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德國海明威:他反對納粹,為寫作甘冒生命危險,終完成多部名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石亞明

小說家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在18歲時, 志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並負過傷。 他做過記者, 當過編輯,

還做過老師。 由於在1929年創作出小說《西線無戰事》而成為蜚聲世界的作家。 但由於他的反戰立場, 納粹將他與湯瑪斯•曼等人的作品公開銷毀, 並剝奪了他的國籍。 令人驚訝的是, 他在遭受迫害, 甚至隨時有喪命危險的情況下, 卻將好不容易弄到的兩張去美國的船票, 送給不認識的難民。

1942年, 偽裝成從布拉格來的數學教授的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出現在塔霍河上的一個碼頭。 當因沒去美國的簽證而心驚膽顫的他正為是走還是不走而糾結時, 他身邊走來一個神秘的來客, 詢問他是不是德國人, 又追問他的國籍, 讓曾幾次被便衣員警抓住的雷馬克, 不得不習慣性地與他周旋一陣, 確認他的確不是員警後, 就想, 德國畢竟是祖國,

是自己的根, 即使自己能成功逃往美國, 在那也會因人生地不熟, 而無法找到創作的靈感。 而在自己的生命中, 創作, 無疑是比活著更重要的事了。

▲ 《西線無戰事》海報

他想到這, 釋然地看著手中兩張好不容易才搞到的船票, 想道:行動自由與創作靈感之間,

我還是選擇創作。 想到這, 他知道, 這兩張在別人眼裡求之若渴的票, 已沒意義了。 但是, 自己要是讓這兩張珍貴的票就這樣作廢了, 有些對不起上帝的格外恩賜。 那麼, 怎麼辦好呢?雷馬克不禁在這夜風習習的碼頭上, 一個人感覺到莫大的鄉愁與孤獨。

俗話說, 離家的人兒愁更愁, 作為小說家的雷馬克在這時, 不禁想找一個人傾訴一下, 哪怕他就是靜靜地坐在那聽, 一言不發也好。 怎麼辦?去酒吧喝一杯嗎?他摸摸口袋裡僅剩的十幾美元, 理智地放棄了這個想法。 他又看到手裡的這兩張船票, 笑了笑, 想, 對呀, 乾脆, 我就過一次我有錢我任性的生活, 將這兩張票送給需要的人吧, 只要他能聽我說話就好。

▲ 《凱旋門》封面

想到這, 雷馬克毫不猶豫地將這兩張珍貴的船票送給了這個開始讓自己感到十分緊張、被誤以為是便衣員警的陌生人, 繼續留在了德國。 他接連創作出諸如《凱旋門》等多部作品, 被改編為電影, 而被人們譽為德國的海明威。

掉頭不要緊, 只要自由在,

保持生命永恆的往往就是你在關鍵時刻所做的一個正確選擇, 並能癡心不悔地堅持到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