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七月盛夏,明園學校的鄉村孩子因豎笛而成長

“Do-Re-Mi-Fa-Sol-Sol-Sol-Fa-Mi……”一曲熟悉的兒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由清澈悠揚的笛子奏出。 舞臺上, 各式少數民族的服飾, 整齊劃一的吹奏手勢, 讓這20名來自明園學校的樂手們, 顯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

這是7月19日晚, 深圳華夏藝術中心的千人劇場內, 一段由城鄉孩子合奏的節目。 一段節拍過後, 這20名豎笛手變換隊形, 4名華夏藝術文化學校的小提琴手, 來到舞臺中間, 琴聲拉出, 開始交匯於笛聲之中, 生出一曲別致的樂章。

羽量級的演出, 卻取得了重磅的關注度。 在這個影響力輻射深港澳的國際藝術舞臺上, 當晚的藝術展演共有30多支隊伍。

而這支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的“豎笛+小提琴”演奏隊, 雖然不那麼“聲勢浩大”, 但短短兩天排練出來的成果, 卻出乎意料地震撼了在場觀眾, 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華夏文化藝術學校年度展演——明園學校孩子們正在豎笛演出

令人驚訝的是, 這些樂手們最大的剛剛小學畢業,

最小的才7歲。 他們分別來自吉林靠山、廣東湛江文相、甘肅邵寨、湖南西蓮、廣西九同和廣西八好等六所明園學校。 而這個城鄉孩子合作演出的機會, 是來自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明園慈善基金—2017明園學校豎笛藝術交流夏令營”中的一部分。

明園慈善基金, 是由中國平安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先生及其家人于2007年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捐資設立的, 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的時間, 可以培育一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十年的時間, 也可以説明偏遠地區的鄉村兒童種下愛心的種子。 十年來, 明園基金已累計投入資金近1500萬元, 在偏遠農村地區援建了九所明園學校, 並持續開展支教行動。 2014年起, 明園基金開始以豎笛音樂教學為切入點,

組織明園學校開展藝術教學, 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形成“小而美”的教育精准扶貧特色。

“音樂沒有國界, 不分民族, 它是一種特殊的美學與情感的教育, 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希望。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豎笛, 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溫暖的種子, 陪伴他們成長, 待他們長大以後, 他們會把這份愛和溫暖傳遞給其他人。 ”明園基金理事長陳園表示, 因為接觸豎笛, 鄉村孩子獲得了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成長機會。 此次, 明園基金舉辦了為期一周的豎笛夏令營, 邀請了明園學校豎笛隊伍的20名學生和6名教師代表參與。 藝術演出僅為其中一個專案, 還有更多文娛活動, 讓孩子們見識到鄉村以外的廣闊世界。

大多數鄉村孩子,

都是人生中第一次參加夏令營。 其中, 就包括了11歲的向珞濱和9歲的潘怡如。 此前, 他們從未站上過如此大的國際舞臺, 也不知道這個夏天會在深圳相遇。

拉近人心的豎笛

“你叫什麼名字?喜歡玩什麼呀?”剛到深圳, 向珞濱便主動和身邊的小朋友攀談起來。 雖然, 珞濱是許多人口中常常提到的“留守兒童”, 但和他相處時, 絲毫沒有察覺到這個特定標籤中所謂的內向與敏感特質。 眼前這個11歲的小男孩, 留著一頭乾淨俐落的小寸發, 身著明園學校的白色T恤、簡單的藍色牛仔褲, 反倒透露出一種“小大人”的機靈勁。

第一次來到深圳的珞濱, 對周圍一切都充滿好奇。 放暑假前, 他還在1100多公里外的湖南張家界桑植縣, 就讀於西蓮明園學校四年級,

與家裡年邁的奶奶一同生活。

珞濱的學校離縣城有近4個小時的車程, 大部分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住校。 而他的家離校只有15分鐘路程, 是為數不多走讀的學生。 然而, 他每年能見到父母的時間, 卻比其他住宿的同學更少。

爸爸在縣城做物流, 差不多半年回家一次;媽媽則在江蘇, 和爸爸處於長期分居的狀態。 小學一年級前, 珞濱是跟著媽媽在江蘇就讀當地學校。 之後, 由於各種原因, 珞濱又轉回西蓮, 自此再也沒見過媽媽。

珞濱也知道, 異地的父母感情不好, 有時會在電話裡爭吵。 但作為孩子的他, 似乎在回避著這種不愉快, 甚至表現出“成熟”的一面。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悶了有朋友, 難過時可以吹豎笛, 有些事情變得不那麼在意了。

“吹豎笛的時候我可很激動了,可以緩解心情!”說這句話時,珞濱的表情總會特別嚴肅,仿佛在說著一個能夠證明自己獨立、堅強的宣言。

右一為向珞濱

因為豎笛,沒有父母陪伴的珞濱,也可以過得快樂與充實。“我以前挺調皮的,自從學了豎笛就不太愛玩了,因為要花更多時間在吹豎笛上……”

去年,明園學校特招進來的豎笛老師,在每天放學後都會組織豎笛隊,引導孩子們更好地學習豎笛。“這樣的留守兒童太多了,既缺乏和父母的溝通,也很難有相應的心理輔導。”明園基金工作人員說,他們引入豎笛教育,正是希望音樂能寄託幾分他們對父母的思念。

因為豎笛,曾經留過級的珞濱,還重拾了同齡人的集體榮譽與珍貴友誼。四年前,珞濱剛從江蘇回西蓮就讀,面對新教材和教學,顯得有點不適應。不得已留級一年的他,無奈和班上剛認識的好朋友分開。

今年5月,西蓮明園學校組織豎笛隊,準備從三到六年級中挑選演奏隊員。這一次,珞濱終於能和比自己高一年級的老朋友重聚,彼此間還多了一個共同愛好。

這次豎笛夏令營,校長熊新平帶來了三個學生,除了珞濱,另外兩個學生正是他留級前的好朋友。今年夏天,他們一起拿著心愛的豎笛,登上同一個舞臺,再次一起成長,見識外面世界的無限可能。

正在緊張排練的明園豎笛隊

7月18日下午,珞濱和他的好朋友們,正在排練室裡,為第二天的演出做著最後的彩排準備。一同前來的校長熊新平,摸著珞濱的頭笑著說:“正因為他這種不怯生的聰明勁,才會被選來參加夏令營……”

當初豎笛隊選人時,音樂老師挨個與家長溝通,珞濱的爸爸二話不說就決定讓孩子參加。珞濱說,雖然爸爸因為工作忙,難以抽身回家,但最近兩個月打回家的電話多了很多,豎笛已經成為父子間溝通的固定話題。

“他老問我豎笛吹得好不好,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請教老師。”珞濱也變得主動,常給爸爸打電話:“爸爸什麼時候回來?還有不用給我買禮物哦,我有朋友、有玩具……”電波兩頭的聲音,緊緊地拴著彼此的心。

往年暑假,珞濱只是去縣城跟著爸爸,除了補習功課,就是一個人閑著玩電腦,日子總過得漫不經心。但今年暑假,短短一周的豎笛夏令營,珞濱不僅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更在內心泛起了那麼一層波瀾。

夏令營返程的前一天晚上,明園學校的師生們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明園基金的工作人員、馬明哲的家人等人,共用晚宴,交流與回顧這一周活動的點點滴滴。末了,校長熊新平帶著西蓮明園學校的幾個學生,與眾人道別,準備提前一晚返程。

一貫“成熟”如大人的珞濱,卻出乎意料地濕潤了眼眶,咬著嘴唇與朋友們揮揮手,暗暗許下約定:明年夏天,還要再見面。

打開心靈的舞臺

和早早被挑中的珞濱不同,小兩歲的潘怡如差點就失去參加夏令營的機會。在排練隊伍裡,距珞濱一米不到的位置,有一個黑黑瘦瘦、紮著馬尾辮的小女生,就是潘怡如。面對繁忙而緊湊的彩排,才9歲的她,並沒有表現出這個年紀可能會出現的任何抱怨與嬌氣。

小小的她,一直專注著眼前的豎笛,仿佛眼前有著一個大大的世界。那種堅毅的眼神,讓人感受到了一種超乎同齡人的倔強與傲氣,但她也有哭鼻子的時候。今年5月底,明園基金需要拍視頻,驗收豎笛隊伍的成果,怡如所在的廣西八好明園學校,除豎笛隊合奏的展示外,還有四個單人獨奏的機會。當時,得知自己沒有被選上獨奏的怡如,就沒忍住眼淚,傷心了好一會兒。

“有競爭意識是好的,但我們也在引導,人都是要有挫折的嘛。”教導主任兼豎笛隊領隊陸桂景說,怡如後來知道了夏令營的事,表示想參加的願望。當時,陸桂景便鼓勵孩子,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正在認真排練的潘怡如

一直以來,怡如都是好好學生,凡事都認真、努力,總在考試中取得第一名。去年12月,八好明園學校挑選學生,組成了一支豎笛隊伍,怡如便是14位隊員的其中之一。那時,怡如第一次接觸到了樂理知識,也學會了吹豎笛的基本功。每天,怡如都會隨身攜帶豎笛,參與集體訓練的同時,還會在閒置時間爭取多練習。

潘怡如這種認真而好強的性格,也許是來自於她的家庭環境。怡如的媽媽是八好明園學校的一名老師,家裡還有一個三歲的弟弟,因為先天的身體原因,無法正常上學。不得已之下,怡如爸爸去年停工了一整年,在家做起“全職奶爸”。今年上半年,他在學校飯堂就近當起了廚師,下學期則準備到其他鄉村學校去當老師。

雖然父母在村裡都有穩定的工作,但對這個特殊的家庭,顯然杯水車薪。八好的大多數孩子,也是因為家長外出打工,才得以一直無憂無慮地上學。儘管如此,父母雖忙於工作、照顧弟弟,但很少給9歲的怡如壓力。而這一切,怡如看在了眼裡。在家裡,她會吹笛子給媽媽聽,博得媽媽一臉欣喜的微笑。放假時,她也會在家幫忙照顧弟弟,吹一些剛學會的曲子給他聽。

“等弟弟以後長大了,我要教會他吹豎笛。”作為長女,怡如知道,除了吹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之外,自己應該還能再努力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年紀還小,怡如並不明白該往哪個方向“努力”,但她十分肯定,努力才有收穫。憑藉這種努力,怡如最終選上了豎笛夏令營的一員,與另外兩名擁有獨奏表演機會的同學,一起跟著領隊陸桂景老師,站上了深圳的舞臺。

在舞臺上自信滿滿的明園豎笛隊

“學習豎笛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在怡如心中,自己站上更高的舞臺,不僅是吹給全國觀眾聽,更是吹給家裡的爸媽、弟弟聽,“我被選上來參與夏令營表演,他們都很開心!”

這個夏天,怡如從一個普通的鄉村小學走出來,帶著全家人的期許,登上了夢想的舞臺。這一刻,她所有的努力,都融匯在豎笛曲裡——《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動的音符,動聽的笛聲,讓怡如與其他城市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在這個華麗的千人劇場裡綻放光彩。

7月19日晚,演出圓滿落幕,但夏令營繼續進行。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明園學校的孩子們還將參加一系列的文娛交流活動。

“豎笛夏令營之所以選擇了深圳這個舞臺,不僅能讓鄉村孩子走出來,見識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更能讓鄉村孩子與城市孩子通過音樂對話,讓民樂器與西洋樂器擦出不一樣的新鮮火花。”明園基金工作人員如此表示,像怡如這樣優秀的孩子還有很多,通過夏令營,孩子們才能快樂地打開自己,綻放出那顆充滿好奇的赤誠之心。

確實,表演過後,怡如表現出了一份好奇心與不滿足。“彩排交流時,聽到別人吹了我不會的曲子,我想學!”怡如說的,是《龍的傳人》。演出的圓滿成功,讓她卸下了一份緊張,帶來了一份信心。臨走前,她在後臺偷偷地和城市的小朋友交流“秘笈”,正打算回去後自學,吹給家人聽。

說不定,明年夏天的重聚,她會以新的曲子帶來驚喜。

有些事情變得不那麼在意了。

“吹豎笛的時候我可很激動了,可以緩解心情!”說這句話時,珞濱的表情總會特別嚴肅,仿佛在說著一個能夠證明自己獨立、堅強的宣言。

右一為向珞濱

因為豎笛,沒有父母陪伴的珞濱,也可以過得快樂與充實。“我以前挺調皮的,自從學了豎笛就不太愛玩了,因為要花更多時間在吹豎笛上……”

去年,明園學校特招進來的豎笛老師,在每天放學後都會組織豎笛隊,引導孩子們更好地學習豎笛。“這樣的留守兒童太多了,既缺乏和父母的溝通,也很難有相應的心理輔導。”明園基金工作人員說,他們引入豎笛教育,正是希望音樂能寄託幾分他們對父母的思念。

因為豎笛,曾經留過級的珞濱,還重拾了同齡人的集體榮譽與珍貴友誼。四年前,珞濱剛從江蘇回西蓮就讀,面對新教材和教學,顯得有點不適應。不得已留級一年的他,無奈和班上剛認識的好朋友分開。

今年5月,西蓮明園學校組織豎笛隊,準備從三到六年級中挑選演奏隊員。這一次,珞濱終於能和比自己高一年級的老朋友重聚,彼此間還多了一個共同愛好。

這次豎笛夏令營,校長熊新平帶來了三個學生,除了珞濱,另外兩個學生正是他留級前的好朋友。今年夏天,他們一起拿著心愛的豎笛,登上同一個舞臺,再次一起成長,見識外面世界的無限可能。

正在緊張排練的明園豎笛隊

7月18日下午,珞濱和他的好朋友們,正在排練室裡,為第二天的演出做著最後的彩排準備。一同前來的校長熊新平,摸著珞濱的頭笑著說:“正因為他這種不怯生的聰明勁,才會被選來參加夏令營……”

當初豎笛隊選人時,音樂老師挨個與家長溝通,珞濱的爸爸二話不說就決定讓孩子參加。珞濱說,雖然爸爸因為工作忙,難以抽身回家,但最近兩個月打回家的電話多了很多,豎笛已經成為父子間溝通的固定話題。

“他老問我豎笛吹得好不好,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請教老師。”珞濱也變得主動,常給爸爸打電話:“爸爸什麼時候回來?還有不用給我買禮物哦,我有朋友、有玩具……”電波兩頭的聲音,緊緊地拴著彼此的心。

往年暑假,珞濱只是去縣城跟著爸爸,除了補習功課,就是一個人閑著玩電腦,日子總過得漫不經心。但今年暑假,短短一周的豎笛夏令營,珞濱不僅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更在內心泛起了那麼一層波瀾。

夏令營返程的前一天晚上,明園學校的師生們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明園基金的工作人員、馬明哲的家人等人,共用晚宴,交流與回顧這一周活動的點點滴滴。末了,校長熊新平帶著西蓮明園學校的幾個學生,與眾人道別,準備提前一晚返程。

一貫“成熟”如大人的珞濱,卻出乎意料地濕潤了眼眶,咬著嘴唇與朋友們揮揮手,暗暗許下約定:明年夏天,還要再見面。

打開心靈的舞臺

和早早被挑中的珞濱不同,小兩歲的潘怡如差點就失去參加夏令營的機會。在排練隊伍裡,距珞濱一米不到的位置,有一個黑黑瘦瘦、紮著馬尾辮的小女生,就是潘怡如。面對繁忙而緊湊的彩排,才9歲的她,並沒有表現出這個年紀可能會出現的任何抱怨與嬌氣。

小小的她,一直專注著眼前的豎笛,仿佛眼前有著一個大大的世界。那種堅毅的眼神,讓人感受到了一種超乎同齡人的倔強與傲氣,但她也有哭鼻子的時候。今年5月底,明園基金需要拍視頻,驗收豎笛隊伍的成果,怡如所在的廣西八好明園學校,除豎笛隊合奏的展示外,還有四個單人獨奏的機會。當時,得知自己沒有被選上獨奏的怡如,就沒忍住眼淚,傷心了好一會兒。

“有競爭意識是好的,但我們也在引導,人都是要有挫折的嘛。”教導主任兼豎笛隊領隊陸桂景說,怡如後來知道了夏令營的事,表示想參加的願望。當時,陸桂景便鼓勵孩子,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正在認真排練的潘怡如

一直以來,怡如都是好好學生,凡事都認真、努力,總在考試中取得第一名。去年12月,八好明園學校挑選學生,組成了一支豎笛隊伍,怡如便是14位隊員的其中之一。那時,怡如第一次接觸到了樂理知識,也學會了吹豎笛的基本功。每天,怡如都會隨身攜帶豎笛,參與集體訓練的同時,還會在閒置時間爭取多練習。

潘怡如這種認真而好強的性格,也許是來自於她的家庭環境。怡如的媽媽是八好明園學校的一名老師,家裡還有一個三歲的弟弟,因為先天的身體原因,無法正常上學。不得已之下,怡如爸爸去年停工了一整年,在家做起“全職奶爸”。今年上半年,他在學校飯堂就近當起了廚師,下學期則準備到其他鄉村學校去當老師。

雖然父母在村裡都有穩定的工作,但對這個特殊的家庭,顯然杯水車薪。八好的大多數孩子,也是因為家長外出打工,才得以一直無憂無慮地上學。儘管如此,父母雖忙於工作、照顧弟弟,但很少給9歲的怡如壓力。而這一切,怡如看在了眼裡。在家裡,她會吹笛子給媽媽聽,博得媽媽一臉欣喜的微笑。放假時,她也會在家幫忙照顧弟弟,吹一些剛學會的曲子給他聽。

“等弟弟以後長大了,我要教會他吹豎笛。”作為長女,怡如知道,除了吹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之外,自己應該還能再努力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年紀還小,怡如並不明白該往哪個方向“努力”,但她十分肯定,努力才有收穫。憑藉這種努力,怡如最終選上了豎笛夏令營的一員,與另外兩名擁有獨奏表演機會的同學,一起跟著領隊陸桂景老師,站上了深圳的舞臺。

在舞臺上自信滿滿的明園豎笛隊

“學習豎笛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在怡如心中,自己站上更高的舞臺,不僅是吹給全國觀眾聽,更是吹給家裡的爸媽、弟弟聽,“我被選上來參與夏令營表演,他們都很開心!”

這個夏天,怡如從一個普通的鄉村小學走出來,帶著全家人的期許,登上了夢想的舞臺。這一刻,她所有的努力,都融匯在豎笛曲裡——《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動的音符,動聽的笛聲,讓怡如與其他城市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在這個華麗的千人劇場裡綻放光彩。

7月19日晚,演出圓滿落幕,但夏令營繼續進行。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明園學校的孩子們還將參加一系列的文娛交流活動。

“豎笛夏令營之所以選擇了深圳這個舞臺,不僅能讓鄉村孩子走出來,見識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更能讓鄉村孩子與城市孩子通過音樂對話,讓民樂器與西洋樂器擦出不一樣的新鮮火花。”明園基金工作人員如此表示,像怡如這樣優秀的孩子還有很多,通過夏令營,孩子們才能快樂地打開自己,綻放出那顆充滿好奇的赤誠之心。

確實,表演過後,怡如表現出了一份好奇心與不滿足。“彩排交流時,聽到別人吹了我不會的曲子,我想學!”怡如說的,是《龍的傳人》。演出的圓滿成功,讓她卸下了一份緊張,帶來了一份信心。臨走前,她在後臺偷偷地和城市的小朋友交流“秘笈”,正打算回去後自學,吹給家人聽。

說不定,明年夏天的重聚,她會以新的曲子帶來驚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