm×65cm)

《春光明媚》(46cm×65cm)

《雙壽圖》(46cm×65cm)

《迎春曲》(46cm×65cm)

《映山紅》(46cm×65cm)

《秋酣》(46cm×65cm)

《大吉圖》(46cm×65cm)

《淩霄白頭》(46cm×65cm)

《麗日》(46cm×65cm)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中有兩株水仙臨風飄拂,畫法拘謹,含而不露,色彩清淡,筆調秀美。旁邊提拔的字跡亦是清秀,偏於側鋒,起筆露鋒,頗有文徵明的影子,屬於“細文”一脈。

雖然文徵明主要成就集中在山水畫中,但是他對陳淳的花鳥畫影響依然是十分巨大的。以蘭草為例,文徵明與陳淳都畫蘭草,將文徵明的《蘭竹圖卷》與陳淳的《花卉冊》中蘭草相對比就能發現:陳淳與文徵明的蘭草在畫法上十分接近。第一,二人畫蘭草都作長蘭草葉,長蘭草葉有利於對蘭草空間的表達,增加筆法的變化,讓畫面更有節奏感。第二,在蘭草葉分佈的位置上,二人都選擇在中間偏左的地方分開草葉,左邊有四成草葉向左,右邊有六成草葉向右,且左右兩邊雖有朝向不同但也不至於分開太大的距離。一株蘭草有左右兩個方向增加了蘭草伸展的空間,具有舒展性。同時也為穿插時難度增加,左右兩邊既要相對獨立又要融合,並且富有調理。第三,陳淳和文徵明在蘭草的筆法上也有相似之處,蘭草根部入土乾淨俐落,行筆時堅韌有利,轉折處壓筆,好似螳螂肚,收筆時筆尖細膩而不輕飄。在蘭花的畫法上也同樣十分接近。蘭花的形態皆有隨風飄揚之姿,且都是在蘭草略少處多蘭花,蘭草多處少蘭花。蘭花蘭草相得益彰,意境上都有清逸之境。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陳淳和文徵明在畫法和意境兩方面確有師承淵源。

《富貴長春》(46cm×65cm)

三、陳淳與沈周的師承關係

陳淳雖然師承于文徵明,是文徵明的入室弟子,但是對於文徵明的老師沈周的藝術風格是十分欣賞的。沈周與陳淳之間確實有直接的接觸,沈周於1509年去世,此時的陳淳27歲,陳淳與沈周之間的接觸大約有十年。十年時間足以對一個人產生深刻的影響,更何況還是像沈周這樣一位大家。

沈周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他對明代乃至清代的繪畫藝術都有深刻的影響。沈周的花鳥畫成就自然不會落入俗套,他的花鳥畫不像宋代花鳥那樣寫實,也不像元代花鳥那樣恣意。從沈周的花鳥畫中可以感受到沈周自己的精神氣息,他所描繪的作品精神來源於作畫之人的精神,自然界的物象人格化,即“當求我于丹青之外”。陳淳也十分認同沈周的繪畫理念。並且把這種繪畫理念也作為對自身作品的要求。繪畫不在於追求法度的嚴謹,也不在於追求物象的真實,法度之外的意趣才是繪畫的靈魂。因為有了這樣的繪畫觀念,所以陳淳就不會因為作畫的題材而改變畫面的氣息。沈周晚年的花鳥畫技法純熟而又簡練,絲毫沒有繁複做作誇耀的跡象,追求渾厚質樸,寫意趣味,將文人筆簡意繁的審美趣味發揮到極致。陳淳出生於書香門第,本身有很強的文人氣息,對於沈周畫裡的簡意疏朗的感覺十分喜歡,並且將這種意境融於自己的作品中。

沈周與陳淳在選擇繪畫題材反面有相同之處,也有細微差別。文人喜愛的“四君子”自然是在這兩位傑出畫家的創作範圍內。日常常見的花鳥比如:玉蘭、牡丹、芙蓉、山茶等也在涉獵之中。將沈周與陳淳的作品題材比較之後可以發現,沈周作品中有一些飛禽走獸,而陳淳在這一方面相對偏少。陳淳更喜歡作日常案頭靜物。陳淳在案頭靜物方面比沈周更加擴展。無論是在選材還是在物象造型的改變可以推斷出,陳淳比沈周更加具有靜謐的書香之氣,雖然二者都傳承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屬於文人士大夫。但是沈周的作品更有一份山林清逸,對天地自然的嚮往,而陳淳則多一份儒雅的君子之氣,更加具有君子的生活氣息。

沈周將所畫物象之形進行了一定的簡化,而陳淳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簡化。陳淳在物象形狀上更加簡化,造型相對鬆散,可以看出陳淳相比沈周更加注重“丹青之外”的趣味,將“意”的追求更加發揮極致,避免因為造型局限打破筆墨趣味。這體現了陳淳繼承了沈周的思想,並且將它再度發揚。也因此,陳淳的畫靈氣十足。

文徵明給予陳淳的是每日諄諄教誨,是點點滴滴,方方面面的影響,但是在花鳥畫方面,文徵明本身的繪畫題材十分有限,並不能在技法方面對陳淳進行指導。陳淳能夠在花鳥畫上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則必須感謝沈周。因為沈周在花鳥畫方面涉獵比較多,面對不同的物象,沈周用親身的實踐為陳淳做出了示範。陳淳的點簇法,雙鉤法和沒骨法都是取法沈周的。沈周畫菊花是用得是沒骨法點菊花的葉子,用具有書寫性的線條雙溝菊花的外輪廓,這些墨線不僅具有寫意性,而且用濃淡不同的方法表現菊花的層次。這種技法在陳淳的其他題材的畫作中也有體現。例如陳淳《花果圖卷》與沈周《花果圖卷》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觀察出陳淳與沈周的師承淵源。設色方面,陳淳學習沈周的沒骨畫法,只是,相比較而言,沈周的沒骨畫更具有渾厚蒼茫之感,而陳淳的沒骨花則更加俊秀、靈氣。其實,這樣的差別正體現出他們的心性與觀念的不同。

牡丹是陳淳和沈周都很喜愛的花鳥畫題材。在畫法上,陳淳基本延續沈周的畫法。牡丹的花瓣具有濃淡變化,紅色從內部向外染出,白色由外染入。整體呈現清新淡雅的色彩。在葉子的表現上,沈周用的是機會平塗的畫法,所畫葉子有時依靠積墨、積色的方法。陳淳在葉子的處理上則用的是比較具有書寫性的方法。筆筆寫出,直抒胸臆。總體來說,沈周的牡丹更顯質樸,陳淳的牡丹則顯靈動。

《雙清圖》(46cm×65cm)

四、陳淳與吳門畫派

花鳥畫在唐代已經獨立成科,經過歷史的變遷不斷衍化,有了文人寫意和宮廷富麗兩種表現方式。經過元代寫意畫的發展,進入明代後,文人以書入畫的寫意花鳥畫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被人所接受。不僅文人士大夫對此青睞,就連市井百姓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吳門畫派就是這一時期最具有名氣的畫派,這些畫家大多是文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吳派的興盛時期正是在成化至嘉靖年間,在此時的明朝,人們生活相對安逸,社會太平,這些物質基礎無疑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這些畫家經常聚集在一起,切磋詩詞、品評古畫、收藏古玩都成為當時的流行風氣,不少具有價值的藝術圖冊在此時得以被文人觀賞。陳淳的父親就是其中的收藏愛好者。陳淳常與父親一起鑒別古畫,欣賞名家之作,這對於陳淳的眼界拓展具有不小的幫助。吳門畫派正是利用這樣的物質條件,繼承了宋元時期文人的士氣和書卷氣,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修養。他們雖然學習古法,但是並不喜歡宋元時期比較苛刻的寫實方式,更喜歡灑脫自然的表現方法。試想明代吳門畫家,在物質優渥的環境中,生活瀟灑,思想清逸,拘謹的畫法並不符合他們的心境。他們忽略造型,筆墨更加放鬆,讓物象更加簡化。這些作品的風格對陳淳的藝術創作是有影響的。正如前所述,陳淳在花鳥畫造型和筆墨方面比較沈周和文徵明都更加抒情、簡化,在風格上形成了這樣的變化與吳門畫派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陳淳的藝術風格形成是文徵明的言傳身教,沈周的具體指導以及吳門畫派濃厚的文化根基上孕育而成。沈周和文徵明是陳淳達到如此藝術高度的基石,正可謂是站在這兩位大師的肩膀上,而吳門畫派則是陳淳藝術風格發展形成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崔建林.《中國繪畫藝術鑒賞》[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7年。

[3]薄松年、陳少年、張同霞.《中國美術史教程》[M].陝西: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4] 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M]北京:中平書局,1999年版。

[5]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上冊、下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6]陳淳.中國書畫全書[J].寧波: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1998.

《夏趣圖》(46cm×65cm)

《春光明媚》(46cm×65cm)

《雙壽圖》(46cm×65cm)

《迎春曲》(46cm×65cm)

《映山紅》(46cm×65cm)

《秋酣》(46cm×65cm)

《大吉圖》(46cm×65cm)

《淩霄白頭》(46cm×65cm)

《麗日》(46cm×65c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