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第一支紅軍為什麼叫紅四軍?

7月24日,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的電影《建軍大業》舉辦首映發佈會, 發佈會上群星閃耀。 這部片子將在7月27日起向大家展示人民解放軍建立之初的情景。

九十年前的1927年8月1日, 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人民軍隊就此誕生, 因此8月1日就成了人民軍隊的建軍日。 不過, 南昌起義時並沒有打出紅軍的旗號, 後來在井岡山創建成立的第一支正式的紅軍部隊, 番號也不是第一軍, 這又是為什麼?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但卻沒有打出共產黨的旗號

南昌起義並沒有打出紅軍旗號

眾所周知, 發生在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之後, 獨立組織和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打響了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序幕。

但鮮為人知的是, 南昌起義卻並沒有打出紅軍或者是共產黨武裝的旗號, 為了更有效地號召民眾, 即便完全由共產黨領導的, 卻還是採用國民黨左派的名義, 所以起義部隊還是沿用了國民黨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 並宣佈由張發奎擔任總指揮, 而實際上張發奎不但沒有參加南昌起義,

更是在起義前還準備要解除葉挺部隊的武裝。 當然這僅僅只是名義上的, 所以同時也宣佈了由賀龍代理總指揮, 葉挺擔任前敵指揮。

起義部隊整編為第九軍、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 這三個軍的番號也都是沿用國民黨部隊的番號, 其中第九軍只是個空架子, 除了特務營外, 基本沒有建制部隊。 第十一軍是原來葉挺領導的部隊, 葉挺本來就是第十一軍副軍長兼二十四師師長, 下轄三個師中二十四師是葉挺直接領導的;二十五師是葉挺北伐時的老部隊第四軍獨立團擴編而來, 也是共產黨最早掌握的武裝力量;第十師師長蔡廷鍇, 原來是粵軍舊部, 雖然蔡廷鍇不是共產黨員, 但思想上比較傾向共產黨,

而且所轄三個團中第三十團團長范孟聲以及部分營連長都是共產黨員。

不過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潮汕途中, 第十師卻脫離了起義部隊。 也正為這個原因, 1933年由第十師發展而來的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 雖然十九路軍已經和紅軍有了初步的合作, 但共產國際卻認為“福建政府代表著如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其他地方的政府所代表的同樣的階級, 就是豪紳地主資產階級的武裝部隊……福建政府的綱領完全是一種新式的欺騙……是最危險的敵人。 ”因此最終紅軍採取了“關門主義”沒有在軍事上政治上積極援助十九路軍, 導致福建事變很快就被蔣介石的中央軍平息了。

葉挺獨立團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武裝

第二十軍是賀龍的部隊, 原來只有第一、第二師, 在南下途中才新成立了第三師, 特別要強調的就是第三師第六團是北上來參加南昌起義的廣東北江農軍和武昌農政訓練大隊合編而成, 所以第六團裡共產黨員人數較多, 幾乎達到了四分之一, 營連幹部中共產黨員更是占了一半。其中一營營長就是陳賡,二營指導員則是後來在中央蘇區和毛澤東朱德並稱紅軍三巨頭的龔楚。所以在南下主力部隊失利後,六團並沒有潰散,而是輾轉和朱德率領的部隊會合。

直到1927年9月的秋收起義,才不再採用國民黨左派的名義,直接打出了共產黨領導的鮮明旗幟,參加起義的武裝統一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四個團,第一團在原來武漢政府警衛團基礎上擴編,團長鐘文璋;第二團安源工人糾察隊和萍鄉、醴陵、安福、蓮花農民自衛隊組成,團長王新亞;第三團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平江農民自衛隊組成,團長蘇先駿;第四團則是收編的原來黔軍舊部,團長邱國軒。

但由於起義開始後第四團突然叛變,反過來襲擊第一團,使戰鬥力最強的第一團猝不及防遭到嚴重損失,第二、三團因為缺乏經驗,在初期勝利之後遭敵反撲損失很大,毛澤東和盧德銘收攏殘部,撤到江西永新三灣,毛澤東在這裡對部隊進行了整編,這就是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三灣整編,將部隊縮編為1個團,下轄7個連。特別是在各級單位成立了黨組織,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建軍原則,營團成立黨委,班排設立黨小組,由此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三灣整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而紅軍的名號出現的更晚,要到1927年12月的廣州起義時,才第一次明確提出來,但是由於起義僅僅數天就失敗了,只來得及成立了工農紅軍總指揮部,由葉挺、葉劍英任正副總指揮,沒有成立具體的下級建制。

直到廣州起義才第一次打出了紅軍的旗號

從國民黨軍左派,再到工農革命軍,最後是紅軍,僅僅從部隊的稱謂上就可以看出當年人民軍隊創建的艱辛。

彙聚了三大起義的革命火種

南昌起義爆發後,由於國民黨軍的全力反撲,起義部隊不得不於8月3日起陸續撤離南昌南下。8月下旬,朱德率二十五師和軍官教導團留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後方。結果主力在潮汕失利,反倒是朱德指揮留守三河壩的偏師在與敵激戰三天后突圍到饒平,和從潮汕突圍的二十軍第三師六團餘部約200人會合。

隨後一路轉戰到江西安遠縣天心圩時,只剩下800人,主要來自七十三團、七十四團和三師六團三支部隊,其中七十三團就是北伐時期的第四軍獨立團,前身就是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七十四團則是由獨立團抽調部分幹部和傷癒歸隊人員組成,等於是獨立團的分支。

在這兩個團都有黨總支部,營有黨支部,連有黨小組,雖然沒有像三灣整編那樣明確規定支部建在連上,但同樣具有健全的黨組織。而六團的200人中黨員更是占了相當部分,是中共力量最集中的部隊。因此,此時剩下的800人就是南昌起義部隊的精華,也是歷經大浪淘沙保存下來的火種。在這800人中就有1955年開國將帥中的3位元帥、1位大將、6位上將!如果這三支部隊中黨的力量沒有這麼堅強,很可能在殘酷的鬥爭也和其他部隊一樣潰散了。

朱德對部隊進行了講話,穩定了軍心,隨後將這800人整編為一個縱隊,又通過自己在舊軍隊中的人脈關係,和十六軍范石生合作,朱德化名王楷,部隊改稱十六軍四十七師一四零團,在湘南汝城隱蔽整訓。

江西安遠縣天心圩,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精華在此整編

11月,朱德先後收容了秋收起義兩支失散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三營和第二師第一團,分別改稱四十七師一四一團和特務營。

12月,朱德接到廣東省委指示,率部南下支援廣州起義,結果因為廣州起義很快失敗,只是在韶關收容了廣州起義部隊殘部200餘人。

1928年1月,由於國民黨察覺朱德部隊隱藏在范石生部隊,因此朱德便率部脫離范石生部,輾轉達到湖南宜章,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湘南暴動,佔領宜章縣城,並將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這時的第一師已經不僅僅是南昌起義部隊的餘部,還包括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的餘部,真正是彙聚了三大起義的火種。湘南暴動後,宜章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三師,耒陽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郴州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七師。

湘南暴動使革命力量再次得到發展

與此同時,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主力,先後攻佔遂川、寧岡,並收編了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綠林武裝,在井岡山站住了腳,建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3月,根據湘南特委的命令,將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

4月,由於國民黨調集重兵圍攻湘南暴動部隊,因此朱德、陳毅只得率部退出湘南,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部會合。

第一支紅軍為什麼不叫第一軍

1928年4月24日,朱德、毛澤東兩部在甯岡龍市勝利會師。隨後根據湘南特委的指示,會師後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所部整編為第十師,毛澤東所部整編為第十一師。

朱德和毛澤東所率領的部隊在甯岡龍口會師

令人費解的是,之前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就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後來朱德所部在湘南暴動後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因此改稱第二師。那麼兩軍會師後為什麼不叫第一軍,卻用了第四軍的番號?

後來朱德在接受美國記者愛德格·斯諾的採訪時就談到:“所以用第四軍,就是為了要保持北伐時第四軍‘鐵軍’的大名,這是大革命時期我們革命的堡壘。”北伐時期的第四軍是中共影響力最大的部隊,在各級幹部中有很多是中共黨員,特別是葉挺任團長的第四軍更是完全由中共掌握的武裝,正因為如此,第四軍在北伐中建立了赫赫功績,被譽為“鐵軍”。在當時很多人都把第四軍和中共視為一體。

紅軍時期的朱德,正是他將南昌起義的火種保留了下來

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因此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也就改稱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這也是第一支正式的紅軍,同時也是紅軍的第一支軍級單位。

位於江西寧岡的紅四軍建軍廣場

紅四軍主要就是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餘部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餘部組成,所以也被習慣地稱為“朱毛紅軍”,並逐漸成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可以說是當時中共武裝力量中的強強組合。

毛澤東的部隊來自農村,擅長根據地建設,而且首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党領導軍隊的原則,但是軍事素質較低,實戰經驗更少,戰鬥力不強。而朱德的部隊主要是原來的有著“鐵軍”之稱的葉挺獨立團,團營連幹部絕大多數都是黃埔生,士兵也大都參加過北伐,軍事素養高,實戰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正如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譚震林所說,南昌起義留在三河壩的那部分力量如果最後不能保存下來上了井岡山,井岡山只有秋收起義那一點力量,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因為秋收起義部隊主要是湖南的農軍,戰鬥力不行,軍事素質比較差。這是很中肯也很深刻的總結。

紅軍時期的毛澤東(左一)和警衛員

紅軍的稱謂一直使用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根據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25日在陝北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同時將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至此,紅軍使用了近十年的名稱才正式取消。

而說到新四軍,又要說到了第四軍的番號,葉挺整編南方紅軍遊擊隊時,就專門向軍政部提出,希望還能沿用北伐時“鐵軍”第四軍的番號,但此時第四軍的番號還在被粵軍所使用,所以只能給了新編第四軍的番號。

1950年5月,人民空軍成立第一支航空兵部隊,也延續了這個傳統,採用空軍第四混成旅的番號,而不是第一旅,可見四軍這個光榮的名稱在人民軍隊中的崇高地位。

營連幹部中共產黨員更是占了一半。其中一營營長就是陳賡,二營指導員則是後來在中央蘇區和毛澤東朱德並稱紅軍三巨頭的龔楚。所以在南下主力部隊失利後,六團並沒有潰散,而是輾轉和朱德率領的部隊會合。

直到1927年9月的秋收起義,才不再採用國民黨左派的名義,直接打出了共產黨領導的鮮明旗幟,參加起義的武裝統一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四個團,第一團在原來武漢政府警衛團基礎上擴編,團長鐘文璋;第二團安源工人糾察隊和萍鄉、醴陵、安福、蓮花農民自衛隊組成,團長王新亞;第三團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平江農民自衛隊組成,團長蘇先駿;第四團則是收編的原來黔軍舊部,團長邱國軒。

但由於起義開始後第四團突然叛變,反過來襲擊第一團,使戰鬥力最強的第一團猝不及防遭到嚴重損失,第二、三團因為缺乏經驗,在初期勝利之後遭敵反撲損失很大,毛澤東和盧德銘收攏殘部,撤到江西永新三灣,毛澤東在這裡對部隊進行了整編,這就是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三灣整編,將部隊縮編為1個團,下轄7個連。特別是在各級單位成立了黨組織,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建軍原則,營團成立黨委,班排設立黨小組,由此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三灣整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而紅軍的名號出現的更晚,要到1927年12月的廣州起義時,才第一次明確提出來,但是由於起義僅僅數天就失敗了,只來得及成立了工農紅軍總指揮部,由葉挺、葉劍英任正副總指揮,沒有成立具體的下級建制。

直到廣州起義才第一次打出了紅軍的旗號

從國民黨軍左派,再到工農革命軍,最後是紅軍,僅僅從部隊的稱謂上就可以看出當年人民軍隊創建的艱辛。

彙聚了三大起義的革命火種

南昌起義爆發後,由於國民黨軍的全力反撲,起義部隊不得不於8月3日起陸續撤離南昌南下。8月下旬,朱德率二十五師和軍官教導團留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後方。結果主力在潮汕失利,反倒是朱德指揮留守三河壩的偏師在與敵激戰三天后突圍到饒平,和從潮汕突圍的二十軍第三師六團餘部約200人會合。

隨後一路轉戰到江西安遠縣天心圩時,只剩下800人,主要來自七十三團、七十四團和三師六團三支部隊,其中七十三團就是北伐時期的第四軍獨立團,前身就是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七十四團則是由獨立團抽調部分幹部和傷癒歸隊人員組成,等於是獨立團的分支。

在這兩個團都有黨總支部,營有黨支部,連有黨小組,雖然沒有像三灣整編那樣明確規定支部建在連上,但同樣具有健全的黨組織。而六團的200人中黨員更是占了相當部分,是中共力量最集中的部隊。因此,此時剩下的800人就是南昌起義部隊的精華,也是歷經大浪淘沙保存下來的火種。在這800人中就有1955年開國將帥中的3位元帥、1位大將、6位上將!如果這三支部隊中黨的力量沒有這麼堅強,很可能在殘酷的鬥爭也和其他部隊一樣潰散了。

朱德對部隊進行了講話,穩定了軍心,隨後將這800人整編為一個縱隊,又通過自己在舊軍隊中的人脈關係,和十六軍范石生合作,朱德化名王楷,部隊改稱十六軍四十七師一四零團,在湘南汝城隱蔽整訓。

江西安遠縣天心圩,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精華在此整編

11月,朱德先後收容了秋收起義兩支失散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三營和第二師第一團,分別改稱四十七師一四一團和特務營。

12月,朱德接到廣東省委指示,率部南下支援廣州起義,結果因為廣州起義很快失敗,只是在韶關收容了廣州起義部隊殘部200餘人。

1928年1月,由於國民黨察覺朱德部隊隱藏在范石生部隊,因此朱德便率部脫離范石生部,輾轉達到湖南宜章,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湘南暴動,佔領宜章縣城,並將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這時的第一師已經不僅僅是南昌起義部隊的餘部,還包括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的餘部,真正是彙聚了三大起義的火種。湘南暴動後,宜章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三師,耒陽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郴州農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七師。

湘南暴動使革命力量再次得到發展

與此同時,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主力,先後攻佔遂川、寧岡,並收編了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綠林武裝,在井岡山站住了腳,建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3月,根據湘南特委的命令,將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

4月,由於國民黨調集重兵圍攻湘南暴動部隊,因此朱德、陳毅只得率部退出湘南,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部會合。

第一支紅軍為什麼不叫第一軍

1928年4月24日,朱德、毛澤東兩部在甯岡龍市勝利會師。隨後根據湘南特委的指示,會師後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所部整編為第十師,毛澤東所部整編為第十一師。

朱德和毛澤東所率領的部隊在甯岡龍口會師

令人費解的是,之前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就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後來朱德所部在湘南暴動後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因此改稱第二師。那麼兩軍會師後為什麼不叫第一軍,卻用了第四軍的番號?

後來朱德在接受美國記者愛德格·斯諾的採訪時就談到:“所以用第四軍,就是為了要保持北伐時第四軍‘鐵軍’的大名,這是大革命時期我們革命的堡壘。”北伐時期的第四軍是中共影響力最大的部隊,在各級幹部中有很多是中共黨員,特別是葉挺任團長的第四軍更是完全由中共掌握的武裝,正因為如此,第四軍在北伐中建立了赫赫功績,被譽為“鐵軍”。在當時很多人都把第四軍和中共視為一體。

紅軍時期的朱德,正是他將南昌起義的火種保留了下來

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因此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也就改稱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這也是第一支正式的紅軍,同時也是紅軍的第一支軍級單位。

位於江西寧岡的紅四軍建軍廣場

紅四軍主要就是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餘部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餘部組成,所以也被習慣地稱為“朱毛紅軍”,並逐漸成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可以說是當時中共武裝力量中的強強組合。

毛澤東的部隊來自農村,擅長根據地建設,而且首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党領導軍隊的原則,但是軍事素質較低,實戰經驗更少,戰鬥力不強。而朱德的部隊主要是原來的有著“鐵軍”之稱的葉挺獨立團,團營連幹部絕大多數都是黃埔生,士兵也大都參加過北伐,軍事素養高,實戰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正如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譚震林所說,南昌起義留在三河壩的那部分力量如果最後不能保存下來上了井岡山,井岡山只有秋收起義那一點力量,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因為秋收起義部隊主要是湖南的農軍,戰鬥力不行,軍事素質比較差。這是很中肯也很深刻的總結。

紅軍時期的毛澤東(左一)和警衛員

紅軍的稱謂一直使用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根據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25日在陝北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同時將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至此,紅軍使用了近十年的名稱才正式取消。

而說到新四軍,又要說到了第四軍的番號,葉挺整編南方紅軍遊擊隊時,就專門向軍政部提出,希望還能沿用北伐時“鐵軍”第四軍的番號,但此時第四軍的番號還在被粵軍所使用,所以只能給了新編第四軍的番號。

1950年5月,人民空軍成立第一支航空兵部隊,也延續了這個傳統,採用空軍第四混成旅的番號,而不是第一旅,可見四軍這個光榮的名稱在人民軍隊中的崇高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