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黃道婆屬於那個朝代的人?

1 黃道婆, 又名黃婆或黃母, 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 約1245年, 松江府烏泥涇鎮。 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 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在清代的時候, 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黃道婆由於家庭貧苦, 十多歲時被賣為童養媳, 婚後不堪家庭虐待, 隨黃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島崖州。 在崖州隨黎族人學習紡織。

黃道婆

2 黃道婆出身貧苦, 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 以道觀為家, 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 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黃道婆

3 約1295年, 回到松江烏泥涇, 從事紡織, 教當地婦女棉紡織技術, 並且製成一套扡、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 提高了紡紗效率。 在織造方面, 她用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工藝技術, 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 從此, 松江的紡織業發達起來。

黃道婆

4 她心靈手巧, 好學好問, 肯動腦筋, 善於琢磨。 大人幹的活計, 她看了便能舉一反三, 迅速通路入門。 本地有人經常穿著棉布衣褲鋤草犁田, 鄰居會紡線的婦女, 早就告訴黃道婆, 那種棉線布厚實柔軟、經久耐用, 幹活的人穿用極為合適。 黃道婆聽著總是十分注意, 沉思不語, 而後, 便抓緊向紡棉的成年人學習。 起初, 她不會幹, 彈棉絮, 彈得不透不淨;卷棉條, 卷得鬆緊不勻;紡棉紗, 紡得粗一段、細一段, 好像蛇吃了蛋似的。 可是, 她毫不氣餒, 堅持練習, 爭取學會操作。

紡織機

這是十八歲的黃道婆。 多年來, 她跟棉紡織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手拴到了棉紗上, 心織到了棉布裡, 總捉摸著怎樣提高工效。 有一天, 她看到了從閩廣運來的棉布, 色澤美觀, 質地緊密, 後來又看到海南島的黎族、雲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產的匹幅長闊而潔白細密的“慢吉貝”、狹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貝”等,

不由得對那些地區心馳神往, 暗想:若是能學到那裡的紡織技術該多好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