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的前半生》:是時候總結前半生了

《我的前半生》是現象級的, 這個經過改編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電視劇火了。 而且, 它終於就要大結局了。

1

羅子君的母親去世了, 她沒有等到她愛的曾寶劍完全康復,

她自己倒下了。 她沒有照顧完她的兩個女兒, 她之前不放心這個, 不放心那個, 每個女兒的生活都要干涉, 她歡蹦亂跳的奔跑往來於她愛的人的周圍, 她奔路著, 她高喊著, 為她自己和她的親人謀求著現實的利益……

但是她突然就倒下了。

有時候就是這樣, 生命會讓你放下一切你放不下的東西。

《軍師聯盟》中曹操臨死閉眼前的一句話:這江山, 誰也帶不走……情同此慨。

羅子君說, 她在她母親去世這一天劃了一條線, 前面是他的前半生, 比如, 家庭因為“小三”的插足破碎了;比如, 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工作要從頭學起, 從頭做起;比如, 自己愛上了閨蜜的男友, 而對方也愛上了她, 他和閨蜜是正要結婚, 他們是相戀十年的戀人, 她在道義上必須退步抽身……一團團烏遭遭的事情圍繞著她。

母親的去世, 給了她一種建立儀式感的機會, 讓她有機會, 給自己的前半生劃個休止符, 上半場時間到, 休息, 休息一下。

2

席慕榮在《成長的痕跡》裡說, 人的一生應該為自己而活,

應該喜歡自己, 也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或者別人怎麼想我, 其實, 別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於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

這聽上去有點像是自私自私自我主義者的宣言, 但很實際, 當你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的時候, 就失去了自我, 你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你讓別人評價的時候, 你也在評價別人, 你在意他們。

但真相是, 世界上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 針不刺到別人身上, 他們就不知道有多痛。

自己經歷過的人生, 才知道這中間有多少次的絕望, 多少次的瀕臨崩潰, 多少次與惡龍纏鬥, 而自身亦在這個過程中, 漸次進化成惡龍。

蘇軾初到黃州的時候, 把自己 的積蓄依財國計畫分成若干串銅錢, 掛在房梁上,

每日只取用當日計畫的一部分, 一個當世天皇巨星般的才子, 每每因為當日的銅錢花光, 而肚子還有點餓。

粉絲來看他, 已是天皇巨星的他竟然過這樣的日子, 於是給州長要求, 喂, 蘇東坡在你這裡啊, 你能把他餓死嗎?州長不敢, 批給蘇東坡一塊地, 在城東, 坡地, 於是, 蘇東坡在這裡墾荒種植大麥, 他活來下來, 給自己取名, 蘇東坡。

我猜他這個時候心裡已經想開了, 人生不過如此。

太宰治的《晚年》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我曾經想到過死。 今年新年的時候, 有人送我一身和服作為新年的禮物。 和服的質地是亞麻的, 上面還織著細細的青灰色條紋。 大概是夏天穿的吧, 那我還是活到夏天吧。

盤點前半生, 是總結, 當然也是反思。 但也是一種,

明知向死又近了一步, 在死前, 爭取活得明白點的心理需求。

3

楊絳在《走在人生邊上》中寫道: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 向後看看, 也向前看看。 向後看, 我已經活了一輩子, 人生一世, 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向前看呢, 我再往前去, 就什麼都沒有人嗎?當然, 我的軀體火化了, 沒有了, 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 靈魂來處來, 去處去。 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說這話的, 是意味著靈魂是上帝給的, 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 可是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即使到一百多歲的老人, 即使如楊絳這樣的智者, 也還是有糾結的問題, 不過他思考清楚的早, 於是他借翻譯蘭德的詩, 講出了自己的人生觀: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人生終將走向告別,所有的事和人,喜歡的,不喜歡的,愛的,不愛的。

但我們可以思考告別的姿態。在每次告別之前,做好盤整,想清楚,之前我做了什麼,之後我又將做些什麼。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點,總結一下自己的前半生,或者是人生的一多半,也可能是一小半,誰說得了呢?

前途有那麼多的未知等著我們,厄運和明天,誰知道那一個先來。

4

從上面這個角度去思考,似乎,思考與不思考,對於人生並沒有價值。

不是的,思考我盤整可以讓我們過我得更安生,心裡更安靜,對於所有的不眠之夜更易打熬。可以由此讓我們的內心安定下來,適意當下,這當然也是思考前半生意義的現實作用。因為由於這次思考,似乎將前半生打個包,放在某處,重新出發。這對於前半生過得並不好的人,現實意義尤其大。

蘇東坡在困守黃州幾年之後,一個多年好友從嶺南歸來,那是受他牽連,同樣被貶到更荒蠻的嶺南的朋友王定國,但他突然發現,他的這位朋友並沒有由於這次摧殘而變得消沉,甚至似乎變得更年輕了。他問原因,卻從王定國的一個小妾那得獲得了答案:“此心安處即吾鄉”。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當然喜歡這闕《定風波》,但似乎他在黃州一年前寫的另一闕《定風波》也不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年後的他是安心順命的,一年前的他是放任曠達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時他說,該來的都來吧,本寶寶不怕,此心安處是吾鄉時,他又一次與內心和解,怕啥,只要我心安,哪裡都是我的故鄉。

在面對人世間的各中淒風苦雨時,他是個敏感的藝術家,他時時總結自己的前半生,以各種調整過的心態應承命運加在他身上的雷霆或者雨露。

總結自己的前半生,給自己的人生,劃個時間節點,像樂曲或文章有了篇章或段落,人生本來優美,每一次的總結,都對人生有現實意義,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體察這種平常不自知的美。

思考一下,我的前半生?!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人生終將走向告別,所有的事和人,喜歡的,不喜歡的,愛的,不愛的。

但我們可以思考告別的姿態。在每次告別之前,做好盤整,想清楚,之前我做了什麼,之後我又將做些什麼。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點,總結一下自己的前半生,或者是人生的一多半,也可能是一小半,誰說得了呢?

前途有那麼多的未知等著我們,厄運和明天,誰知道那一個先來。

4

從上面這個角度去思考,似乎,思考與不思考,對於人生並沒有價值。

不是的,思考我盤整可以讓我們過我得更安生,心裡更安靜,對於所有的不眠之夜更易打熬。可以由此讓我們的內心安定下來,適意當下,這當然也是思考前半生意義的現實作用。因為由於這次思考,似乎將前半生打個包,放在某處,重新出發。這對於前半生過得並不好的人,現實意義尤其大。

蘇東坡在困守黃州幾年之後,一個多年好友從嶺南歸來,那是受他牽連,同樣被貶到更荒蠻的嶺南的朋友王定國,但他突然發現,他的這位朋友並沒有由於這次摧殘而變得消沉,甚至似乎變得更年輕了。他問原因,卻從王定國的一個小妾那得獲得了答案:“此心安處即吾鄉”。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當然喜歡這闕《定風波》,但似乎他在黃州一年前寫的另一闕《定風波》也不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年後的他是安心順命的,一年前的他是放任曠達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時他說,該來的都來吧,本寶寶不怕,此心安處是吾鄉時,他又一次與內心和解,怕啥,只要我心安,哪裡都是我的故鄉。

在面對人世間的各中淒風苦雨時,他是個敏感的藝術家,他時時總結自己的前半生,以各種調整過的心態應承命運加在他身上的雷霆或者雨露。

總結自己的前半生,給自己的人生,劃個時間節點,像樂曲或文章有了篇章或段落,人生本來優美,每一次的總結,都對人生有現實意義,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體察這種平常不自知的美。

思考一下,我的前半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